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过程中,诸多行业产能过剩,企业应收账款规模持续上升,回收周期延长,企业周转资金进一步紧张,应收账款拖欠和债务融资风险明显加大,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服务的非银金融机构,普遍面临加强风险防控、优质项目获取及持续性融资的压力。融资租赁公司可以兼营商业保理,立足于某个产业链(供应链),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租加保的模式,不仅可以扩大非银金融机构的市场范围,而且租赁物及应收账款对融资的风险缓释及增信,可以较好地构建商业新业态,实现对外融资与对内控制风险的双重目的。

一、经济下行过程中,风险频发,控风险、保业绩是非银金融机构的当务之急

前几年金融环境较为宽松的背景下,金融机构普遍风险偏好较高,对资信水平一般的企业具有较高的“包容性”,这些企业的融资渠道较为畅通。但融资渠道的丰富并未让企业变得更好,反而助推了过度投资、过度杠杆。随着防风险、强监管、去杠杆政策的推出,多数企业面临融资难题,中小企业的债务违约比比皆是,而大型企业也屡屡爆出债务违约事件。究其原因,一方面,金融机构风险偏好明显下降,对风险的防范心理大幅提高,企业的融资渠道明显收紧;另一方面,监管政策全面封堵各类表外融资和非标通道,企业非标融资难度上升。表外杠杆高、融资渠道明显收窄的主体,可能会逐步加入违约的大潮。

首先,不只是中小企业,上市公司、国有企业也开始加入违约潮

截至2018年5月,今年债券市场共有17只债券发生违约,这次信用债违约和以往有所不同,不仅违约企业数量多,违约时间集中,而且新增违约企业不仅有上市民企,也有大型国有企业。受制于应收账款及存货增加的原因,公司的经营业绩下降,靠投资改善经营的努力效果不明显,造成公司债务规模过大、结构错配,在表外融资受到限制时,出现偿债困难,发生逾期。

2018年6月,连续多年被评为 AA+的国有独资企业营口港发生了债务违约,大量的银行、租赁、信托深陷其中。营口港有垄断的海岸资源、较好的营业状况、信用评级很高,是众多金融机构疯抢的优质客户,其违约说明传统的风险识别方法、风险控制理念都不适应新的情况。

其次,非银金融机构,在防风险政策约束下,夹缝中求生存,急需模式创新

非银金融机构,往往是填补银行服务范围的类金融机构,客户普遍是资信条件相对较差的中小民营企业,在信用违约大潮中,多数资产质量下降,非银金融机构普遍是受害者,而且是最早承担风险的机构。

中小企业由于资信状况较差、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等原因无法达到银行授信的要求,难以获得银行信贷的支持,只能由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小额贷款、担保等非银机构服务。不论是承受的风险水平,还是能够获得的收益, 非银金融机构都介于银行和民间借贷之间。

大量非银机构,如融资租赁及商业保理,在当前违约频发的背景下,也往往面临融资渠道受限,经营业绩压力,需要拓展市场,保证业绩增长。

二、供应链(产业链)是非银金融机构专业化经营的首选

中小企业经营前景的不确定性较大,固定资产通常较少,财务指标和信用风险评估状况往往难以达到贷款要求,容易出现融资难的问题。但中小企业服务的对象却是大型企业,是大型企业的上下游,大型企业由于资质较好,获得银行的贷款授信更多,于是出现了大型企业授信额度用不完,而为其服务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象,据测算,中小企业融资缺口超出 20 万亿元。

首先,供应链(产业链)金融是基于核心企业的资信,降低了上下游或产供销企业金融准入门槛

供应链(产业链)金融是将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以产业链为依托、以贸易(服务)交易为前提、以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为核心,为整条供应链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更多的关注核心企业的资信情况,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基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对供应链参与成员进行整体的资信评估,进而降低风险,放宽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准入门槛。

供应链(产业链)金融是基于整个产业链的整体的资信评估, 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将核心企业的资信向上下游企业进行传递,最大化消除信息不对称产生的信用风险,降低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供应商或分销商)提供金融服务的风险,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尤为关键。

其次,非银机构走专业化发展之路,产业链(供应链)为其提供核心竞争力

传统的非银金融机构只是向客户提供资金,商业模式一致,都是放贷款业务,基本上承担影子银行的功能。随着金融统一监管,防风险、降杠杆政策的推出,非银金融类机构必然回归主业,走专业化之道路,构建符合自身特征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对目标行业和目标客户进行准确定位,从多元化向专业化转移,立足于某个细分市场,拓展产业链业务,做专、做精。

在一个细分行业精耕细作有助于提升风险辨别和风险处理的能力,提升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在专业化领域形成品牌,进一步通过品牌优势扩充市场,并获得金融机构的认可,获得可持续性资金来源。

非银机构在设计供应链(产业链)金融业务时,需要考虑以下4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大产业链,这样业务不易触碰到天花板;第二,弱上下游,即产业链的上下游较弱,或者至少上下游有一方较为弱势,无法从银行获得低成本资金; 第三,强控制力,即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资信水平高,对上下游有较强的控制力; 第四,依存度高,即上下游企业的业务稳定,产业链中存在较大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非银金融机构应基于上述条件,设计商业模式及交易架构,可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三、租加保,产融结合,资金与风险耦合,构建产业链金融新业态

融资租赁与商业保理在中国发展的时间都较短,但成长速度很快。截至2017年底,全国融资租赁公司约为9090家,其中可以从事商业保理业务的公司有6406家;而商业保理公司约9105家,其中实际开业的公司约1500家左右。

首先,融资租赁与商业保理面临同样的客户、同样的市场及同样的经营模式,却也有着同样的风险

融资租赁与商业保理在客户范围,服务内容上基本相近。融资租赁主要以租赁物为标的进行融资,其融资规模依托于租赁物的市场价格,风险防控手段也重点在租赁物的保值性及流通性;而商业保理主要依托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的大小决定了融资规模的大小,应收款的质量决定了保理公司的风险水平。融资租赁与商业保理的管理流程、操作思路基本一致,因此,多数融资租赁公司都申请了保理营业范围,开展与融资租赁相关的商业保理。

不论融资租赁还是商业保理,主要面临的风险都包括信用风险、合规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以及“非银”机构影子风险。其中,融资主体的信用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此外,融资租赁还需要关注租赁物的处置风险,商业保理则要考虑应收账款的偿还人信用风险。

其次,租赁物+应收账款,租加保,构建产业链金融新的商业模式

融资租赁与商业保理都是产融结合的范畴,产融结合是产业和金融的高度融合,通过产融结合,实现以融促产,以产促融,产融互动、融合的目的。产业为金融提供市场选择及风险控制措施,金融助推产业扩展。产融融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交融,通过资产证券化,实现商业的可持续。同时,产融结合也是控制信用风险的一种有效手段。
非银金融机构可以立足于产业链,拓展与股东业务往来及银行授信的客户。由于相互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因此可以最大化信息共享,在扩大客户拓展范围的同时,又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风险。同时,租赁物的流通性, 辅助以上下游应收账款,作为金融服务的风险缓释措施,可以大幅降低非银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

四、成渝融资租赁交租保系列产品的成功之道

成渝融资租赁(简称成渝租赁)的实际控制人为四川省交通投资集团公司(简称四川交投),四川交投是四川省国资委旗下规模最大的国有企业。其中,高速公路约占四川全省 70%的份额,同时还经营物流、机场、航道、港口等业务,是一家规模较大的综合交通投资运营商。

基于对交通运输行业的深刻理解,成渝租赁创新交易结构,针对高速公路产业链上下游施工(设备供应)企业融资难及垫资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根据这类企业设备规模小但应收账款大、期限长的特征,推出了“交租保”系列产品,搭建融资租赁+保理的交易架构,产融结合,产业对金融的支持扩大了成渝租赁的市场覆盖范围,为成渝租赁的风险防控提供必要的支撑,金融对上下游企业的扶持,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行业因资金困扰所导致的企业规模小、施工进度慢的不利因素。

如图4所示,交租保1号,针对高速公路投资运营企业,通过售后回租的形式将现有固定资产盘活,风险缓释措施在于团队及股东对高速公路的专业判断能力,以及收费权顺位的质押;交租保2号,针对高速公路下游施工企业、材料供应企业,在其对四川交投及其关联方提供业务服务时形成的应收账款,以融资租赁加应收账款质押作为风险缓释措施;交租保3号,针对高速公路设备供应商、施工方,在其提交投标保证金、施工保证金时,提供融资服务,保证金回款作为风险缓释措施;交租保4号,针对高速公路下游设备供应企业、服务区经营企业或运输企业,开展项目直接租赁业务或反向保理业务,其核心要素仍旧是客户与四川交投的产业管理,存在资金应收应付关系。在这些业务过程中,成渝租赁立足股东在交通领域的优势,开展产业链金融业务,并灵活应用租赁和保理的优势,在交易架构设计过程中,租赁+保理(应收账款)相结合,既能解决客户的资金需求,也能通过风险缓释措施,化解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

交租保系列产品安全性能高,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认可,成渝租赁与客户达成融资服务后,再将融资租赁资产保理给银行,实现公司的融资,成为公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商业业态。在交租保产品运营4年内,成渝租赁没有一笔坏账, 显示出交租保产品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这是一个资本和实业结合的时代,不论是工匠,还是银行,想要更安全前行,撬动更大的市场,必须产融结合。只有产融结合,才能实现金融的效率提升,产业的升级,才能实现资源的最大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