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保理行业历史背景、业务现状及风险现状

(一)历史背景

商业保理和银行保理是两个世界的物种。在做保理的早期,很多人都会混淆两者的概念。商业保理公司并非金融机构,而是带有一定金融属性的机构。保理分成三个发展阶段,原始保理阶段、近代保理阶段和现代保理阶段。

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在巴比伦时代的海上贸易中就已经用应收账款来偿还现金。在早期保理阶段,商业代理和账户管理、风险控制、贸易融资、销售没有很严格的区分,都看作是一个混合的商业行为。十七、十八世纪时期,在开展棉花贸易的过程中,因为通讯和交通的不便,代理商需要做一些专业分工,有一些商人专门做货物销售,有一些商人单纯地管理账目、收取应收账款、做风险担保,这种情况就是原始保理。

原始保理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到19世纪末,由于通讯和交通的发展以及日益激烈的贸易竞争,进口商(买方)要求的支付条件和方式更加苛刻,出口商(卖方)需要对异地情况比较熟悉而又具有较强实力的代理商提供账务管理、风险控制、贸易融资等服务。1889年,纽约一家保理公司——澳尔伯•多梅利克公司(Oelbermann,Dommeridh&Commpany)率先明确宣布放弃其传统的货物销售代理和储存功能,但继续为委托人即欧洲的出口商提供收购债权、坏账担保服务。这一事件标志着近代保理业的出现。

近代保理业有四项主要功能: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管理、账款催收和付款保证。近代保理阶段还是由商业保理商来提供保理融资,银行在这个阶段并没有介入保理行业,只是为保理领域提供服务。

银行开始介入保理业标志着现代保理阶段的开始,20世纪50年代,《统一商法典》明确采用了债务关系;1963年,美国货币监理署允许银行经营保理业务。在这之后(1965年之后),美国的保理商开始大量出现,而且开始去欧洲设立分公司,保理服务才到了欧洲。当时,只有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开展了国内保理业务(1975年北美的保理业务量约占全球的70%)。

受国家和地区限制,国际保理或跨国保理还是一个新概念。欧洲的保理界人士看到了潜在的国际保理业务前景,认为有必要成立一个保护伞组织,以便把保理带到那些尚未开展保理业务的国家,并为国际保理建立一个框架以利于增进出口商和进口商之间的保理业务。1968年,国际保理商联合会(FCI)成立,总部设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这是一个由全球各国保理机构参与的开放性的跨国民间会员组织。这一事件标志着现代保理业的到来。2015年底,FCI已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300家会员,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保理机构网络。2016年,国际保理商协会(IFG)与FCI合并,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保理商组织,旗下会员超过400家,遍布87个国家和地区。现代保理的时代特征是银行开始提供保理融资、支付结算服务;商业保理商退而求其次,开始提供非融资的保理服务。

(二)业务现状

从2005年到2016年的行业数据可以看到,这12年全球的保理业务量增长了2.3倍,整体来讲是一个缓慢增长的过程。到2015年,我国的保理业务量增长了60倍,增长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到2016年的时候,第一次出现大规模下滑,与2015年相比下降了25%。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影响了全球的保理业务量,全球保理业务量在2015年出现首次下滑,在连续增长之后下滑1%。我国保理业务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银行保理业务量下滑。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保理专业委员会数据,2015年保理专业委员会全体成员单位保理业务量折合2.8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71%;据FCI数据,2016年中国保理业务量同比下降了25%。最直接的原因是全球和中国经济持续下行,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指数随之下滑,庞大的存量应收账款规模叠加信用收缩周期下,融资环境日益恶化。

而商业保理恰恰和银行保理出现一个逆周期的情况。这个状况在全球都出现过,70年代日本的保理、80年代台湾地区的保理和大陆的保理,都有这个规律,都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商业保理起步,然后到了一定时期,整个商业保理就出现了整体平稳发展的过程。据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测算,2016年中国商业保理业务量约为5000亿元,约为2014年的6倍,但与银行业的数字相加后,仍不能改变中国整体保理业务量下降的状况。

(三)风险现状

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商业保理协会、深圳市商业保理协会与亚洲保理、汇法网联合发布的2016年度《保理司法判例分析研究报告》显示,全国保理业务风险的多发地是浙江、上海、江苏和广东。但这并不仅仅意味着这些省市的纠纷多,还表明了这些地区保理业务非常活跃。保理业务的风险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这两个也是保理业务多见的行业。风险里占比最大的是欺诈风险,占比41.6%。第二大风险类别是信用风险,占比约20%。其他风险里,出现了虚假贸易特殊风险项,其中伪造应收账款转让通知及间接支付这两个买卖双方串通的风向标风险项分别占到保理案件的3.8%及3.0%。

02与银行保理对比,商业保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看四大银行,四大银行案件数量占到全国的60%,金额占到50%,保理公司的涉案数量及金额在急剧增加。伪造买方公章、伪装基础贸易合同、伪造增值税发票、伪造送货单、仓单、对账单、串通买方配合作假都是典型的保理业务风险。如何识别风险是考验大家的一个课题。

据统计,全国的保理公司涉案已经超过400件。从2015年保理公司占诉讼案件的6%增加到2016年年末的10.7%,整个比例是非常的惊人的。涉案金额从过去占全国的0.2%,就两年的时间,到现在占全国的7%。保理公司的诉讼能力比银行差很远,这是我们行业的现状。

(一)境遇相同

和银行相比,商业保理行业有一些相同的境遇,我们国家的法律是从大陆法系演变过来的,而保理和融资租赁,包括信托都是英美国家制定的,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商业保理和银行保理都在相同的司法环境里。

(二)痛点不同

首先税负的问题是一个重点,特别是营改增之后的问题还有待解决;第二是融资渠道狭隘;第三是征信问题;第四商业保理行业的同业市场还在搭建的过程;第五是监管问题。如何解决备案制问题、风险计量、风险集中度、业务报告、信息披露、系统管理、信用记录和风险测评的问题?

(三)生存之道

保理公司数量在2年时间里急剧增加,业务规模大幅增长、业务模式不断创新、市场不断细分化。

自商务部2012年315号文发布,批准开展商业保理试点以来,商业保理公司数量从2012年的84家急剧增加至2015年的2514家、2016年12月的超过5500家。其中,注册资金超过10亿元的商业保理公司超过30家;股东具有上市公司、央企背景的商业保理公司超过100家,大大提升了商业保理行业整体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有助于推动保理行业规模化发展。

业务规模大幅增长。2012年以来,商业保理行业的保理业务额从2012年的100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2000亿元,2016年的5000亿元;保理融资余额从2012年的50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000亿元,2016年的2000亿元。

业务模式不断创新。商业保理行业在业务模式和产品种类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部分商业保理公司已突破“融资”这一单一模式,开始为客户提供应收账款管理、催收、付款保证等综合性信用服务。相对传统金融行业,商业保理行业更注重细分领域的深耕细作,为特定细分市场或细分客户群体提供专业化应收账款管理服务。

市场不断细分化。通过对细分行业的纵向挖掘和产业链的深度渗透,为特定客户群体提供综合应收账款管理服务,不仅能够满足众多中小企业提升资产利用效率的诉求,也是未来大多数保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几乎所有行业都开始出现保理公司的身影,比如商超行业。当然这也是有争议的,争议的主要来源还是法律的问题。部分人认为工商和超市之间不是买卖关系,虽然我们和商超签了合同、开了发票,但是这种发票可以随时退回、冲销。这就是依托核心企业来做保理业务。比如,现在的电商几乎都有自己的保理公司,京东白条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再比如第三方支付,支付宝做海外购物退税,实际上是个商业行为,这借助第三方的支付工具做到了我们之前靠人力、物力所达不到的贡献。

1、银行保理:供应链金融

2015年5月7日,中国银行入驻阿里巴巴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一达通”,成立首家“嵌入式互联网单证中心”,为平台上的外贸公司客户提供保理池框架下的在线直通车融资服务。一方面,外贸公司可获得相对信用额度更多的融资款项;另一方面,融资银行以线上对外贸公司直接的保理融资,取代原先对平台企业信用类融资或单笔线下融资,可在降低授信风险的同时,提高放款效率。

银行业保理将更加积极主动地切入供应链金融,而不仅仅限于由核心企业承担主导角色。 银行业保理需要以客户为中心,解决银行内长期存在的产品碎片化问题,打破产品部门之间的隔阂,整合资源、提高跨团队合作能力,进一步规范完善交易银行服务流程和风险标准化操作。

2、互联网对商业保理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商业保理行业的发展,商业保理公司更多地使用新信息技术以实现买卖双方交易付款准确、数据及时搜集和过程全面监控。

服务对象:从大中型企业向小微企业、甚至个人延伸,从商业贸易领域向消费领域延伸;

产品设计:从传统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向基础设施行业和民生领域渗透,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延伸;

获客模式:从正向零散获客(正向保理)向反向批量获客(反向保理)转换,服务没有地域限制。早期保理公司的工作人员拿个本子,一家一家打电话找客户做应收账款业务,现在根本不是这种模式;

风控模式:从传统征信手段(依靠企业传统财务指标分析)向大数据风控转变;

运营管理系统:从传统管理信息系统向全程在线、实时动态、全面管理转变(动态风控);

融资模式:从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渠道向主向直接融资(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交易所)为主转变。

对于商业保理公司,应对的方式基本上是从互联网思维出发,互联网金融不会缺席保理商的发展进程,保理商将学习以“互联网+”的思维出发,在丰富的互联网应用场景中寻找可转让的应收账款,在可依赖的海量交易和数据基础上嵌入标准化保理产品。保理在互联网场景的切入点在哪里?有现金流和时间价值的场景,就有保理业务的机会。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切入。

第一个切入点:供应链。核心企业将纷纷成立自己的保理公司,直接向熟悉的上下游客户提供供应链融资,银行和无产业背景的商业保理公司将被边缘化。

第二个切入点:消费金融。类似于京东白条对于个人消费者产生的应收账款,由保理商向电商平台提供专业的消费行为分析、信用数据挖掘和风险控制服务,整体打包,并负责消化受让的债权后,支付即期现金流对价。

第三个切入点:垂直行业。一些旅游网站的订票服务、外卖订餐APP、校园内一卡通等平台,以及其他更多垂直行业和消费场景当中,可以由保理商介入增加赊账功能,提供比信用卡、小微贷款更强大的产品,在刺激消费行为的同时获得更多保理业务。在有效资产配置的情况下,保理可以存在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3、供应链发展与保理机遇

全球供应链迎来新一次的重组,中国企业在互联网经济推动下,供应链模式正面临快速转型和创新,爆发出许多创新的供应链新模式。相应的机遇(中国供应链的创新点):供应链商业模式创新陆续颠覆供应链技术创新,出现了期货链,很多公司都在做研究,很多公司还在进行平台化的服务;企业混合型供应链组织模式正在出现;供应链金融模式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供应链平台化服务格局初显。

拟出台的保理业监管政策,商务部从2012年开始起草商业保理企业管理办法,是鼓励商业保理公司的成立,但是有相应的监管方式、准入的业务范围以及限制和风险计量的控制。

03商业保理未来发展前景

(一)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很难解决。用经济学原理讲,这是信息不对称。在不特定的境况下,资金供求双方难以有效沟通,信息的不对称必然导致逆向选择,即信贷资金投放上的“重大轻小”现象。这个情况是无法解决的。

那么,为什么保理能够解决?因为经济学上有一个信用替代机制。风险不可能消失,只能缓释和把控。保理具有独特的信用替代性融资机制。

保理商关注的不仅是债权人(应收账款人)自身的信用,更关注的是债务人(应付账款人)的信用,也就是说,保理具有天然的信用替代机制,即用应付账款人的信用替代应收账款人的信用。比如我是一家钢铁企业,我的供应商有成千上万家,它跟钢铁企业之间的信用是不对等的,它对钢铁企业的应收账款,它是没法拿去融资的。如果说,我们在中间把供应商的信用替代成钢铁企业、核心企业的信用,那它的信用等级就变高了。

放在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下,保理行业具有让政府项目、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与传统行业的信用替代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与新兴行业的信用之功效。这将大大化解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与新兴行业与生俱来的信用风险这一难题,这就是它最为独特的地方,积累客户商业信用。

(二)融资渠道对比优势

对于银行来说,保理只是40多个融资产品中的一个,而保理业务风险特质和银行现有的风险控制体系难以兼容。但是,商业保理是可以连接上下游企业,将银行和上下游企业连接在一起,灵活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和别的渠道相比,保理有它特殊的作用,比如融资规模。保理的融资规模比较大,融资租赁的规模是固定的,而保理的存量就是20万亿,一年周转4次就是80万亿,所以它的市场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金融工具当中唯一一个快速增长的具有市场前景的工具。所以,它的融资成本、审批周期跟别的融资渠道相比,是非常快的。

(三)平衡供应链中存在的矛盾

供应商需要资金采购原材料、支付劳动力和运营费用,采购商希望延长账期,持有更多的现金以优化营运资本;所以账期始终存在,不可能消除。这就需要注入更多的营运资本以缓解买卖双方在支付账期上存在的矛盾,以求达到双方心理上的“平衡点”。

传统的金融服务孤立地关注企业和业务本身,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提供人会关注产业特点,保理在供应链金融里面是围绕供应链核心企业,基于交易过程向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提供的综合金融服务。保理围绕核心企业,为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关注交易过程,整合物流、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根据产业特点,跨行业提供金融服务。保理的供应链金融是业务全程化的,有订单融资、商品/仓单融资、验货后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保理)、预约付款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