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我国融资租赁行业正步入转型调整期。一方面,监管持续趋严;另一方面,债市违约也给一些租赁企业的经营发展蒙上了“阴影”。

总体而言,租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行之不易。从近期一些租赁公司召开的上半年工作会议中也可见一斑。有多家公司在年中会议上提到了“应对风险挑战”“强化合规经营”等字眼。业内人士认为,面对监管政策和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租赁企业需针对监管主动做到适应性调整;同时,下大工夫提升内部的风险防控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搭建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问题。

债务违约频发诉讼案件增多

去年以来,上市公司频频暴雷引发了不少债务违约事件,业内一些租赁公司也因此踩雷。零壹财经统计显示,2018年,共有117只债券违约,违约总额达1152.01亿元,而这其中就有30家暴雷企业(9成为上市公司)发生融资租赁逾期,超百家租赁公司牵涉其中。

需注意的是,近年来,进入诉讼的融资租赁纠纷案件也呈逐年增长态势。“企业违约率攀升,导致承租人欠付租金是引发纠纷最常见的原因。”有业内人士坦言,出租人即融资租赁公司作为原告提起诉讼,诉请承租人支付租金、逾期利息、违约金等租赁费用的案件占绝大多数。由此可见,当前融资租赁主要经营风险仍在于承租人的信用违约。

最高人民法院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末,全国受理的融资租赁纠纷一审案件已近3万余件。而以融资租赁企业数量及业务规模居全国前列的上海市为例,每年进入诉讼的融资租赁纠纷案件也在增多。上海市高院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8年,上海市法院共受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一审案件超过1.6万件。

业内人士表示,一些租赁公司的单个项目合同金额较大,一旦出现问题,将对公司自身产生重大后果。而去年以来,出现多家融资租赁公司同时踩雷,除了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之外,也暴露出了租赁公司业务集中度较高的问题。

实际上,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我国融资租赁业客户偏好、业务品种单一等问题较为突出,盈利模式也较为单一,因此,在出现违约风险时,以时间换空间的可能性就受到压缩,进而造成了风险敞口集中出现。

完善内控体系妥善应对风险

可以看到,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粗放式、同质化的发展已然不能适应企业自身稳健经营的需要,面对市场痛点,租赁企业须进一步完善内部风险管理,向专业化、差异化方向转型。

“租赁公司应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发挥出自身资源禀赋优势,打造差异化的风险收益平衡能力。”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工作委员会副会长俞雄伟表示,做好专业化,才能有效提升租赁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

一方面,在租赁项目的选择上,租赁公司要根据自身特质,挑选可操作性强、适合本公司的项目,并对租赁物及其价值变化进行深入了解,提升租赁物把控能力;另一方面,完善尽职调查流程和合同条款,特别关注客户的主体风险及还款来源,对租赁款项的真实投向、租赁物的真实运营情况及现金流等方面做详尽了解,进而在整个项目周期进行全面、持续的风险管理。

此外,租赁公司还需加强对租赁资产的管理能力。“融资租赁公司的每一笔租金,都是资产、风险和服务的综合体现。”俞雄伟认为,资产管理不仅是单笔项目管理,更是公司整体资产组合的管理。加强资产组合管理,结合各种金融工具,在资金端和业务端进行有效对冲,才能更有效控制风险。比如,根据不同租赁资产组合的多元化差异,通过评估不同承租人和不同设备类型所产生的效应,正确引导资金分配(投向)。同时,对客户信用、租赁资产及相关因素等存在的风险加以汇总和计算,进而完善对租赁资产的组合管理。

监管持续趋严强化合规经营

除了在内控上下功夫,更好地防范业务经营风险还离不开监管部门的管理。近年来,有关监管部门也在发力,以加强对融资租赁行业的经营监管,引导租赁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

今年以来,已有四川、天津等地的金融监管部门陆续发布地方性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其中明确提到对融资租赁的监管细则。

7月下旬,天津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市融资租赁公司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在风险管理方面,该意见提出,“融资租赁公司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对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分析评估和应对。”该意见还提出,融资租赁公司应当健全承租人信用评估机制,在项目调查、客户集中度管理、风险资产分类管理等方面加强管理,以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业内人士认为,从已出台的地方监管文件来看,监管思路整体趋严。各地的细则主要从准入门槛、经营规范、监管规则以及负面清单等方面来进行管理,通过差异化、分级分类监管,逐步强化规范要求,确保融资租赁行业风险可控、经营有序。

此外,由银保监会修订的《融资租赁企业监督管理办法》尽快出台成为业界共同期待。8月初,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副主任王文刚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六类机构(含融资租赁公司)监管规制建设,加快补齐制度短板,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行业新设行政许可研究,并统筹推进六类机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