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租赁行业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初,2007年起进入快速发展期,成为泛资管行业的重要成员。根据中国租赁联盟披露的数据,截至2015年6月末,中国租赁公司共计3185家,其中金融租赁公司39家,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191家,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2955家;全行业租赁合同余额达到3.66万亿元,金融租赁公司占比接近半。

  尽管名称与主管机关不同,金融租赁公司与融资租赁公司的主营业务却基本相同,均以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为主,其盈利模式也相近,主要收入源自息差,因此控制融资成本对于租赁公司的收益水平至关重要,负债管理因而成为租赁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保障。

  租赁公司的负债管理主要由三部分构成:融资渠道关注融资方式、交易对手、资金来源等方面;融资策略关注融资时点、融资期限、固定/浮动利率选择、币种配置等方面;资金管理则以项目投放需求、备付金充裕程度、资金套利空间等为着眼点。其中,融资渠道与融资策略对租赁公司融资成本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银行借款、资产转让、资产保理、受益权转让、资产证券化、内保外贷是所有租赁公司通行的做法。除此之外,金融租赁公司能在银行间进行同业拆借、发行金融债;融资租赁公司则可以发行中票、短融、企业债和私募债。举借外债方面,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凭股东背景而更为便利。

  上述融资渠道各有利弊。银行借款通常占融资余额的80%以上,成本通常以Shibor或贷款基准利率为基础调整确定,条件灵活,但成本相对较高。

  同业拆借是金融租赁公司特有的辅助融资渠道,通过中国外汇交易平台进行线上交易,成本通常低于银行借款,但受监管规定限制,余额不能超过当期资本净额的100%,期限不能超过3个月,因此只能作为补充流动性的手段,难以成为主要资金来源。

  债券融资也是租赁公司通用的融资渠道,相比于银行借款,场内公开发行债券融资通常具有期限长、成本低的优势,但操作流程相对较长,且需要以主管部门的审批或备案为前提,如涉及境外发债,还可能受到外管部门的管制。

  资产转让、资产保理、受益权转让以及资产证券化都是租赁公司以“资产换资金”的重要途径,具有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结构的作用,区别在于标准化程度不同。相比于前三类“一对一”的非标准化转让,资产证券化以租赁资产的未来现金流为基础,构造标准化的受益凭证,出售给范围更广的投资者,能够更好地分散风险、扩大融资,在融资成本上更有优势,但考虑到税务成本及各种发行费用,资产证券化融资的综合成本目前仍略高于银行借款。

  租赁公司融资渠道经历了一个逐渐放开的过程。2014年,银监会降低金融债的发行门槛,明确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条件,从而拓宽了金融租赁公司的融资渠道;2015年,证监会与发改委先后推行公司债与企业债发行制度改革,从而简化了融资租赁公司的债券融资流程。租赁公司融资成本整体趋于下降。

  然而,融资成本下降并不意味着息差收入上升。由于租赁资产存续时间长,因此通常采用浮动利率定价,在当前货币政策宽松的背景下,资产报价不断下行。于此同时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商业银行负债成本上升,向租赁公司传导,导致租赁公司负债成本下降速度慢于资产报价,息差反而收窄。此前利用外币融资的做法受“8.11”汇改后人民币贬值预期的影响,也逐渐失去套利空间。租赁公司的盈利能力正在经受挑战。

  从短期看,租赁公司负债管理的现实选择是从融资策略入手,一方面提高对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前瞻性判断,选择适当的融资时点和币种配置;另一方面则尽量缩短负债期限,以浮动利率进行融资;同时加强对于资金供应方的研究,了解其资金来源、决策依据、行为模式,在细化客户管理的过程中创造效益。从长期看,租赁公司负债管理仍主要依赖于融资渠道的创新,特别是债券市场的扩容与资本项目的放开。

  人民币国际化为期不远,中国金融改革仍在快速推进中。租赁公司负债管理的未来充满挑战,也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