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一带一路”,大多数人会联想到中学时期历史课本中的张骞出使西域或是郑和下西洋的场景。那“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沿用人民大学王义桅教授的说法,“一带一路”是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通讯网络组成的综合立体互联互通交通网络,其核心词是互联互通。这样解释,大概能让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更好理解一些了。“一带一路”与我们的中国梦戚戚相关,它会对我国金融业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呢?对国际保理这个金融产品又会打开什么样的一扇窗?本文主要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1. “一带一路”建设带来哪些金融机会
金融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话题,仅从字面理解是资金融通,但其实有着更广泛的含义。仅阐述两个需求,一是沿线国家大力开拓基础设施建设会产生大量的融资需求。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20年前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高达7300亿美元左右。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每年向亚洲国家提供的基础建设资金总计仅300亿美元左右,由于沿线国家区域金融力量相对不足,各国能够自筹的资金只有2000-3000亿美元左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巨大。
中国在沿线国家中的基础设施、宏观经济环境、健康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培训、劳动力市场效率和金融市场发展水平都居于较高水平。而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构成来看,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以农业为主,服务业占比低于10%。近五年“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入增长强劲,而我国基础设施投入更是持续增长。从我国工业化进程,发展黄金30年来看,三驾马车中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是最大引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发展经验也是值得向“一带一路”国家输出的。中国正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建造转型。
二是贸易投融资便利性的需求。中国近20年来进出口贸易额复合增长率近16%,其中对中亚、南亚等“一带一路”主要地区的贸易水平显著高于整体水平。“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实施,将进一步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与投资往来,并催生大量跨境投资、贸易结算、货币流通等交易行为。从商务部三季度报告来看,我国进出口结构在持续优化。2016年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中国进出口的整体部分达到45.6%和27.7%,较2011年分别提高3.1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联系,前三季度对这些国家的进出口增长了20.1%,高出整体增速3.5%。其中对东盟进出口增长19.2%,对印度进出口增长25.9%,对俄罗斯、中亚进出口分别增加了27.7%和23.6%。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中,贸易金融的需求在日益强烈。

2. 国际保理面临什么机遇,又将如何进行创新
简要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中金融的需求,那么国际保理在这其中又有什么机会?或为了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国际保理需要进行哪些创新?
关于国际保理,第一个必要条件就是沿途国家中,FCI有哪些保理商可以与我国保理商合作国际双保理。当然,中信保目前在这些国家中承担了更多保理商任务,但如果FCI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拓展保理商网络显得越来越重要。“一带一路”涉及六大经济走廊,我们对六大经济走廊沿途国家分别进行了筛选,发现除了欧洲保理商相对较多外,现在跟中国贸易往来较多的东盟国家、俄罗斯、印度、马来西亚、印尼等主要国家的保理商会员较少。可喜的是FCI秘书长Peter上任后对中国市场非常重视,专门聘请了原DBS的保理业务SVP李庆良先生担任亚洲区域总监,李先生上任以来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保理商。但这些保理商还是以商业保理公司为主,对我国银行会员而言,希望能更多地开拓银行保理商,这样对“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创新机会,可从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一带一路”带来大量的非贸易业务机会,对国际保理业务模式带来创新机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目前需求最大的应该是沿途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有组数据显示:2014—2016年,中国与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约2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3049亿美元。境外业务已经由工程承包、能源资源开发拓展到高铁、核电、电信、电网建设运营等领域。“一带一路”对于我国经济和别国经济的发展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主要包括五大类项目建设,分别为:基础设施类、工业类、工业园区类、人文类、国际边境合作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就很难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化转型的目标,而不成为工业化国家,其在“一带一路”上能发挥的作用就会非常有限。前面提到“一带一路”的核心词是互联互通,如果在这个互联互通的网络里,到处都是断点,那这个网势必无法发挥出预计的作用。所以,将国际保理应用到工程建设、产业升级中去,迫在眉睫。而这样的国际保理业务模式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的,既有的国际保理都是建立在商品贸易上。但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的过程中,保理在中国也得到了创新应用,这应该是中国对全球保理发展比业务量更重要的贡献。将保理从商品贸易延伸到服务贸易、基础设施建设上,工程保理是保理在中国发展的一个巨大的创新。另外,产业升级必然会带动融资租赁业务的发展,各国建港口、机场、公路等都会使用到融资租赁业务,租赁保理将来也会有广阔市场。
但毕竟国内保理以单保理为主,一家银行专业就可以操作;而国际工程保理则以双保理为主,一是需要境外保理商对工程行业、融资租赁行业规则的了解,二是需要对GRIF基于商品贸易定的规则能进行灵活解读。这将必然带来第二个创新机会,国际保理规则的创新。目前GRIF规则都是基于短期商品贸易来制定的,如何延伸适用到工程服务交易中来,还需要根据业务的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尤其是境外保理商对业主方的信用风险承担,对其付款能力和付款意愿的审核需要更专业。对于商业纠纷、欺诈案例的适用和判例都是新生事物,这些都是国际工程保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完善的。从商品贸易到服务贸易,这对GRIF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如果不完善,不与时俱进,国际保理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失去一块巨大的蛋糕。笔者提议FCI慎重考虑此需求,并能尽快跟进,发展中解决问题是不变的真理。
第三个国际保理的创新应用机会,是反向供应链保理。目前FCI正在大力推广供应链保理,中国各家银行也在积极推荐供应链金融业务。虽然目前看中国对“一带一路”沿途国家还是以出口为主,但必须看到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中国由于劳动力成本和环保成本不断攀升,这部分产能会陆续转移到低成本国家。基于人民币汇率会基本稳定的预判前提下,可以看到人民币利率水平在沿途国家中为较低,这势必也会产生进口保理商提供融资的需求。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预计反向供应链保理融资也会相应发展起来。
第四,一个最有价值创新机会,是国际保理本身的模式创新。目前国际保理基本都是双保理,卖方国家一个保理商,买方国家一个保理商,通过EDI交换信息来合作提供保理服务。但随着国际保理业务边界的扩大,交易的复杂程度提升,这样简单的业务模式将很难满足业务需求。故联合保理,银团保理应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国际保理中。甚至一个保理商做信用风险担保,另外一个保理商做资金融通的保理服务也会产生需求。看金融产品的发展历程,其创新都是与其所在国经济政策息息相关的,比如备用信用证在美国出台,就是因为1864年美国《国民银行法》规定了银行不得提供担保,银行家就发明了备用信用证来取代保函。现在学术界最为推崇的保理定义是英国学者萨林格在其著作《保理法律与实务》中给出的,保理是指在给予融资便利,或使卖方免除管理的麻烦,或使卖方免除坏账风险,或者为以上二种或全部目的而承购应收账款的行为。所以,保理就是以应收账款承购为目的的业务配以账款管理和坏账担保。在这个定义上做何种变形和发展都是对保理的创新。
第五个创新机会是新四大发明带来的创新机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调研中国的新四大发明,是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本身“一带一路”就是陆路铁路的网络布局,而这四大发明已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所认知,故中国的今天就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明天,商业保理公司做的基于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等中国技术的国内保理也会慢慢渗透入国际保理中。
伦敦政经学院的研究员马丁,雅克在《大国雄心》里写道,在过去20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一直生活在西方制造的世界中,生活在一个“西方”概念等同于“现代”概念的时代里。然而21世纪将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中国总是保持着高度鲜明的中国特色,均不会成为西方式社会。所以保理进入中国也发展出不同于标准化的产品模式来,我相信在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中,国际保理也会焕发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国际保理发展的史册上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