融资租赁的“性”

金融属性

    融资租赁是金融与贸易结合的产业,但人们似乎更愿意关注它的金融名称,放大金融在融资租赁中的作用。他们把自己定位在“金融”领域,似乎社会地位更高一些,更能显示自己的才华和智慧。然而对融资租赁的金融属性却很少有人知道,常把投资的做法叫金融,把自己去银行借款买设备再租给承租人,赚了算承租人的,赔了算出租人的做法叫给承租人融资。

    尽管租赁会计准则上说融资租赁是风险和报酬全部转移给承租人的租赁,但实质上,当承租人无力还款的时候,租赁物件收不回来,或者收回来卖不出去。最终的损失都是由租赁公司承担。这是不折不扣的投资行为,而且是风险投资。虽然也含利息,但并不是什么真正的金融行为。在国外因市场环境成熟,可能风险全部在承租人。但在中国,租赁的收益在承租人,风险却全部压在出租人身上。承租人拖欠算再贷款,赖账算纯利润,并没有转移出去。

    所谓“金融属性”是指租赁资产含有利息,且具备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特质。只有符合全部条件的租赁资产才算是“金融资产”,才具备金融属性。要把租赁资产做到可流动,就需要融入许多增信技术,需要对租赁项目包装设计的专业技巧,还要有承担项目失败的风险能力。因此要把融资租赁资产做成金融资产,需要知识含量和操作技能。要把融资租赁说成是金融业务,但租赁资产不可流动,实质上就是自我感觉良好,只能满足投资欲望,不能保证投资收益。

收益性

    商人都是逐利的。租赁资产要进入资本市场首先要具备收益性。否则项目再安全,对他们依然是没有吸引力。目前他们的标准是租赁收益率必须大于10%以上的资产,才会考虑购买。融资租赁要走向市场,没有足够的收益率是不行的。有些租赁公司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实际上就是不愿意对项目承担风险,因此这样的租赁资产资本市场是不感兴趣,只能在资金市场流动。

安全性

    任何一个出资人都关心他们的资金安全,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愿意担当一些风险以换取高收益。但不是安全性高的资产,他们也不愿意去做。租赁公司要有把租赁资产卖出去的打算,安全性还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像银行信贷员那样只找大型国企、央企做项目,认为一旦出问题,自己不用承担责任,由国家主权信用来保障,这样的安全性其实不安全。

    历史血的教训已经证明,租赁行业几次发展失败,都是银行来担当最终的买单者。尽管有些租赁公司也挂一个“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招牌,但没有改变银行买单的最终命运。金融租赁公司两次重组潮,央行或者现在的银监会都没有出过一分钱,足以说明所谓“国家主权信用”并不存在。出现问题还得租赁公司自己承担。这说明安全性是不可少的。但是,

    金融海啸不仅影响了中小企业,也影响了以中小企业为生的大型企业。为什么用“海啸”来形容这次金融危机?就是因为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况且就算没有金融海啸大型国企、央企关停并转到现在也没剩几个。如果不是国有银行(国家还得无奈地为他们的失误兜底),原因给这样的租赁公司,这样的租赁资产保驾护航,还是不要当这样的出资人为妙。因为此安全性非真的安全,既然租赁公司不愿意承担责任,出现问题只有出资人自己承担责任了。

    其实,这样的租赁资产不是安全性高,而是不用承担责任的自我保护性高。租赁公司都不想负责任的租赁资产,出资人是不愿意购买的,更不用说这些租赁资产都是出售回租的资产,都是国资委管辖的资产,想追都追不回来。

流动性

    所谓流动性是指租赁资产可以在资金/资本市场上流通。当租赁资产具备了收益性和安全性的时候,自然就具备入市条件,实现流动。一个租赁资产是否具备流动性不是说出来的,也不完全是做出来的,而是市场检验出来的。

    并不是所有的出资人对所有的良性租赁资产都感兴趣,有很多机构对产业有很高的要求。如果专业不对口,租赁资产也流不出去。

贸易属性

    融资租赁和其他信贷方式不同点就是与贸易的紧密结合,其核心竞争力一是买卖不破租赁,二就是物权保护下的债权更加安全。这两点都离不开物,离不开物权的设立与回收。租赁资产的确立要通过贸易来实现,许多利润从贸易环节来获得。如果融资租赁交易中没有贸易环节,就不是真正的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公司采购租赁物件实际上是代人采购。虽然承租人也参加采购谈判,只不过谈判重点在租赁物件的技术方面。但对价格也有一票否决权,也享有索赔权。但运输、保险、关税、增值税等租赁物净价以外的费用,都是由他们支付的。他们才是最终的采购人。只不过在租赁期间是靠支付租金来维持这个资格。因此在财税政策上,他们才有资格享受减免税或抵免税的政策待遇和财政补贴。这就是租赁资产的贸易属性。

通用性

    这里指租赁物件的通用程度。通用性越高的物件,涉及的产业和市场就越多(如:制造业),其后续市场的机会就大。融资租赁对物的要求是“轻松回收,轻松处理”其中租赁物的通用性好,给后面的出售创造的条件就宽松。

流通性

    并不是所有的通用设备都具有流通性。主要还是看租赁物所在行业是否属于朝阳产业。通常朝阳产业的二手市场比较发达,租赁物收回后比较容易出手。这样的物件比较适合做融资租赁的租赁物。

目的性

    融资租赁的交易特点是营销“动因”。人们做某件事一定有他的目的,这就是租赁项目的目的性。如果租赁公司的客户没有发现动因,可以向他们营销这些动因。这就是租赁的沟通程序。融资租赁是在完整的产业链上运行,因此在结构设计中需要考虑所有参与者的动因。动因不明,或者目的不纯者不是好的合作者。

    如果把融资租赁当作试验品的潜在承租人,一定不是一个好的客户。他们一定想的是出现问题由租赁公司兜着走。如果设立融资租赁的目的是为了给股东圈钱,出资人都被骗明白了,现在也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了。

政策性

    主要指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参与的程度。如:政策性银行、政策性保险、政策性担保等。这些都是带有政府控股,政府出资的特点。因为这些政府背景的商业机构代表政策导向、政策扶植的因素,还带有国家主权信用的基因,租赁公司应做符合国家鼓励的项目,这样比较容易获得政府通过这些准商业机构对租赁项目的间接支持。

    历史上租赁公司曾和地方政府紧密合作,做一些乡镇企业的租赁项目。但项目背后都是政府部门某长官担任承租企业的负责人。一旦出现问题,地方保护主义非常严重,租金难以回收。因此再和政府合作时,一定要让政府担当出资人的角色。在中国不允许政府担保,唯一能和政府有关的就是这些政策性商业机构。我们可以通过他们与政府进行合作,获取优厚的政策待遇。

指令性

    在计划经济环境下,企业所有的经营行为都是在政府的指令下操作的,这叫政策性指令。如今也有企业按照股东或者企业负责人的要求做一些租赁项目。这些项目就是指令性项目。这类项目通常个人意志的成分比较大,不是不得以,不要作为主要的经营方式来操作。

商业性

    商业性对应政策性。通常是在市场自由竞争的机构,都是商业性机构。如:商业银行,商业担保公司、商业保险公司等。租赁资产要想进入资本市场就要具备商业性特征。如果靠行政命令或企业负责人的指令做的项目,风险都比较大,需要发号施令的人,要对项目的后续负责,对项目的资金来源负责,对自己负责。

区域性

    “穷山恶水出刁民”,“落后地区的政府首先在观念上是落后的”。因此租赁业务的开发时一定要考虑地区因素。这就是项目的区域性。如:浙江的融资租赁做的非常好,不仅是租赁公司经营管理的好,更重要的是商业环境好。浙江地区人们的商业意识比较强,对自己的信用特别维护,因此租金支付履约率非常好。这就是区域性特点。

    另外中国的资金30%以上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信息、技术、专家也都分布在北京、上海这两地,政府政策开明也表现在这两地。因此在这两地设立租赁公司的机构非常多。近两年天津成为金融试点改革城市,租赁公司在天津设立机构也逐渐多起来了。因此融资租赁要讲区域性,设立融资租赁公司的关键是总部所在地的政策环境。

融资性

    “融资”虽然是融通资金的意思,通常指以某种方式借款。但融资性就不一定是指借款。如:融资租赁这样以融物的方式达到融资的目的的融资,虽然承租人没有之间借款,但租赁公司需要借款是实实在在的融资。我们通常所说的“融资租赁”准确地说应该是“融资性租赁”。虽然租的是物,却按借款的方式计算租金。真正需要借款的是租赁公司。

    租赁公司为了摆脱借款责任,通常把租赁项目做成中间业务,在融资前,就把项目预卖给出资人,从而避免借款负债的环节。这种运作模式需要的技术含量非常高,不是任何租赁公司,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

经营性

    经营性是指租赁物件在租期结束后需要对承租人续租、退租的后续操作。经营性租赁中,需要会对非全额融资租赁的余值部分进行处置。因此具备经营的性质。属于融资性租赁的范畴。余值是在租赁合同签订初期就确定的,与租期结束时租赁物件的市场公允价值没有关系。

    尽管如此,精明的租赁公司要对租金计算中的余值进行精算。不仅是与折旧匹配是否能实现税前还租最大化,更重要的还是租赁物件届时的市场价值与余值的差价,对后面的风险控制和收益都有很重要影响。高级租赁精算师可以精算到一个点的差距,就可决定项目的盈亏。

    经营性租赁是融资租赁的高级表现形式,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融资租赁的主流业务。但在中国因为理解有问题,因此政策就有问题从而导致操作也有问题。因为闲置无用,被一些人把“经营租赁”这个名词俗化为传统租赁。实让业内人无奈。

合法性

    企业要依法经营,融资租赁中的任何事物,包括文本文件都要符合法律要求。这就是融资租赁的合法性。如果脱离的法律框架对租赁公司非常不利。尤其是被判为“名为租赁,实为贷款”的案例也不是没有,遇到地方保护主义的法院,更难赢得官司。

    但要注意的一点是中国关于融资租赁的法律并不健全,唯一纳入人大立法的《融资租赁法》也被搁置。仅“合法”是不够的,还要有些必要的补充操作程序,和文本文件来弥补法律上的不足。

合规性

    合规与合法同样重要,但是规章是由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因为他们本身管辖的特点对融资租赁的管理是不同的,有些甚至是有矛盾的。如会计准则的一些条款,税务部门是不认可的。虽然我们愿意合规经营,但有些规矩实在不敢恭维。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要么规避或不做。否则只有等政府制定政策部门醒悟了,在大力发展租赁业吧。

    至于监管,银监会和商务部的监管力度各有不同。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差别。倘若遇到监管过度或监管无为,倒霉的只有融资租赁公司了。虽然现在有《行政诉讼法》,但若起诉上级主管部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预见性

    项目评估、风险预测与监控, 都要有前瞻性和预见性。要防患于未然,尽量不做“亡羊补牢”的事情。因为那样对公司的经营风险实在太大。一旦出错,需要大成本补救,甚至有可能出现得不偿失,全军覆没的结果。对有可能发生,或者是过去发生过的经验教训,制作到企业管理的数据库中自动调阅、自动报警、自动监测反馈结果,那么对租赁的风险控制能力将大幅提升。出资人也更加信赖这样的租赁资产了。

现实性

    融资租赁是对市场经济要求最高的一个产业。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并不完善,许多条件还不具备,因此这个行业长期以来说的比做的好。在现实操作中,讲实际比讲理论更重要。尤其是租赁的项目评估,一定不要看假设条件有多好,要看现实可实现的东西有多少。没有设想就没有做项目的激情,若设想脱离现实,同样做不成项目。设想和现实要有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的高低就是现实性的大小。

    为什么有些外资企业在中国运作融资租赁比较成功,有些却做不好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本土化”,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和中国融资租赁具体情况相结合,虽然进入中国的目的很纯正,但没有和现实结合总飘在天空上,不容易落地。

可行性

    融资租赁是一种信用交易,如果没有信用点可用或可整合,就无法完成交易。是否具备这样的条件,就是可行性。可行性分析是市场经济的运作手法。过去中国一直处于计划经济体系,许多投资项目都是靠政府行政审批后得到拨款来实现的。改革开放后才引入可行性报告这个概念,并和审批制度捆绑在一起。企业为了应付政府的寻租行为,常用可批性报告替代可行性报告。

    上世纪90年代,在项目投融资领域里,可行性报告逐步被商业计划书所替代,编制时通常要说明五个方面(5W)的问题,即:租赁是什么(What)?为什么要使用租赁(way)?怎样做租赁(How)?谁来做租赁(Who)?什么时候做租赁(When)?到目前为止,政府批文要求递交的文件依然是“可行性报告”而不是商业计划书。

可批性

    因为中国目前并没有完全摔倒计划经济的阴影,许多项目还需要政府审批。为了获得批文,许多企业都采用可批的手段获取批文。这种手段的可行性就是可批性。

    可批性的好处就是简洁,不需要做复杂的市场分析,只要找到政府审批部门审批过企业的格式样本,稍加修改就可使用。可以节约很多机会成本。不利之处就是如果不经过系统分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做,怎样做,谁来做。因此就算获得批文也不一定能实施。

    在租赁的项目评估中更要防止内部人员因为了解审批程序,编制出一些所谓可行性,实质上是可批性项目,这样对日后的风险控制非常不利。因此要通过商业计划书来说明5W的问题。

可操作性

    在项目结构设计和评估中有些项目难度比较大,通过复杂的操作,可以避免一些不利因素,使得看似不可行的项目变得可行。由于采取了许多增信的手段,可能把操作程序编的过于复杂。虽然通过审批,被认为项目可行,但若不能操作,或者操作成本过于庞大,难以实施,实际上仍然是不可行的。一个项目的可操作的程度,就是可操作性。

可复制性

    经营融资租赁业务千万不要像经营古玩店那样: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因为股东不允许,行政管理部门不允许,企业的生存发展也不允许,出资人对这样的租赁公司也没有兴趣。

    虽然融资租赁讲究创新,喜欢用“量身定做”,“量体裁衣”等语言形容租赁业务的适用性。如果从市场角度,不是大规模生产,经营成本非常高,往往得不偿失。因此现在的租赁公司都追求专业化经营,一个项目被开发出来,要在一个产业内推广。目的是节省开发成本。一个项目能否被普遍采用 ,就是其可复制的特性是否良好。

集合性

    融资租赁需要在完整的产业链上运作,从业人员需要具备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社会资源都可以都可以被整合到融资租赁项目中,当必要的资源都被整合(集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说明这个项目具备了集合性。

相关性

    依据融资租赁需要在完整产业链上运作的原则,在分析一个项目的时候,不仅要分析项目本身状况,还要对与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如:宏观经济、市场变化、上下游产业的关联度等相关因素都要考虑进来。

    租赁一台(套)租赁物件不是光有物件本身就够了,还有看配套设备、能源增容、交通运输、原辅材料供应、流动资金、技术成熟度、市场成熟度,甚至包括环节污染和交通等多方面因素。

    能否满足这些相关因素的要求,或者相关因素能否被整合、被满足,这样的项目才具备可操作性的条件。

整体性

    融资租赁的结构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不仅局部要合理、合法,还有符合整体利益。如果说集合性是把社会资源集合在一起,那么整体性就是要看这种集合是否安全可靠,是否真正有效,其判定标准是:租赁资产是否达到买方要求。

适用性

    按照法律规定,理论上所有的动产,都适合做租赁物件,有的监管部门甚至把它扩大到所有的固定资产。但要从市场上看,就没有那么乐观了。要作为租赁物,首先要具备生产能力,其次是生产出的产品市场如何,再有租赁物本身的流动性、流通性是否顺畅,技术门槛是否高昂,是否容易变现,都是影响该物件是否具备够资格做为融资租赁的租赁物件条件。因此不是所有的固定资产都适合做租赁物件。他们的适用程度,就是适用性特征。

敏感性

    在一个系统计算中,某几个关键因素发生变化后对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个影响的大小,就是敏感性。在租赁的项目评估中,一定要涉及到敏感性分析。通过调整不同的因素(比如利率、销售等),察看对项目带来的风险程度是否在允许范围内,是项目评估的一个察看点。
 
    融资租赁的“化”

资本化

    资本化的定义是:将因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折价或溢价的摊销。采用融资租赁方式添置固定资产时,相当于借款购买设备,也是一种资本化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租赁资产资本化,国外把融资租赁划归“资本租赁”范畴,相当于借款买设备。在租赁期间,租赁物件固定资产原值是记在承租人“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账上。折旧和租赁利息都可以作为费用摊入经营成本。因此是承租人将租赁资产资本化,不是出租人将租赁物资本化。

    经营租赁的固定资产是计在出租人身上的,似乎和资本化定义不符。但重要的一点是租金可以全部摊入经营成本。其次是经营租赁在租期结束后,可以承租人可根据合同签约是确定的选择权:续租、退租、买断。若采用拥有租赁物的所有权的买断行为,或以融资租赁方式续租,仍然是承租人将租赁资产资本化。也可以选择放弃未确定放弃租赁物的所有权的退租,或以经营租赁的方式续租就不是资本化。因此这种资本化是“待定”资本化。

    讨论资本化的意义不在租赁本身,而在于政策待遇的享受资格。通常政策制定原则应该是谁资本化,谁享受相关政策待遇,如果不是这样就会产生很多混乱。如:租赁物购置时谁享受减免税问题,谁享受租赁物采购的增值税抵扣问题。谁享受租赁物出口的财政补贴问题。 但是“待定”资本化给监管带来复杂的操作,因此这种划分方式不被采用在融资租赁行业上,而是以“真实租赁”或“非真实租赁”,来界定融资租赁的政策待遇,这样经营性租赁就可以享受融资租赁同等待遇了。

费用化

    费用化实际上是资本化的另类表现形式。若采承租用经营租赁的方式添置固定资产,不管租赁物的所有权是否转移,在会计处理方式上都是按照传统租赁的会计处理方式。因此固定资产记在出租人身上,租金可全部摊入承租人的经营成本。这里既没有折旧,也没有利息,只有租金。如果租期结束后选择拥有租赁物的所有权,还可以实行资本化运作。由于在租赁期间,利息和折旧都被租金替代,相当于享受了缩短折旧期的加速折旧作用。正因如此,在国外融资租赁交易额中经营租赁的比重已经占据了80%以上,简单融资租赁的操作模式越来越少地被使用。

    固定资产费用化也可以是资本化的反操作,它不是靠添置固定资产,而是卖出承租人正在使用的固定资产然后再以经营租赁的方式租回来实现的。在出售回租中,固定资产就以租金的方式转变成费用的方式被摊销了。待租期结束时还可在买断回来,将租赁物件再转为自己的固定资产。

多元化

    融资租赁是金融与贸易结合的边缘产业,它涉及的知识是多元的,不仅是金融与贸易,还涉及到经济、法律、财会、税收、管理等多方面知识。从知识的角度看,越是多元的程度是越多,越深,越专,越好。

    曾几何时融资租赁公司把自己比喻成是金融的“超级市场”、“百货店”,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没有什么不能做的。但因对租赁物件不了解,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才知道关键部件都被拆走,收回的只是一堆废铁。因此才知道:要做什么,首先必须要专什么。因此引出后面的专业化,和有限多元化经营的概念。

    人们或许愿意拿美国通用电气(GE)的多元化来说企业多元化有多重要。但他们没有看到GE整合的是最好最尖端的企业组成的多元化企业。再看中国的多元化企业,大都整合濒临倒闭的破产企业。这种多元化还是不要为妙。还有些企业也是多元化经营,但这些多元企业都是在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如果不是把烂企业整合在一起,这种多元化企业还是可以的。

细分化

    随着新经济的发展,经济模式从多元化开始向专业化、细分化发展。在融资租赁的成熟国家,租赁的专业分工很细,租赁公司所做的事情很简单:承租人的信用有专业的资信调查公司给调查;项目由租赁经纪人来做;项目评估有租赁专业的评级机构;项目安全有租赁专业的担保公司担保;资金由租赁专业的资产保理公司来提供;项目的管理由租赁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来管理。租赁公司只剩下签合同的工作了。

    公司内部的管理也实行大生产的细分化原则。每个操作人员只知道自己管辖的小范围知识,只要把自己知道的部分做好,做精就可以了。这是因为融资租赁属于知识经济,所有的知识都寄存在人的头脑中。如果不是公司的高管,一旦人才流动,就把公司的技能都带给竞争者了。通过细分化,始终让在岗人员只知道自己范围的事情。有关公司租赁产品的设计和创新由非一线的专业人员来操作,从而隔离了经营风险和结构设计的风险。

专业化

    开展融资租赁业务要有个适应性的问题。这个适应性就是承租人、出租人、出资人都对同一行业有所了解,有所追求,这样的租赁项目资源才容易整合,租赁资产才容易形成。因此就出现了同一产业的专业化问题。

    融资租赁属于知识经济,知识的体现就是融资租赁的专业技术。因此不管是经营人员还是管理人员,对融资租赁这个专业都要有所了解,都要掌握。在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中不断发展。

同质化

    所谓同质化,就是大家都在用同一种方法,做同一件事情。在融资租赁中同质化目前主要表现在两部分。一是租赁物件所在产业的同质化,即大家都在追逐同一产业,其他领域的业务无人开发、无人经营。如:大家都把客户目标锁定在飞机、印刷等领域的客户。因市场小,所以虽然租赁公司的绝对数量不多,但依然在狭窄的领域里进行恶性竞争。

    还有一种同质化就是融资租赁客户群的同质化,如大家都把客户锁定在大型国企、央企,广大的中小企业客户少有人问津。用从银行借来的钱,与银行竞争已经很餐烈的客户进行竞争。这样的同质化显然没有核心竞争力,没有持续发展的活力。

    同质化的另一说法就是过渡专业化。

边缘化

    本来应该属于这一类,但也可能属于另一类,他们之间的融合这就是边缘。如果主动扩大边缘的作用就是主动边缘化。如果被相关类,或者忽略相关类,就是被边缘化。

    融资租赁因为是边缘产业,常采用边缘化手段规避政策限制。同时也因为边缘的特点,经常被制定政策的人给忽略,导致融资租赁产业被边缘化,被忽略,成为政策死角。尤其是税收政策上表现最突出,每次税改都对租赁公司行业产生重大的震荡。

技术化

    融资租赁属于信用交易,信用交易就要涉及到当事人的信用。然而信用是个虚词,什么才是信用,没有固定的说法。因此要通过技术手段替代信用评价体系。如:用采用信用炸弹技术、GPS技术、提高承租人违约成本、计算机分析与管理等技术手段,控制租赁公司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标准化

    融资租赁组任何一项技术都要有标准。如果你认为融资租赁属于知识经济的话,这里面必然会有技术问题。同样融资租赁业有自己的标准。如什么情况下项目可做,什么情况下项目不可做,每家租赁公司都有自己的标准。不管是项目开发,还是项目评审,以及风险监控,都离不开标准。还有利益分配,责任计量都是有标准的。如果没有标准,就算采集到信息也不知道如何处置,就好像医生给病人做检查一样,数据指标有了还要有标准才能比对。

    如果有意规范标准,就是标准化。

    这个标准制定的太严,许多可做项目大概就难以通过。如果制定的太松,又容易产生风险。标准制定的是否符合市场的要求,体现了租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大小。

简单化

    融资租赁业务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许多事物需要分析、处理。如果大小问题全都要过一遍的话,会非常复杂和繁琐,效率会非常低,业务难以开展。如果忽略了某些细节又容易出大问题。只有把操作简单化处理,才适合大规模开展租赁业务。但这种简单化又不能忽略重要环节。

    为保障安全,又能简化操作,简单化从两个方面对租赁事务进行精简。一是精简业务操作环节。有些程序不是非要执行不可,有些事务抓住重点就知全局。去掉一些形式上的,或者是可有可的无操作,采用一些简洁、快速的先进操作经验简化租赁操作。二是通过计算机把复杂的事情电算化,处理一些虽然复杂,但可以通过电脑来完成的事务,操作起来很轻松,并不感到复杂。

    租赁的简单化不是一切从简,而是对租赁技术的一种提炼,要求的技术更高,更深,涉及的领域更广。

电算化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租赁公司需要把许多事物通过电脑来处理。这就是电算化。电算化之前,要把必须办的事情量化,才能进入电算化。如果量化技术不够,电算化程度就不高,效率就不会快很多。

量化

    量化就是把需要从事的任务和操作变成计算机可以计算的运算量。量化管理是把整体管理 转化为时量,数量和质量。“时量”主要是指完成工作的时间量;“数量”是指完成工作的数量。“质量”是指完成工作的标准。三者相互依存,如同三维空间中,确定一个点位置的三个坐标,缺一不可,否则在执行中必然会有偏差,影响工作质量。量化指标必须纳入计算机管理体系,纳入企业的薪酬考评系统,否则容易流于形式。

    通常的量化工具有:数字科学计算和分析。这些已经有成熟的数据包,只要调用就可以。还有些事务性的事件要转为逻辑量来处理,按照人们事先制订的逻辑关系,用它们来分析采集的信息是否符合租赁市场的逻辑关系。还有一种量是模糊量。在租赁业务上大都是一组可小范围变化的经验数据。这是先人总结出来的经验用数字表达。因为是经验通常是没有规律的一组数据,不是某个点的数据就能代表所有的经验,需要统计学的技术来测算。

    如果把所有的租赁事务都变成简单的数学量来运算,一方面有些事务难以转化为数字量,另一方面就算强行转换了,算出的结果也也不一定能反映出真实的情况。现在销售融资租赁软件的企业不少,真正能把租赁事务按照客观规律转换成数字量、逻辑量和模糊量并进行分析和处理的不多。大都是无纸化转换加上财务管理软件就算是租赁软件了,不能对租赁公司的管理有实质性的管理和指导作用,这种量化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真正的好软件应该是教租赁公司怎样经营管理,怎样控制风险,怎样把租赁收益最大化,怎样把租赁风险最小化,怎样即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这样的量化管理才有意义。

证券化

    融资租赁需要长期、抵成本、可流动的资金才能正常运作。银行的资金最低也只能在正常的利率上下浮20%。长期低成本的资金只能来自资本市场,不可能来自银行贷款。租赁资产要进入资本市场,需要将其进行证券化处理。

    融资租赁的资产要想在资本市场上流动,必须将其设计到具备进入证券市场的标准。这就是租赁资产证券化的意思。要进入证券市场需要如下几个条件:

    一是租赁资产的收益率要大于10%,否则没有出资人青睐这样的资产;

    二是租赁资产分散性要高。即上市流通的资产不是单一项目的资产总量,而是多个项目组成的资产池,其总额最低要大于5亿;

    其三是租赁资产要具备流动条件,如:合同中要写明,在不影响承租人对租赁物平静占有的情况下,允许出租人可以把他们在租赁合同中的部分或全部收益,转让给第三方;

    第四要有证券市场认可的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对租赁项目资产进行资信评级;

    第五要有证券市场认可的担保公司对租赁资产金进行第三方连带责任租金支付的担保。

    因为外部条件不完善,目前租赁资产证券化还有许多难度。但与其相似的保理业务、信托业务已经开创出现并被普遍使用了。

合法化

    因为融资租赁边缘产业的特点,可以规避一些政策限制。但在操作中,还是要符合中国的法律、法规为好,尽量不要“打政策擦边球”。因为租赁公司担当出资人的角色,一旦出现问题首先不利的是租赁公司。因此不要贪图一时的利益,而丧生原则,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要严格按照依法经营的原则处理融资租赁交易中的市场问题和难点问题。各种合同文书在签订之前,都要经过公司条法部门进行法律、法规方面的审核,符合中国的法律法规才可对外签订。

制度化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融资租赁属于金融业务,按规则办事尤为重要。尤其是执行程序不能乱。因为稍微的一个改变,就有可能给公司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融资租赁是输不起的产业,租赁业务所有的操作行为都要改造成公司的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并配上相应的工艺要求。

    为了严格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国际知名企业喜欢采用6西格玛的管理方式管理租赁企业。

集约化

    这是租赁公司经营中的术语。融资租赁是新经济,是在大工业、流水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经济。 人们相互之间要互相帮助,协调工作。谁都不是重点,谁也离不开谁。因此在管理上不能采用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谁的项目谁负责到底)。而是集体约定项目的利益和责任。有了利益当事人共沾,出现问题风险大家共担。工作中相互配合,协调工作。每项工作责任到人,任务到家,并进行量化转换,以便进行量化管理、量化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