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庆空港新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重庆空港新城是指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依托综合交通培育发展“流量经济”,形成的临空特色产业新区和空港特色新城。建设重庆空港新城、推动空港经济发展,是贯彻落实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要举措,也是重庆实施“统筹城乡”和“一圈两冀”战略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放大机场优势、完善北部新区功能、提升城市竞争力,有利于广泛吸引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更好地促进渝北乃至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重庆实施“统筹城乡”和“一圈两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年,国务院批准重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此基础上,重庆市提出了“一圈两冀”的发展战略,建设重庆空港新城,正是渝北区抓住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通过空港新城各种资源的调配组合,放大资源要素,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最佳捷径;在于逐步建立较为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强化经济发展动力、缩小城乡区域差距、确保资源环境永续利用,走出一条实现长江上游空港强区的发展道路。

  (二)是进一步完善北部新区规划、打好重庆直辖牌的重要手段

  依托紧邻北部新区和功能互补等优势,把空港新城纳入北部新区统一规划,从而使北部新区形成“两园两港”(高新园、经开园和寸滩港区、空港新城),这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北部新区的服务功能,带动重庆顺长江而下的“经济带”,打造直辖市经济发展的亮点。同时,直辖市需要一流国际机场(一流的国际机场除了直接承担航空运输任务外,更是一个大都市的窗口和名片),但目前重庆江北国际机场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定位不协调,与直辖市的地位不相称,需要以空港新城建设为契机,有机整合相关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更好地促进机场发展。

  (三)是打造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客观需要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此,京、沪、广等地已启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成都也已论证上报以双流机场为中心、连接成都、绵阳、乐山等8个城市的“城际列车”建设方案。重庆市人民政府《“十一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渝府发〔2006〕111号)明确提出要建设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渝北既是空港所在地,拥有中国西部铁路枢纽龙头寺火车站,紧邻两江黄金水道和寸滩深水港,聚合渝怀铁路、多条高速公路和规划建设中的城市轻轨线,而且地势开阔平坦、发展空间较大,是建设“多式联运、无缝对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有效载体。

  (四)是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现实选择

  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做大做强开放型临空经济,主动承接国外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改善产业结构,要求更好更多的重庆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实现更大发展。建设空港新城有利于促进国际商业门户枢纽机场建设,夯实重庆对外交流、扩大开放的平台;有利于把空港新城建成世界了解重庆的名片、重庆走向世界的窗口,促进外资企业、外向型企业的聚集;有利于更好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更好地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作出积极的贡献。

  (五)是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要内容

  航空运输的高速发展促进了资源要素向空港周边集聚,世界经济的低成本战略导向、高科技产业的时间价值趋向,使许多企业对航空运输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因此,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未来发展的“314”总体部署,围绕构建重庆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以临空经济为重点的产业聚集区、生态环境优良的宜居区,依托主城核心区的地理优势和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等特点,以国际机场为中心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抓住综合交通枢纽带来巨大的“流量资源”,做大做强临空经济、流量经济,增强综合交通枢纽的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必将为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作出积极的贡献。

  (六)是机场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近年来,两路板块三大园区开发建设迅猛,加之北部新区再造一个重庆工业的巨大产能,这为空港新城建设打下了重要的产业基础,同时,江北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的全面启动,旅客吞吐量及货物周转量极据增加,周边发展形势要求超前规划,否则,空港这一稀有资源,将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某种情况下,将会造成资源的最大浪费,特别是一些更适合在机场周边发展的产业将很快流失、甚至落户其他省市机场周边,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二、重庆空港新城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重庆是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的特大城市,在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居西部第一,在美国《财富》杂志上名列中国第四大投资热点城市。同时,重庆是西部唯一汇集水陆空交通运输方式的枢纽城市,为机场发展及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必将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和空港新城建设。

  (一)国际机场及主城核心区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近年,江北国际机场建设不断提速、航空运输发展迅猛。2006年,旅客流量已达808万人次、货邮量12万吨,今年旅客流量将突破1000万人次,根据《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规划总体设计方案》,江北机场将占地31平方公里,将在现有一条跑道的基础上,增加三条跑道,远期终端容量将满足7000万人次年吞吐量、货物吞吐量达到250万吨,还可满足A380类大型飞机的起降,形成国际商业门户枢纽机场,带来更多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聚集,从而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渝北区正在积极实施规划建设的总部经济、国际一流标准的主题乐园及重庆之窗等项目和机场周边三大园区及紧邻的北部新区、重庆主城核心区快速发展,形成了现代产业集群、都市风貌展示区和全市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空港新城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和发展基础。

  (二)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全市的发展战略

  空港新城战略规划范围在空间布局上,是近期重庆主城区拓展的重点区域;空港新城提出的一次规划、严格控制、长远发展的思路,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集约用地的要求;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是当前全市鼓励、引导和扶持的重要产业。因此,依托江北国际机场发展特色产业、建设空港新城,不论在空间布局、产业指向还是开发时序上,既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又与重庆未来的发展战略、方向和重点高度一致,与北部新区以及整个重庆主城核心区在产业规划上协调互补。

  (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大力支持

  全市“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和做大做强开放型临空经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等,先后就重庆空港新城建设以及以机场为中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或发表重要讲话。同时,渝北区和重庆机场集团公司认识统一、行动积极;市级有关部门以及国家民航总局、首都机场集团和十多家在京国际国内航空公司均对重庆空港新城建设表示密切关注和大力支持。

  三、重庆空港新城建设的总体规划

  有机连接航空、铁路、水运、高速公路、城市轻轨等交通运输方式,积极打造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有效放大国际空港资源优势,吸引集聚“六大资源要素”,培育发展临空经济、流量经济等现代化特色产业,逐步建设国际空港特色的窗口新城,提升凸显为综合交通枢纽和西部地区服务的功能,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进重庆和谐社会建设。

  (一)战略定位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重庆空港新城的意见》(渝府发〔2007〕48号),紧紧围绕服务以机场为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和服务以北部新区为核心的重庆北部城区建设为中心,聚集丰富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培育发展“流量经济”, 构建融机场、铁路、公路、轨道和水运为一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打造以机场为中心的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真正实现“无缝对接、零距离换乘”,逐步形成主要包括综合交通枢纽、现代服务业发达的空港新城二大支柱,实现与北部新区的有机衔接。到2020年,努力把重庆空港新城建设成为 “临空产业发达、人居环境优美、城市形象靓丽”的功能较为完善的现代枢纽空港和现代服务业较为发达的综合性城市功能区,成为渝北经济发展的强势增长极和重庆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发展目标

   1、启动阶段(“十一五”期间):夯实基础,形成框架。基本建成空港新城主要道路骨架和城市基础设施,完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战略规划并启动部分项目建设,主要特色产业初步聚集并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全面建设阶段(2010-2020年):积极建设,凸显特色。基本形成以机场为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主要特色产业取得较大发展,基本形成特色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初步树立重庆直辖市“窗口城区”的形象。

  (三)建设范围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重庆空港新城的意见》(渝府发〔2007〕48号),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为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在市政府批准的约46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基础上,实际规划控制约60平方公里。

  一是空港新城核心区约31平方公里(按江北国际机场未来发展总体规划控制),其中建设用地约26平方公里,具体分为机杨基本营运保障区约22平方公里,机场配置服务区约4平方公里;

  二是空港新城辅助区约15平方公里,含两路建成区10平方公里和新城拓展区5平方公里(依托建成区向悦来方向拓展);

  三是沿新城拓展区向鹿山组团和二环线方向规划控制约15平方公里,根据空港新城建设和产业发展情况有序推进,逐步与悦来新城相连形成渝北的第四大城市板块。

  (四)投融资体制

  重庆空港新城建设特别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必须拓宽投资渠道,倡导多元化、多样化投资方式,广泛吸纳国家投资、企业投资和社会投资。

   1、争取中央财政和市政府投入。重点是江北国际机场建设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等。

   2、重庆机场集团公司、轻轨公司和市八大国有投资公司的投资,重点是基础设施建设等。

   3、组建区属的国有投资公司负责项目运作和投融资。

   4、发挥商业银行信贷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贷款,充分寻找多种来源的国际贷款。

   5、培育和支持企业等公开上市筹集资金,实行融资租赁及股票、证券等方式广泛吸纳社会投资;

   6、探索BT、BOT、TOT、集合委托贷款等投资形式。

  (五)运作模式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重庆空港新城的意见》(渝府发〔2007〕48号),在市委、市政府(市民航发展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政策、分区管理、分步实施”,渝北区与市级有关部门、重庆机场集团公司、轻轨公司等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合力打造空港新城:

   1、空港新城辅助区和规划控制区规划、建设,由渝北区政府成立重庆空港新城管委会组织实施。

   2、空港新城核心区“机场基本营运保障区”的规划建设,由重庆机场集团公司组织实施;

   3、空港新城核心区“配套服务区”,由市开发投资公司和重庆机场集团公司共同规划建设。

   4、以机场为中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空港新城产业研究、规划和建设,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规划局、交委、渝北区政府、北部新区管委会和机场、铁路、轻轨等单位配合,分头组织实施。

  (六)支持政策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重庆空港新城的意见》(渝府发〔2007〕48号),按照分类实施、重点扶持的原则,空港新城在基础设施建设、现代服务业、临空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方面,享受北部新区同等优惠政策。房地产开发仍然按现行政策执行。同时,区里按照有关规定、结合渝北实际,适时制定出台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相应优惠政策。

  四、重庆空港新城“枢纽空港”发展规划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十一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渝府发〔2006〕111号)、《江北国际机场总体规划》、《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综合交通规划》和《两路地区交通规划》充分发挥重庆优越的交通资源,借助西部大开发良机,以江北机场为中心,以铁路运输为依托,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以长江水运为动脉,以轨道交通为辅助,构建“多式联运、无缝对接、零距离换乘”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长江上游综合交通大枢纽。

  (一)重要意义

  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有利于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互补,充分发挥组合优势,提高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利用率。按照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从北部新区顺长江而下、向东延伸至长寿、整合一区一城及5个工业园区的2000多平方公里区域,作为承东启西、沟通西南西北与华东华南的一个平台,努力打造西部内陆地区惟一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江北国际机场为中心,结合重庆北站、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寸滩港区、渝北航空物流基地、公路枢纽站、轨道交通等规划建设,构造主城区最大的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对外通过长江黄金水道、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重庆-成都铁路、上海-重庆-成都高速公路、上海-重庆高速公路及江北国际机场、万州机场等形成的综合交通快速通道,加大对湖北省西面及四川省东面、陕西省南面周边地区辐射,有利于提高流转效率,节省运输时间和成本,方便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重庆的竞争力,改善投资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增强吸引力和地区辐射能力;有利于发展流量经济,形成规划经济和磁场效应,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发动机。

  (二)主要内容

  在江北国际机场以南、渝邻高速公路以西、回兴街道以东区域,结合重庆北站、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寸滩港区、渝北航空物流基地、公路主枢纽、轨道等建设,将北部新区、渝北、江北地区打造成全市最大综合换乘中心,真正实现综合交通无缝连接。逐步形成以机场为口岸,以航空运输为平台,实现渝北航空物流基地公路、铁路、航空互动和联运的一体化格局,聚集强大的资金流、技术流、人流和物流。

   1、建设国际商业门户枢纽机场,铸强航空枢纽。重点提升江北国际机场在全国航空运输网中的地位,争取国家调整江北国际机场的战略定位,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围绕大型国际商业门户枢纽机场、国内黄金交叉枢纽、高原航空枢纽、大西南支线旅游航空机场、水陆空立体换乘枢纽等五大特色目标,完成大型国际商业门户枢纽机场的规划及功能定位,积极开辟国际航线,逐步建设联通东西半球各大洲、国内东南西北各城市的“黄金交叉枢纽”;积极打造第二进藏通道,逐步建设转道青藏、云贵高原8个机场的“高原中转枢纽”;复制“成渝快巴”模式,建设“一小时航运圈”,覆盖贵阳、长沙、恩施等12个周边机场的“支线航空枢纽”;拓宽服务范围、培育旅客市场,2007-2010年,实施三期改扩建工程,建设第二条跑道,扩建T2航站楼,客运量满足2500万人次/年,货物吞吐量能到20万吨/年;2011-2015年实施四期扩建工程,建设第三条跑道,航站楼达到60万㎡,客机位117个,旅客量达到4500万人次/年,货运量90万吨/年;2020年后实施五期扩建。实现年旅客吞吐量6000-7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50万吨,打造名符其实的国际商业门户枢纽机场。

   2、着力打造西部铁路枢纽,实现空铁无缝对接。将铁路引入江北机场,建设机场铁路中心站。借助西部大开发契机,争取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以江北国际机场中心规划建设西部城际铁路网,覆盖市内涪陵、万州、江津、永川等各城区,辐射四川内江、泸州和贵州遵义、湖北利川等城市,并通过便捷的地面运输,实现客运的零距离转乘和货运的无缝连接,逐步实现日均客流量2-3万人次、货运量5000吨以上,真正形成西部铁路大枢纽。

   3、构建以机场为中心的道路交通网络。通过有效整合机场周边现有渝邻高速公路、渝长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和外环高速公路等,规划建设机场联络线,在江北机场周边形成“南客北货、三横四纵”的道路布局。一是新建一条全长13.6公里,连接东航站楼、火车站重庆北站、寸滩深水港码头和南岸区的机场专用高速公路;修建起于两路城南立交,东西向经机场南端接于渝邻高速公路的机场联络线,形成现有机场高速公路、渝邻高速公路和新机场高速公路三条通往机场的高速公路网络。二是实施以机场为中心,环机场道路网络建设,打通进出机场的七大路口。三是组织实施两路地区交通规划,整合周边交通资源,形成“十一纵、十一横、二射”的交通网络。

   4、构建城市轻轨交通网络,畅通“港城”联系。尽快启动轻轨三号线建设,畅通机场到主城核心区的快速通道,极大地减少市中心到机场的运输时间;加快轻轨九号规划、建设的进度,修改“一环九线”轨道交通规划,将轻轨四号线延伸到江北机场,密切国际空港与重庆主城的联系,进一步提高航空运输的便捷程度和技术经济优势,实现日运输量30——60万人次以上。

   5、建设“两港”快速通道,配套服务寸滩港发展。扩建寸滩深水港到江北国际机场的城市快速通道或专用轨道,实现“空水”的快速连接,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特殊作用,支持空港新城特色产业的更大发展。同时,扩大寸滩港区的规划面积,在渝北境内规划配套产业区域,服务相关产业发展。

   6、建设公交换乘枢纽,增强机场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连接机场的高速公路建设,提升两路公交换乘枢纽等级,规划在机场地区分期建设日客运量10万人次的长途客运换乘枢纽站,逐步开通数十条机场至主城各区域的城市公交线路,更好地将国际机场与重庆主城融为有机的整体,快速疏散来自航空运输、城际铁路、城市轻轨、长江水运等方面的人流,便捷服务重庆北部、渝东南地区以及重庆周边各城市的旅客,进一步提升空港新城的交通优势、扩大服务范围。

  五、重庆空港新城综合性城市功能区发展规划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重庆空港新城的意见》(渝府发〔2007〕48号),重庆空港新城产业发展坚持以临空经济、流量经济为主导,围绕综合交通枢纽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大力发展空港特色的现代产业。

  (一)产业定位突出以流量经济为重点,培育客流、物流、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六大要素流”,着力发展交通运输及配套产业、现代物流、空港商务、空港商业、生态宜居等特色产业,逐步建设“交通运输发达、流量经济兴旺、商务商业繁荣、高新产业集聚、人居环境优美和城市形象良好”的特色化现代城区。

  (二)发展目标

   1、2010年前,重点特色产业初见成效,空港新城GDP达30亿元,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年收入50亿元,累计固定资产投资达200亿元,创造税收5亿元。

   2、2015年前,流量经济等特色产业布局初具规模,空港新城GDP、第三产业年收入和年创税比2010年翻一番。

   3、2020年前,完成产业布局,空港新城GDP、第三产业年收入和年创税比2015年再翻一番,成为渝北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三)重点产业

   1、发展壮大航空等运输及配套产业。依托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做大航空运输,培育发展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城市交通等交通运输业务,增强综合交通枢纽的辐射效应。同时,延伸交通运输产业链,做大航空运输的地面服务、航食生产与配供、相关商务等非航空性业务,配套发展机务和车辆维修、油料供应和人员培训等服务产业。

   2、培育以空港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一是依托国际空港大力发展高附加值货物的保税监管、中转分拨、流通加工、仓储配送等配套产业;二是依托综合交通发展现代综合物流,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做强现代物流优势企业,加快发展进出口岸、商品检验和信息服务、交易结算、物流咨询、人才培训等产业,形成产业链,逐步建设面向西部,以区域物流、口岸物流为主,城市物流为辅的枢纽型综合物流基地,形成物流产业集群。

   3、大力发展国际商务业。综合交通必然形成巨大客流,带来无限商机。特别是国际机场是高消费人群的集中区,聚集了社会的主要财富和智慧,带来国际化的信息和资源。打造“二大基地”,建设以商务、生产性服务为特色的国际总部基地,形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让客商不出空港新城就能进行全部商务活动。

  (1)建设以宾馆、商业购物、餐饮为主的空港商业区——“重庆之窗”。将机场规划区同紧邻机场的双龙东路和双凤路东面进行统一规划,集中打造以商贸流通业为主的空港新城商贸区。

  (2)打造以总部基地为主的北部城市副中心。依托投资近100亿元的西南国际总部经济项目,在空港新城拓展区规划集中打造高档商务企业总部区、会展、宾馆酒店,加快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和数字化商务楼宇建设,吸引国内大型公司、跨国公司总部和总部型分支机构入驻,吸引创意中心、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现代商务机构入驻,创造便捷的条件、营造浓厚的氛围,服务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快速发展。

   4、大力发展宾馆会展业。依托综合交通枢纽独特优势,适应商务往来、会议、旅游发展需求,建设10个以上星级宾馆,修建20万平方米的会展场馆,形成档次互补、功能协调、配套完善的博览、展示、交易等场管集群,协调争取承办或主办系列会议、展览、交易等大型活动,逐步形成重庆新兴的“会展城”。

   5、大力发展生态宜居产业。按照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出行快捷、就学就医以及购物、消费方便等要求,规划建设一批高档次、生态型、人文化小区,吸引主城市民居住。

  (1)进一步改善空港新城生态环境。增大公共绿化面积,搞好空港新城生态绿化建设,重点是修建观音岩三大水系和绿化,同时改造民俗文化村、碧津公园、宝圣湖、双龙湖公园,高标准建设观音岩、鹿山等一批主题公园,创建全国园林绿化城区,提升空港新城的城市形象。

  (2)不断提升空港新城宜居指数。配套加强空港新城交通基础设施、环城车站、中小学校、职业教育机构、医院、市场、超市以及餐饮娱乐场所建设,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改善空港新城的宜居性。

  (3)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宜居区。一是沿宝圣湖周边和黄桷坪一带,整合并放大高等院校、中学名校资源,完善各种文化活动设施,培育文化型宜居片区;二是在观音湖片区,立足总部基地业主和市民需求,开发建设高档住宅,形成外向型宜居片区;三是在鹿山组团一带,规划建设一批高档生态别墅群,彰显生态内涵和宜居品牌,打造重庆主城最佳人居旺区。

   6、着力打造短时旅游业。

  一是规划建设年旅游量突破1200万人次的重庆国色天香主题乐园;

  二是建设产业配套、功能互补、商品齐全、服务良好的商品交易中心,打造区域性中心商圈;

  三是打造汇集地方特色餐饮、江湖名菜和饮食文化浓郁的“水煮鱼特色餐饮街”和“火锅文化城”,吸引众多过境消费;

  四是打造“世界厨房”,吸引世界名牌餐饮入驻,建设集酒水吧、图书吧、音像店、书画社及古玩艺术品店于一体的、以吸引外国人为主的风情街,精心打造休憩消费服务产业;

  五是修建一批功能型、标志性的科技文化设施,以浓厚空港新城的文化氛围;

  六是协调周边地区,开发都市工业观光和农业观光游,发展城郊型休闲会务旅游。

  同时,扶持和引导咨询、策划、广告、会计、评估、律师等介服务业发展,逐步培育金融保险、信息网络等服务业,重庆企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

附件1

  国内外著名航空城建设及重庆周边机场情况

   1、荷兰阿姆斯特丹航空城。占地20平方公里,年旅客吞吐量395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23万吨,建有国际物流、分拨区,工业区,综合商务区(购物、休闲),高级商务区(著名国际商务区,有较多跨国公司总部进驻),新开发工业园区及商务运输枢纽。作为“世界花卉之国”的荷兰,全国近1万公顷的花卉种植面积中有80%分布在机场周边,每天有1500万枝鲜切花和150万盆盆花进入国际市场。

   2、德国法兰克福航空城。面积12.03平方公里,1998年旅客吞吐量2434万人次,建有商务中心区、办公区、宾馆、国际会展城等。法兰克福博览会已成为永久性国际博览会。该航空城有企业44258家(其中广告公司3300家、流通企业数百家),人口65万,就业岗位59.6万个,人均GDP67940欧元,人均购买力18694欧元。

   3、美国奥兰多航空城。面积28.32平方公里,1998年旅客吞吐量1723万人次,建有自由贸易区,集办公、物流、工业为一体的中央园区,集商业区和大学城于一体的中央研究园区,迪斯尼乐园,展览中心和住宅区等。

   4、法国戴高乐航空城。面积31平方公里,1998年旅客吞吐量2251万人次,建有集物流与高科技于一体的戴高乐货运区,集大学、研究机构、工业园区为一体的科学城,集博物馆、音乐厅、公园为一体的拉威乐多园区等。

   5、新加坡樟宜航空城。面积16.63平方公里,1998年旅客吞吐量为1441万人次,建有以国际物流为支撑的中央流通中心,世界贸易中心,融会议、宾馆、购物为一体的复合设施群,另建有工业园区、游艇基地等。

   6、香港航空城。面积12.55平方公里,1998年旅客吞吐量为45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00万吨。建有商业区、展览中心、速递中心,另有国泰城、商业发展区、旅游设施、地产开发、酒店等。

   7、首都航空城。规划100平方公里,由首都机场与北京顺义区共同打造。分为机场运营区,空港物流保税区,国际商务居住区。规划八大功能:机场运作、国际物流、航空保税、国际会展、金融商业、生态居住、国际教育、旅游休闲。目前,机场运营区已有312家航空企业入驻,空港物流基地已吸引日邮航空等60多家企业入驻。空港工业区已有18个国家的284家企业入驻,总投资24亿美元;出口加工区累计引进项目12个,吸引投资3.1亿元。机场周边已初步形成五大临空产业群:现代制造业产业群,都市型饮料食品产业群,现代服务业产业群,现代农业产业群等。

   8、上海虹桥机场临空经济情况。上海长宁区是虹桥机场所在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长宁区将机场与虹桥开发区优势叠加,区域经济的发展与临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总部经济、高科技产业。目前,长宁区临空经济日益繁荣,物流业已初具规模,与物流相关的仓储业有40家,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的发展提速,投资10亿元的物流平台已开通,一大批物流配送中心也在建设中,第三方物流产业迅速发展,推动了商贸、会展业形成。上海40%的国外大型企业总部已迁入,在上海的50%以上的外国人和30万台湾人居住在长宁。正是区域与机场的互动,长宁的现代服务业十分发达,产业结构调整快、升级快,产业关联度增强。

   9、成都双流机场临空经济情况。成都双流机场2005年旅客吞吐量139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0万吨。目前规划的西南航空港组团面积40平方公里,功能定位为成都南部新城区主要产业带,以发展信息、光电、医药、机械、绿色食品产业、科研教育产业和物流产业为主,包括西航港开发区、新工业园区、九江外向型出口加工区等,并提出在2010年建成“西部光谷”。

   10、昆明巫家坝机场情况。昆明巫家坝国际机场是西南地区门户枢纽机场,是我国最重要的国际口岸机场和全国起降最繁忙的国际航空港之一。该机场始建于1923年,曾经过3次大的改扩建。现占地面积4297.12亩,飞行区等级为4E,有ILS、VOR/DME、NDB等通信导航设施,可供波音747、空客A340等机型起降。目前设计年旅客吞吐量1037万人次,已开通57个国内城市和、17个外国及地区城市的167条航线。

附件2

主 要 名 词 解 释

   1、临空经济:是指以机场运输业为核心的全部相关产业的集合。这些产业大致包括航空运输业以及与航空运输相关的物流业、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商业及其它服务业。

   2、航空城:是指以机场为核心,集航空运输、物流、商贸购物、旅游休闲、工业开发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机场综合体(美国著名航空专家Mckinley Conway著《航空城:21世纪发展的新概念》)。

   3、现代服务业:是指为满足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商务、公务活动功能强化与职能外化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主要为他们降低成本、拓展功能、提升效率而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部门,包括物流、住宅、金融保险、广告传播、律师、租赁、信息通讯、咨询、会展等行业。

   4、流量经济:指某城市或地区通过构建相应的经济要素生成、发展及流动的平台和条件,吸引其它城市或地区的物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向区内集聚,通过经济要素的重组、融合,使各要素的能量增大、能级提高,从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相关服务功能的增强。在此过程中,各种经济流量即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如何通过高效、有序、规范的融合和流动实现价值增值,提高该城市或地区的经济规模和水平,增强其集聚和辐射功能。

   5、综合交通:是指由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构成的、相互协调及合理利用、共同完成旅客和货物运输的系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产生了对各种运输方式的不同需要,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基于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建立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各种运输方式优化配置的交通基础网络系统,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和合理的运输组织方式,实现运输过程各个环节无缝连接的一体化运输系统的有机集成。

   6、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企业总部在本区域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就近安排,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统称。总部集中的区域一般具有区位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获取更高利润,既能补偿其较高的成本,又能提升本区域产业水平,扩大地区经济总量,提高经济竞争能力。

   7、BT(Build-Transfer缩写),即建设-转让,指由业主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确定建设方,由建设方负责项目资金筹措和工程建设,竣工验收合格后由业主回购,并由业主向建设方支付回购价款的一种融资建设方式。

   8、BOT,即政府与承包商合作采取“建设-经营-转让”的方式经营基础设施项目的特殊融资方式,也即“特许权融资方式”,指国家或地方政府通过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投资企业承担公共性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的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内项目公司拥有该设施的所有权,允许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费用,以回收项目投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回报,特许期满后项目公司将设施无偿移交给签约方政府。

   9、会展经济:泛指一切涉及博览、会议、展览、展销、展示等相关生产、流通领域,重点是会展、宾馆、餐饮、公共交通和广告产业,并因此而直接或间接产生有形或无形利益、效益和价值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总和。它既可取得直接经济利益,也可带动一个地区或城市相关产业甚至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10、文化产业:指以文化资源作为资本投资,以现代管理机制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并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新型产业,是知识经济的高级阶段。它包括娱乐、旅游、戏剧演出、广播电影电视音像、设计策划广告、新闻出版传播、文学艺术、信息咨询、体育业等庞大的产业群。

   11、信息产业:指以现代信息技术对客观世界中各类信息进行采集、识别、转换、存储、运输显示、模拟和再生产的一门知识密集型高科技新兴产业,包括服务业和设备制造业,是知识经济的技术手段产业。服务业又可分为通信、网络、声像和咨询业等,属第三产业;制造业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声像设备制造,属第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