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的周期性较弱,旅游与GDP总体呈正相关关系,但其波幅小于GDP的波动。现阶段,旅游对部分中国居民仍属可选消费,收入增长放缓及对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强时就会直接减少对旅游这类非必需商品的消费需求,而对富裕阶层而言,旅游仍属必需品,受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要小得多。景区由于旅游资源垄断性和稀缺性,门票价格稳定甚至上涨,不呈周期性波动。

我们采取从宏观到微观——从全球,到中国,再到贵州省;从过去到未来;从粗放到精细的逻辑思路来分析、判断旅游业发展的走势,并确立金融租赁参与支持旅游业健康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 全球旅游发展快,目前仍处于发展上升通道

从全球来看,现代旅游业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旅游业加快了发展速度,旅游行业收入增长速度远超过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据《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统计,1950年至2010年60年中,全球旅游业收入年平均增长率达6.9%。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2013旅游业经济影响》报告显示, 2012年旅游业对世界GDP总量的全部贡献(包括直接、间接和引致贡献)为6.6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9.30%(参见《2017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据世界旅游组织介绍,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际旅游收入占世界进出口收入的8%以上,超过石油、汽车、机电等行业。可以说旅游正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甚至超过石油、汽车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目前,亚太地区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热门的旅游首选目的地, 从而形成欧洲、 北美、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其中,中国对亚太地区旅游的后发赶超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各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和“闲暇时间增加”两大因素驱动下,未来游客人数与消费能力将保持持续增加态势,全球旅游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保留在上升通道之中。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球旅游人数将一直保持3.8%的年均增幅。据世界旅游协会预测,从2010年到2020年,国际旅游业人数和国际旅游收入将分别以年均4.3%、 6.7%的速度增长,高于同期世界财富年均3%的增长率;到2020年,旅游产业收入将增至16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10%;所提供工作岗位达3亿个,占全球就业总量的9.2%,将进一步确立旅游在全球经济的重要地位。

近30年来,亚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世界平均值,居世界之首。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2030年全球旅游展望研究报告》, 2010年,亚太地区在全球旅游市场的份额为16%,预计2030年市场份额将上升至30%,超过美洲区成为全球第二大旅游市场。

游客在跨国间流动是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全球旅游向上发展,为中国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换而言之,如果只有中国旅游快速发展,没有全球旅游发展的协同,中国游客可能找不到去处而受到抑制。

二、 中国旅游后发赶超,潜力巨大,大有后来居上之势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较快提高,我国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旅游产业已经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成为增长最快的居民消费之一。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显示,从2006年至2015年的十年间,国内旅游收入总体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9%,增速不仅快于全球旅游业,而且快于中国经济总的发展速度。

中国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和社会就业综合贡献均超过10%(2017年二者分别为11.04%和10.28%),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应的,旅游产业投资持续增长,增速高于第三产业,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最具潜力的领域,其中民营资本成为旅游投资的重要支撑,来自社会的金融支持(特别是金融租赁及融资租赁)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过去十多年中国旅游发展迅猛,发展速度大大快于同期全球旅游行业的发展。其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消费模式进入升级阶段,即人民在吃、住、行得到基本解决之后,旅游(玩)成为最主要的消费升级的方式。据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旅游进入大众化日常性普遍消费阶段。 2017年,我国人均GDP超过9500美元(即人民币5.98万元),2017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史无前例的2.6万元。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估计中国拥有2.4亿新中产阶层,约占总人口的17.3%,而中产阶层是旅游市场最大的增长源。可以说,中国正处于旅游消费需求爆发式增长时期。目前,全国人民用于旅游的花费越来越高,旅游消费将成为一种刚需,旅游形式将由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转变,大众旅游时代将全面来临。当下,旅游成为衡量现代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旅游业列“五大幸福产业”之首,中国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游客源国和第四大入境游接待国地位。

从近三年来看,2015-2017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分别达到40亿人次、44.4亿人次、50.01亿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0.5%、11%、12.8%;入出境旅游总人数2.51亿人次、2.6亿人次、2.7亿人次,同比增长6.36%、3.59%、3.7%;实现旅游总收入4.13万亿元、4.69万亿元、5.40万亿元,增长11%、13.6%、15.1%。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7.34万亿元、8.19万亿元、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8%、11.01%、11.04%(参见罗晓春《融资租赁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再思考——以贵州为例》)。
 
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旅游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据介绍,在中等发达程度以上的国家,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约10%;以旅游为支柱或主导产业的国家,其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则超过20%。也就是说,中国刚达到中等水平,离高水平的距离还较大,距离就是我们未来的发展空间。

“十三五”期间,中国社会经济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从经济、生态、文化、民生各方面对旅游的发展都寄予厚望。特别是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旅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支强劲动力。根据规划,中国旅游业在十三五期间还将保持较快发展,旅游业总收入持续增加,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依据中国《“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城乡居民出游人数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旅游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跨界投资旅游业成为旅游投资的热点和亮点)。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度达到12%以上。据波士顿咨询公司与全球大型旅游网站网到网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到2030年,中国游客将占亚洲出境游客总数的40%左右。届时,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目前旅游业是大消费板块中增速最高的细分领域之一,并且从整体趋势上看,处于加速发展的状态。在中国消费行业中,旅游支出排在第四位,且排在支出增长的第一位。在中产阶层,旅行排在消费领域的第二位。据《女性生活蓝皮书》显示,2017年中国女性最大开支是旅游度假,首次与连续12次居首位的服装服饰并列第一。可见,中国旅游正处于方兴未艾,加快发展的阶段。

此外,旅游+金融、旅游+医疗、旅游+房地产等“旅游+”模式将重新定位多元化旅游。旅游的发展方向将是,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向旅游与体育、户外、文化、娱乐、游学、医疗、养老、康养等外延扩展,逐步形成文旅大消费格局。

党的19大顺应经济发展趋势,深化体制改革,将两个联系最紧密的文化、旅游合并为一个部门进行管理,文旅的整合,从体制机制上实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将给旅游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预计,文旅产业在未来5-10年将达到15万亿元规模,占国家经济总量的15-18%。

三、贵州的旅游方兴未艾,后劲强劲

过去几年贵州旅游随着高铁的放射性开通,迎来爆发性的增长。近五年贵州省旅游人次和收入增长幅度均快于全国,二者增速均超过20%,特别是2016、2017年两项增速均超过40%。

贵州旅游发展还存在四大瓶颈,一是从景区交通的便捷、通达性上讲,目前贵州的旅游资源已获得市场认可,贯通周边相邻省市的高速铁路和县县通高速公路,从总体上改观了过去贵州交通不便的大印象,但还需打通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和“毛细血管”,加快贵阳等中心城市、干线高速公路、航空机场到重点旅游景区的旅游公路建设,在省、市到县纵向贯通的高速公路网基础上,景区之间横向联通,避免旅游的回头路和迂回路显得十分重要。

二是风景好住宿差。尤其是缺上档次、有特色的酒店饭店等基础设施,甚至得到有钱用不出去的旅后评价。

三是全民参与意识还不强,贵州是大数据强省,以大数据支撑的智慧旅游建设还未跟上游客需求的发展。

四是季节性过强。比如著名的贵安万亩樱花,盛花期仅两周多,5A景区百里杜鹃,盛花期也仅一个多月,反季节、均衡性旅游项目,投资安排不足。
交通、食宿、(反季)项目的发展,都给金融,特别是金融租赁介入支持,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金融,特别是金融租赁,在贵州旅游发展中,可以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未来10年是贵州旅游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旅游总收入和接待人次分别在全国排在第15位和第17位,进入全国旅游第二方阵,成为全国旅游大省;我们分析认为,再经十三五期和十四五期约十年的发展,贵州完全可以成为中国的旅游强省,有条件排在全国前十位。真正建成具有东方特色、具有中国特色、具有喀斯特山地特色、有山有水有历史有民族特色的长期旅游综合目的地。

十三五期间,贵州省“构建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建设山地旅游大省”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将把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景观旅游与民族风情乡村全域旅游 作为山地旅游的基本业态。在旅游发展中,寻求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历史文明遗址、传承民族文化,守好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具体说,1,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嵌入山地旅游发展中;2,倡导绿色旅游、文明旅游、绿色消费,降低旅游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污染损伤;3,强化对历史文明、传统村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合理挖掘 。主动推出独特的山地旅游产品,将特色景区与全域旅游很好结合,满足多层次的旅游休闲度假需求 。特别是推进山地旅游精品线路建设  ,加快构建层次丰富、类型多样的山地旅游精品线路,串联带动精品景区、旅游城市和乡村旅游联动发展,形成覆盖全省、连通内外的全域化旅游格局。提升完善资源独特、主题突出的省内经典旅游线路,重点打造黎平-从江-三都-荔波-平塘-罗甸-安龙-兴义“八百里黔山”等9条山地旅游精品线路。依托快速交通体系,打造昆明-曲靖-安顺-贵阳-都匀-三都-荔波-从江-三江-桂林-阳朔-贺州-肇庆-广州等5条跨省区旅游精品线路。积极打造香港-广州-桂林-贵阳-安顺-六盘水-昆明-曼谷的世界级跨境黄金旅游线路。

四、金融租赁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新视野

国内旅游业影响客源的重要因素是旅游资源、景区的知名度、(往返景区)交通便利程度和交通成本、旅行社及线上渠道网络便捷等。

金融租赁支持旅游业拓宽市场,又为游客提供名不虚传的旅游、休闲生活品质,而且还能带来回头客、深度游。因此,金租支持旅游发展的新视野在于:

1、支持景区建设。无美景不旅游。按照保护性开发原则,分步实现最大程度挖掘旅游资源,以充分彰显特色的原则打造好景区,让游客值得游、值得留、慢下来、反复来。金融租赁对于景区交通(包括景区电动车辆、索道)、安全、急救、游乐及演出设备设施的支持,创新要多,时间要快,力度要大。

2、支持交通便捷。重点是旅游公路建设和旅游车辆配置,保持通行流畅(不走重复路、回头路)、快捷、安全。

3、支持(景区)多层次酒店、饭店、购物设施及娱乐,特色表演、体验互动等项目的建设。保证不同层次的游客玩好之后能吃好、住好、购好。

4、支持旅行社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行车配套。

5、支持由景区辐射全域旅游的发展,包括旅游扶贫。目前,中国广大农村和不发达地区成为极具潜力的旅游市场,顺势而为,发展全域旅游势不可挡。在贫困地区,大扶贫与大旅游必须同步发展。比如贵州省计划十三五期间,力争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的20%以上来源于旅游收入,通过旅游带动全省1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6、支持依托于景区的养老、休闲项目(包括旅游地产中合适的设备设施)发展。包括体检、健康、卫生以及托儿所幼儿园等教育设备设施的合理配置。

7、发挥旅游对关联产业链的拉动作用。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每收入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加4.3元收入。特别是全域旅游的发展,可直接拉动当地农业、(特色)加工业、商业、交通、服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扶贫和人民增收致富。需要统一规划,全民参与,金融(特别是金融租赁)积极支持。

金融租赁在支持旅游发展中,要关注四大主要风险:景区收入单一、景区旅游资源垄断被打破、基础设施投资过大负担过重以及政府调用资金等风险。今年,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随着未来M2增长速度逐步放缓,将对旅游的投融资产生较大影响。特别政府平台融资渠道收窄,也将对旅游相关投资产生较大影响。值得金融,特别是金融租赁,高度关注,及时调整具体的授信政策与用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