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步入快车道的我国融资租赁业再度迎来政策“大礼包”。昨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加快发展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是深化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缓解融资难融资贵,拉动企业设备投资,带动产业升级。更重要的是,会议还确定将推出简政放权、鼓励各地出台奖励及风险补偿方式等一系列扶植政策。

会议确定,要厉行简政放权,对融资租赁公司设立子公司不设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对船舶、农机、医疗器械、飞机等设备融资租赁简化相关登记许可或进出口手续。在经营资质认定上同等对待租赁方式购入和自行购买的设备。在政策方面,则鼓励各地通过奖励、风险补偿等方式,引导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此外,我国对融资租赁业的推动举措还包括突出结构调整,加快发展高端核心装备进口、清洁能源、社会民生等领域的租赁业务,支持设立面向小微企业、“三农”的租赁公司。鼓励通过租赁推动装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同时,要求相关企业创新业务模式,用好“互联网+”,坚持融资与融物结合,建立租赁物与二手设备流通市场,发展售后回租业务。

公开资料显示,根据中国租赁联盟近期发布的《2014年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 2014年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3.2万亿元,同比增长52.4%,其中金融租赁合同同比增长51.2%,外商租赁合同同比增长63.6%。可见,作为连接金融业与实体产业的重要桥梁,融资租赁业以及以融资租赁业为代表的现代商业模式将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事实上,这已不是融资租赁行业第一次获得政府“撑腰”。几个月前,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亦重点强调了鼓励符合条件的制造业贷款和租赁资产开展证券化试点,支持重点领域大型制造业企业集团开展产融结合试点,通过融资租赁方式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近年来,金融租赁业务规模迅速扩大,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显现。各类资本进军租赁业的愿望空前强烈,政府部门对发展租赁的重视程度空前加强。此次提出促进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发展的指导意见,对行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对阻碍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破题,无疑是吹响了租赁业在“新常态”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