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算来笔者进入租赁行业已有八年之久,而正儿八经从事风控信审工作(下称信审)也有超过四年(不包括刚刚入行时候做过几个月的信审)。其实做的越久,愈发感觉力不从心,信审工作任重艰巨而又艰难。

笔者多次对风险/信审狂言妄语、高谈阔论,其实只是内心对己所不能、无能为力、不得实效外在发泄而已。见过行业内太多的逾期,尤其是笔者所在的区域。笔者经手的也有惨不忍睹的案例,何尝不是一种无奈。时常反思,信审信审,如何为之?为何建立信贷业务的风控体系?尤其是在租赁业目前的困顿之下。

风险体系建设

久思之下,笔者认为租赁乃至其他信贷类业务之风控体系需从五大方面着手建设。笔者姑且称之为风险文化建设,研究、内训能力建设,信审实务,资产处置能力,信审评价体系。。

01 | 风险文化建设

风险文化建设是宏观层面的,整个公司战略的核心。租赁作为金融业重要板块,风险乃至风险定价是其最核心、最本质的要素。故而风险文化须贯彻始终,贯彻全员,贯彻全部业务。

何为风险文化?

笔者尝试解读为朴素、统一、严谨的风险价值观;确切、审慎、全面的风险意识/态度;严苛、客观、精准的风险尺度;规范、完整、科学的业务规程与执行。

朴素、统一、严谨的风险价值观是指符合普世价值的简单直白的风险价值观,统一而无辩证,严谨而不多变。风险价值观并非风险的尺度,而是风险的最终追求与方向。风险价值观将培养风险识别、理解的能力。

确切、审慎、全面的风险意识/态度是指非常确定(确定到非黑即白,而没有其他任何辩证看法)的风险意识/态度,始终保持审慎性原则,全员全面贯彻风险意识/态度。指引公司朝着正确的方向行动。

严苛、客观、精准的风险尺度是风险人员对风险进行严苛的、独立客观的进行评估,得出最精准的风险评价。这是了解风险的大小,是否是可接受、能承受的风险,并决定如何承担风险至关重要的一步。

规范、完整、科学的业务规程是指在上述风险价值观及风险意识的指导下,为实现严苛、客观、精准的风险尺度,建立的全部的业务规程,规范、完整而又科学。在此业务规程下,通过各种刚性规章制度、办法条理,实现识别、理解风险;决定是否承担乃至如何承担风险;决策如何化解、处置风险。

【公司文化是基石,而风险文化是金融类企业文化的核心。没有风险文化,一切都是空谈。

公司一把手的风险价值观、风险意识决定了公司的风险价值观取向,风险意识方向。

有人会说自己也很注重风险、对风险审慎,但依然会……那是对风险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一个不懂风险的人,何谈自己注重风险,对风险审慎】

风险文化要贯彻全体、全程、全时。

风险文化并非仅依靠信审人员贯彻,而是需要全体人员贯彻,上至股东、董事会、管理层,下至业务、信审人员,乃至人事、财务其他部门人员。风险文化更应该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职务上层级越高,风险文化贯彻的要越彻底,如此才能带动形成尊重风险、重视风险的文化氛围。而股东长远价值追求,审慎的风险认知,确定的风险偏好,对经营层影响甚重。因此股东及股东代表也即董事会,应该是公司风险文化的创造者,代表人,并对管理层的风险行为进行监督与矫正。管理层应当执行董事会风险策略,实际执行建立风险文化,创造风险文化氛围。

风险文化并非仅仅在风险审查作业阶段贯彻,而是贯彻在业务全部流程。自租前作业(获得业务线索、业务接洽、项目立项、尽调、报送、审查、评议……),到起租作业(合同拟定、核保签约、放款……),乃至租后(回访、资产巡视、资产管理)。风险无处不在,风险文化更要全程贯彻。

风险文化并非仅上会评议RATING之时贯彻,也非仅项目尽调现场之时贯彻,而是发掘业务线索之时,至项目结束之后时刻贯彻。甚至业拓之时,根据风险文化的要求或限制,有针对性的进行业拓。

风险文化建设有助于风险权威的建立,是全员尊重风险基石,是债权类投资企业最重要的柔性指标。

空穴来风的反例(略)

风险文化建设是笔者近五年从业离职后的反思,也是对租赁业现状的反思。其实租赁公司成立简单,组织构架设置简单,经营运营也简单,但风险文化建设难,很难,极难。时下租赁公司的困顿,有多少本质是对风险不够敬畏,没有科学系统的风险文化所致?而又有几家租赁公司有自己成体系科学的风险文化?

股东或董事的横加干涉,管理层经营层的私心操纵,权限人员的恣意妄为,经办人员的敷衍行事,不仅是没有风险文化的建设,更是对风险文化的践踏。

笔者曾闻,某商租风控人员气急败坏的表示,要向某些部门举报某些行为。笔者听闻目瞪口呆,如此企业何谈风险文化。

笔者曾闻,某股东背景或政府背景人士(国资背景租赁公司)致电经营层要求扶持帮助某企业。然而租赁公司是完全市场化的企业,而非政策性机构,脱离市场行为,必然遭到市场的沉重打击。

……

更遑论现在业务、信审敷衍作业,浮于形式,钻营制度漏洞,善于利用“原则上”……

如上,难道不是风险文化的严重缺失,对风险文化的严重践踏吗?

重要说明:上述事项系笔者听闻业内趣闻,非亲身经历。不对真实性负责,亦非影射个别公司。诸位,看看就好。

02 | 研究、内训能力建设

研究能力是指政策研究预判,行业分析调整,产业研讨,产品结构设计及审查,法律文书推研,金融产品财税法及收益方面研究,公司经营分析与损益平衡研究,公司战略发展与计划方面的研究等领域。

内训能力是指公司内部根据企业文化进行培训,使全体职员融入公司文化,并使之进一步提升、升华的能力。

研究能力十分重要,虽然租赁公司经营的是“钱”的生意。

政策解读能力能够使租赁公司避免合规风险,更能使租赁公司业拓具有针对性、更加高效。例如对政府平台政策的研究解读及信贷政策的研究,前者使租赁公司更从容的应对政府平台项目的政策调整,灵活调整业拓方向,调整项目主体要求;后者使租赁公司开拓信贷准入的项目,更容易匹配资金。

政策预判更能够使租赁公司避免进入雷区。现在看来,在国家高举“去杠杆”政策大旗的情况下,远离高杠杆、高负债的企业确实能够避开大多数网红、雷暴。可又有谁能预判并调整呢?政策解读与预判能力是要经过持续多年磨砺才能培养的能力。

行业分析与调整,也是一门技术活。真正有效的行业分析与调整既包含宏观经济发展、行业发展状况分析,又包括微观个体发展状况分析。更为关键的是,一定数量的个体构成的行业样本数据,更能直观、精准的说明问题。宏观与微观的分析,或多或少可以借鉴第三方咨询,行业样本数据就珍贵的多,而且难以获取。

通过一定数量的样本,对于不良指标偏高的行业,进行投放限制、收缩乃至禁入,对于不良指标较好的行业,进行支持、鼓励,是行业调整的重要方式。

公司战略发展、经营计划,也可以根据自身资本实力,推估未来发展空间,并设定中短期目标。租赁公司经营发展受资本实力限制较大,发展前景受信审能力决定。而资本实力往往决定租赁公司发展方向,而非股东、经营层的一腔愿望。

如果资本实力较弱,例如3-5亿,而意图在政信(平台类)、大型企业中施展拳脚,往往在经营的第二年就陷入无米之炊的状况。政信(平台类)、大型企业单笔投放金额较大,动辄过亿,业务团队建立完善之后,以政信类、大型企业为目标客户,一年投放几十亿并不困难。新成立的租赁公司,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国字号的增信方,能够用2-3倍杠杆已实属不易;即便是有强有力的增信方,5倍杠杆也已接近极限。

故而租赁公司的目标客户,发展方向与资本实力息息相关,如没有持续的资本支持,则更要做长久打算,更要选择合适的客群,设置合理的收益(息差)区间,夯实风控,缓缓图之。

选择合适的方向,如何设置合理的收益区间,如何确定公司的损益平衡,也至关重要,笔者不再深入。

根据自己的资源选择业务区间,而非看别人做什么自己做什么。

至于其他方面的研究、分析也十分重要,再此不一一分析,有兴趣者可进一步交流。

内训的重要之处不仅仅是让业务迅速上手实现业拓,让风控迅速适应风险职能要求,更重要的是将风险文化深刻的熏陶、影响整个团队,让风险意识始终不会松懈,让专业技能不断、持续提升,让风控手段时刻保持领先。

租赁公司内训的重点并非如何业拓,如何做产品创新,而是在不断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了解最新的风险状况,并学会如何面对;是在不断雷暴的情形下,分析踩雷原因,研讨避雷方式,吸取经验教训。

03 | 信审实务

风险文化不能夯实,信审实务实为儿戏。

何出此言?

当你面对的分管风控之高管视风险为儿戏,连财报这种至关重要的资料随意修改都视若无睹甚至支持时,不论该项目是否稳妥,风险已属不可控。当你面对的业务高管、业务团队负责人对风控人员颐指气使,随时有把风控人员拉到业务溜溜的念头的时候,风险已属不可为。当面对的业务人员信心满满的说,随他们信审怎么写,这个项目必过,甚至说搞定评委时,风险已沦陷……

这实则毫无风险文化,谈论信审实务毫无意义。风险已然不可控。严格的不良资产率(严格脱期法,逾期90天视为不良)必然远超20%。

具备一定的风险文化土壤的前提下,信审才有意义。信审实则包括业、审两条线,自业审一线、业审部门负责人、业审高管乃至评审委员全部。

对于信审一线,笔者持有六个观点:

第一,信审人员的首要职责是督促和监督。

信审人员的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单个项目风险审查,而在于督促并监督,使业务尽最大努力完成业务尽调、风险调查与揭示,防范、杜绝业务不合规的行为及事项,形成业审两条线平行独立作业的方式,培养良好的风险文化、风险氛围。

笔者从业多年,业审两端均有从业,然而正如前文笔者无奈之言,从业越久对风控愈发无力。为何?信审作业时间太紧太短暂,可为之处相当局限,实际很难发现实质性风险。如果业务调查浮于形式,风险作业将苍白无力,最终项目将会陷入巨大风险中。

业务从项目接触、接洽,到业务尽调,再到立项完成报告并提交,前后往往需要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时间,期间可以多次赴项目地交流,可以从多个纬度、多种途径去了解、充分了解企业状况。

例如笔者偶尔参与业务回访,往往更喜欢自己乘坐出租车,而非客户安排车辆接送。乘坐出租车时,可以跟出租车司机随便聊聊,挖一挖八卦信息——能侃的出租车司机真可谓当地的百晓生,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笔者曾去平台重灾区湖南某地回访平台项目,打车时候问司机师傅,当地可有公务员或教师欠薪的事情,司机师傅表示未曾听闻。笔者又问,出租车的燃油补贴可有拖欠或者比以前迟发的现象,司机师傅想了一下说最近几个月不但没有迟,还有点提前。之后我对该地的平台项目较为放心,实际上该项目也未曾逾期过。业务尽调也可以从类似多角度多渠道非正式的途径了解信息,全面了解企业现状。

审查人员接手项目时,资料完整作业时间往往只有几个工作日,还包括现场复审的工序。而且这几个工作日往往是几个项目公用的作业时间。职能较为复杂的租赁公司,信审人员可能还有更多的杂事干扰信审作业。如此一来,信审作业的时间、空间十分有限。

笔者信审作业最繁忙的状况是五个工作日三个案子在手,还要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

如若信审负有对业务的督促、监督职责,则应对信审赋权,使信审具有评价业务报告,决定是否需要补充调查补充披露,决定项目何时上会的相关权利。寥寥草草三五页,潇潇洒洒五大章,真的并不能完全揭示一个项目。不够充分的调查报告,信审应该有权利要求业务部补充调查甚至重新调查,完成报告。一个完整的报告,其内容应该具有相当的深度、广度。一份好的报告,应该披露到让风险没得披露——项目优点头头是道,项目缺点毫不避讳,项目风险客观全面。

笔者由信审转业务后,一个项目调查报告98页,去掉附属内容,核心内容亦有超过75页。业务报告完成后,笔者减头去尾,只留下对企业的描述与评价部分,底气十足对客户说,W总,这是我对你们家的报告,包含了我对你们公司的看法和认识,亦有我觉得你们家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有好多行业数据可以参考。其中包含其公司14-18年财报的纵横比对,亦有另一家同业的财务数据比对。

笔者的观点是,业务报告达到一定程度,不仅仅是对内推项目的项目报告,也可作为客户的咨询报告。当然,98页的业务报告并不完美,亦有笔者无法获得无法调查清晰的部分,也有客户没有深入介绍且信息不对称的内容。完成报告,笔者工作底稿包含18个文件夹、344个文件,共计594M,其中95%的数据是个人搜索,其上市之时乃至上市后全部公告内容全部浏览一遍,关键公告涉及财务、投融资、是否被监管被询问被调查方面的,全部下载查阅。

第二,信审人员是业务尽调、风控方面的补充。

业务或囿于认知或专业,或迫于业绩压力,或困于“此山中”,……诸方面因素导致业务难以在项目中尽善尽美,全面认识,客观揭示,这时需要信审人员补充披露。信审虽主要以风险审查为主要视角,但也要客观、公正、全方位的评价一个项目。

部分信审人员拿到项目喜欢穷尽风险,牵强附会,一概而论,然而风险预判少见成效。这是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信审人员的弊端,也是无奈。不披露或少披露似乎显示信审人员没有认真工作。笔者认为,如果业务在报告中充分披露的风险,信审可以完全不披露或者直述对业务某些风险点附议认可即可。信审人员应该充当业务的眼睛,发现业务未能发现之风险,并进行充分披露。

对于项目的优点优势,信审应予以认可;对于项目的缺点劣势,信审要直言不讳;对于项目的风险问题,信审更要尖锐直接的予以点出。

对于业务报告中披露的,信审认可或同意的,同样要给与明确地附议同意;信审不认可或不同意的,亦要干净利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列举相应的事实或案例;对于业务报告中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更要直言不讳的要求补充调查进行确认,无法确认的,更要直陈要害;对于业务报告应该披露或最好应披露的,应提醒业务进行补充,同时自己也要进行调查核实补充,以确保项目充分披露。

从业多年,始终觉得SWOT分析是强迫业审思考,客观评价一个公司的重要武器,它可以强迫使用者去思考,去挖掘,去深入了解。不仅仅是对客户或项目单个的思考,更要对行业对整体进行思考,否则很难发现实质性的危或者机。

第三,信审人员要给与业务业拓方向、尽调、风控的指导。

信审人员对业务业拓方向、尽调、风控的指导最重要的方式是年度的业务指引。信审人员应该根据宏观经济状况,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国家信贷政策,公司经营数据,公司发展规划,研究起草业务指引,准入标准等文件。

这是最重要的最直接的方式,但非全部方式。信审在新的政策出台时,应尽快给与解读,给与窗口指导;信审在审查时发现客户最新的寻租方式,造假方法应以最快速度告知业务其情形、识别方法等方面;信审在发现最新的风险敞口时,应尽快向业务进行通报使之了解;信审在发觉最新的操作漏洞时,第一时间修改操作流程并告知业务遵守新的流程……

信审在得到业务寻求帮助的时候,尤其对于调查或风控上存在缺陷的,应尽快处理,解决问题。

第四,信审人员对项目独立客观发表意见,提出风险看法。

这是信审人员最直接最本质的工作职责。然而,如上文述,一家风险文化缺失的公司,信审人员独立客观发表意见的压力或者阻力会极大,长久以往,导致信审人员的信审扭曲,公司风险暴露。

笔者此处仅以信审人员能够独立客观发表意见为前提,信审人员独立客观发表意见应包含以下部分:

1. 合规合法性审查

2. 业务调查尽勉性评价,业务调查报告充分性评价

3. 客户背景审核、法律合规审查、财务审核、投融资审核等多维度审核(资料及公开信息)

4. 客户访谈、现场审核、多途径审核

5. 独立发表意见,披露项目风险,形成项目建议

6. 其他建议

至于信审人员必备的一些技能、素质,信审或风险审查要点,笔者曾多次讨论,甚至斗胆公开课进行交流过,这非本文重点,在此不再深入介绍。

第五,逾期项目总结分析,寻找逾期原因,分析未能有效防控原因。

这是信审原因无比重要的工作。也是许多公司没有重视起来的工作。没有重视没有去做的后果就是交了巨额的学费,但没学到东西,以后继续犯错踩雷。

信审人员对自己审查的项目保持一定的关注度,在违约逾期后进行复盘,了解其违约原因,并审视自己在投放前风险审查是否疏忽和遗漏某些因素,并在之后项目信审过程中注意并规避。

租赁作为一种债权投资工具,相较于银行,具有项目距离远、信息极不对称,投放规模相对较大,项目期限较长,无强担保措施;而相较于一级市场的债权投资,债务人主体资格较弱,亦没有专业中介机构提供服务,债务人违约成本较债券低。所以租赁,其交易方案本身已具有更高的风险,看似有较高的收益,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诸多实质风险难以识别,导致实际上难以风险定价。加之租赁近几年发展迅速,在信审上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积累,导致项目投放具有一定程度的盲目与跟风,扎堆栽跟头也就不足为奇了。这就更要要求信审人员反思总结,吸取教训。

对于单个项目总结的同时,也要对违约个体进行统计分析,深入研究违约因素,研究未能有效防范的原因,吸取教训。本着深入研究违约因素的目的,笔者曾经对三十个违约案例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其违约的共性,相似的违约特征,以供参考。这些工作虽非信审人员的日常工作,但也要半年或一年总结一次。

第六,信审人员制定、设置统一的风险管理工具,收集整理数据,建立相关模型,进行风险管理

对于信审能力强,具有相关技术背景的公司,可由信审人员实现一定程度的科技化,运用大数据进行建模,开发风险管理工具,进行风险管理。该类看起来较为专业复杂,实际运用中没有想象中的复杂。

其中最为简单实用的管理工具就是财务分析系统,但许多公司没有建立自己的财务分析工具。简单来做,只需要誊入数据便可以自动计算各种财务指标的财务分析系统是最最初级的。进一步能够自动校验财务逻辑的财务分析系统是进了一小小步。实现这两者实际不难,但许多公司没有。笔者见过各类财务指标,相同的财报不同的人分析得出了不同的财务指标的情况。统一的财务指标有助于公司风险大数据积累。

进一步进行的是同行业财务数据积累比对,形成数据模型。更进一步,对于产生逾期项目的数据与未逾期数据的进行比对,进行统计分布,寻找大的共同点……不再赘述。

其他的数据(笔者称之为辅助数据)也可以如此累计,实现模型。

风控要有独立思考的大脑,能够独立自主客观的发表意见。专不专业总是有个过程,你只需要下一个案子比上一个案子专业,今天比昨天专业。

有些背景的租赁公司风控的嘴是受控制的,有些不敢说,有些不能说——都没关系,即便是真的真的真的不能说且说了也没用,那你也要心里明纸上清,原稿报告写的明明白白。受到阻力、外力再根据情况灵活变通。

对于信审部门负责人及分管高管领导,笔者认为其观点及行为直接关系着风险文化、风险氛围的状况。故而其理念及行为必须跟公司风险文化一致,并亲身践行公司文化。在风险体系建设方面,笔者认为须做好以下几点:

1. 尊重公司风险文化,克制约束自己的行为,建设公司的风险文化,完善风险制度

2. 尊重、信任并授权信审一线人员,支持培养信审一线人员

尊重信审一线人员独立发表意见,不论意见是否认同,其处于客观公正角度独立发表的意见需要尊重,也许其意见不够专业不够充分,但其发表独立发声的精神值得肯定,其专业上可予以更多的培养。

3. 夯实个人专业能力、信审方面的专业水平,守住项目风控的第二道防线

4. 上传下达,贯彻公司风险文化,并反馈执行结果及自己建议

5. 组织实施研究学习,适应新环境新形势,面对新风险因素

6. 关注风险资产状况,对资产进行分析,排查,努力实现风险预判,资产先处置

7. 其他管理职能

对于评审委员,笔者建议

1. 标准统一,公正公平

2. 就事论事,切莫情绪化

3. 提高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知之为知之,切忌似是而非,凭印象评判

4. 保持审慎,尊重风险意见

5. 建议选择信审背景,且具有一定年限信审/审批经验人士

包括租赁在内的债权投资公司,其不良资产率的控制水平,核心在于公司风险文化建设的程度。上述风险文化建设,研究、内训,信审实务三个方面对风险把控实质影响也呈明显的阶级状态。笔者认为风险文化建设对风险控制的影响占70%~80%,研究(实现政策预判)、内训对风险控制的影响占15%~20%,信审实务对风险控制的影响占10~20%。总体来讲,按目前市场状况,一家公司,其不良资产率超过10%,其风险文化很有可能出现问题;如果不良资产率超过20%,其风险文化缺位严重;如果不良资产率超过30%,则其基本没有风险文化建设。

此处不良资产率应该是严格按照脱期法计算的,而非掺杂人为主观调整的情况,且资产认定标准是科学严格的。(详见下文介绍)

04 | 资产处置能力

此处资产处置能力是指项目逾期发生后,未受偿债权的追偿或资产变现的能力,其衡量的标准为追偿或变现资产金额扣除实现费用除以未受偿债权金额,计做μ。

即μ=(追偿、变现金额-实现费用)/未受偿债权金额

资产处置能力越强,意味着资产管理能力越强,对于项目风险把控能力越强。

但按照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租赁公司乃至银行、信托、资管等债权投资类公司,其资产处置能力,实际处置结果令人不尽满意。但是建立强有力的资产处置能力,对于债券投资类公司的助力,不言而喻。笔者在此不再赘言。

05 | 信审评价体系

风控体系建设并非杜绝风险,而是认识鉴别风险,评估衡量风险,乃至专业水平到达某种程度后的经营管理风险。而风险体系建设是否有效,也应该有客观的指标。笔者提出自己浅显的看法,供各位参考。众所周知,资产质量考核的核心是不良资产率,不良资产率是信审有效与否的直接反应。因此不良资产率是笔者思考的信审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

计算不良资产率应该有严格的资产认定标准,该标准是公司风险文化体系中最重要最严肃的制度之一。资产认定标准,尤其是作为考核指标,应该客观化、标准化、统一化、严苛化。标准设置可以考虑完全脱期法,即按照逾期天数来计算。(当然,涉及计提拨备或核销的财务层面的资产认定标准可以在脱期法的基础上加上专项认定,对其资产分类进行微调。)

(一)信审的有效性及不良率、误审率

根据上述资产认定,笔者提出有效信审、无效信审,以及信审人员审查项目的不良率α及误审率β。

有效信审是指富有成效的信审,指风险可控的项目获得审批通过,及风险不可控的项目未获得信审通过。(本文中风险可控是指,经过时间(项目期限)检验,该项目主体未出现逾期事件。)

无效信审是指信审的无效性,指风险不可控的项目获得审批通过,及风险可控的项目未获得信审通过。如下图

事项

风险可控

风险不可控

通过

有效(A)

无效(B)

未通过

无效(C)

有效(D)

显而易见,不良资产率是无效信审中的B区构成,而笔者提出的不良率便是跟不良资产率有关。不良率是指按照项目金额口径(及按照项目个数),出现不良资产的项目投放金额(及项目个数)占该信审人员信审通过投放的全部金额(全部项目个数)的比率。而笔者所提出来的误审率,是指无效信审中的C区,即风险可控的项目而信审未通过者,该数据既包括金额口径,也包括项目个数口径,综合评价。

笔者提出的信审评价体系即通过无效信审的概念来评价或者说考核信审人员。理想状况下,不良率α为零,且误审率β为零,这是完美状。但往往不良率与误审率呈现一定的逆相关——在不良率控制到一定程度后,继续缩小不良率往往会带来误审率极大提高。所以往往这两者是熊掌与鱼,不可兼得。(同样有效信审的两个区域可以用来评价业务人员的项目把控能力)

现实中保持一定资产规模的债券投资类公司,其风险资产的不良资产率为零者几乎不存在,故而不良率为零也几乎不存在。而误审率,更是达到一定比值。笔者个人观点,保持15%以下的不良率,且保持20%以下的误审率已经是信审的较佳状态。

不过笔者也认为,保持不良资产率为零也非绝对的完美或者最佳状态。对于资产处置能力较强的公司,能够通过资产处置获得超额收益,那么保持一定的不良资产率,也即保持一定的不良率未尝不是坏事情。

(二)逾期久期

另一个考核评价信审有效性的指标是逾期久期。

何为久期?在债权投资领域,债权投资期限,债权存在的时间期限即久期。逾期久期是指自项目投放到触发违约的时间期限。

项目久期(准确来说是加权久期,逾期久期也是如此)计做p,逾期久期计做q,则逾期节点γ=q/p。γ越接近1,意味着违约事项的发生越接近于项目结束时点,也意味着信审更加有效(看的更远)。

笔者愈发认为,租赁公司的直接竞争已经成为过去,风险体系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2010-2014年,仲利与远东直接是切实存在激烈的竞争的。彼时,客群、业务模式极度相似。但随各自业务发展,客群、业务领域发生变化,各公司均有自己专注的领域,面向自己的客群,经营发展。

然而时下,风险多有发生导致各家更加趋向谨慎,报团取暖更加成为一种常态。业拓方面也不像彼时,业务一线深入客群,电推膜拜扫楼的模式,时下似乎渠道更成为一种时尚。诸多因素导致业务的直接竞争氛围趋淡。

然而并不意味这租赁公司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反而竞争更加隐秘、深入、深刻。由原来的业拓竞争转化为资产质量的竞争——中后台也即风控与资产管理能力的竞争。

这种竞争非短时间能够看到结果,经历时间检验,资产质量的竞争才是胜者为王的竞争,业务投放规模已经不是竞争的核心。

未来风控、资产运营、资产处置乃至风险与科技、大数据的融合才是竞争的核心。实际也是一个公司风控体系的竞争。

租赁公司的经营管理方向

01 | 风险如何经营?

租赁公司乃至其他债权投资公司经营债券风险,是基于风险体系建设完善的前提下,对风险的识别、把控与经营。如何经营呢?

笔者上文中提到保持不良率α不高于15%,误审率β不高于20%已是较好状态,且认为不良资产率为零并非完美状态。可能会有读者提出异议:第一,什么情况下处置资产能够获得超额收益?第二,不良率难道不是越低越好?这两个问题就能折射出如何经营风险。

针对第一个问题,笔者就职于仲利时,仲利对设备的评价及估值方面较为严苛,对于二手性较佳,通用性较好的设备较为喜爱,拨款(实际动拨金额)比率(实际动拨金额/设备净值或估值)也较高。例如进口的印刷机械,海德堡、高宝、曼罗兰等,租赁项目方案设置较好,且逾期事件较为靠后(γ接近于1)时,主张设备取回处置,可能会取得超额收益。另外有些车租项目、工程机械也可能会实现超额收益。

第二个问题,不良率的高低问题。

笔者前文曾提到,不良率与误审率有一定的逆相关性,片面追求不良率α,将会导致误审率β提高,加重业务拓展压力。

因此实际上,在具备一定资产处置能力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的不良率也是较好的状态。关键实在合理范围。

设定投放金额为g,不良率为α,项目加权久期为p,逾期加权久期为q,逾期节点为γ,保证金加权比例为k,资产处置能力为μ,实际损失金额记为F,则估算F值:

F=g*α*(1-γ-k)*(1-μ)= g*α*(1-q/p-k)*(1-μ)

由上述公式可以看出,降低实际损失金额除了降低不良率α,还可以通过提高q及u的方式。上述公私为纯理论研究,目的是验证评审效率、评审有效性与资产质量、资产处置以及计提拨备相关事宜的内在联系。设定数值估算一下。

SET: α=0.3, γ=0.5, μ=0.7,k值多分布在5%-10%,在此设定为7%,则:

F=3.87%g。

也就是说保持不良率在30%,且违约项目控制在整个项目周期的中间节点违约,同时违约债券能够确保70%得以回收,则损失在3.87%

SET:

         α=0.3, γ=0.5, μ=0.5,k=7%,则:F=6.45%g;

         α=0.3, γ=0.5, μ=0.3,k=7%,则:F=9.03%g;

         α=0.2, γ=0.5, μ=0.7,k=7%,则:F=2.58%g;

当缩减不良率α带来的误审率β过高带来的业拓压力过重时,将对公司业务打击巨大。

02 | 业务方向如何选择?

笔者认为,这也是公式:

F=g*α*(1-γ-k)*(1-μ)= g*α*(1-q/p-k)*(1-μ)

所能解决的事情。

实际上不同的业务领域、行业、区域,其信审方式或大或小有所不同,其资产处置能力更是千差万别。

举例来说化工设备,多以管道、反应釜等设备为主,附着在一定的不动产上,整体构成了化工设备。这些管道、反应釜均为专用设备,不仅没有二手性,更有甚者因为其具有较强腐蚀性、污染性,其处置需要专门的公司进行处理,以免对环境造成破坏。笔者曾有幸见识某项目,其设备老化损害导致有害气体/水体/固体破坏环境,导致租赁公司作为设备所有权持有人被环保部门处罚的情况。

所以业务方向的选择,管理层应该根据自身的信审能力、资产处置能力选择业务方面,行业方向乃至业务区域。

最典型的案例,要数始终选择政信类作为业拓方向的租赁公司。其逻辑是最简单明了的,政信类业务,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其资产处置能力最终会是1,即最终不会损失。唯一的问题是拿时间换空间带来的流动性风险。这似乎也是信仰的由来吧。

另外当某个行业的不良率α有变高的趋势,可以针对这个行业进行收缩,以实现该行业在风险资产中的占比,达到控制风险资产整体不良资产率的目标。

故而公司能够承受多大的损失,承受多大的不良资产率,董事会及管理层须有明确的认知,并进行业务的预调整。

故而租赁业乃至其他债权投资公司,其风险体系是综合而又复杂的,诸多方面糅合在一起,其核心不外乎两方面,信审及资产处置。

业务风险体系并非租赁公司乃至债权投资公司全部风险体系,除此,尚有公司财务风险,公司人力与薪酬体系相关风险等。

笔者认为,实际上租赁公司面对的最大的风险就是财务风险跟租赁业务风险。而财务风险除了财务内控风险之外,最大的财务风险非流动性风险莫属。租赁公司主要资产仍为生息资产,利差是其最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一二级债权融资市场是其融资的主要途径,具体而言主要是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跟资产证券化业务(考虑到资产证券化实际上仍有租赁公司最终承担风险,本质跟债券没有差别)。

租赁公司的杠杆最高可达到12.5倍,是高杠杆高资产化高负债化的企业,资产的流动性也就至关重要。流动资产的变现直接关系到公司的流动性,而流动性就是租赁公司的生命。管理公司的风险资产,并公司资金头寸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时应对流动性风险的重要举措。

人力与薪酬体系是最影响租赁公司发展的方面之一。其关系到公司职员的劳动所得与付出是否成正比。尤其是业务及风控资产的薪酬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