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业态涌现:大健康产业全景图

(一) 医疗大健康产业驱动因素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国内经济增长减速换挡的大背景下,我国医疗大健康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医疗卫生费用支出保持了较快增长,增速整体水平高于GDP增速。

尽管我国医疗卫生支出总额占GDP比重在逐年上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未来的增长潜力较大。医疗大健康产业在政策、人口、经济等多个方面因素的驱动下,未来10年潜在产值规模有望超过20万亿元,将为我国经济注入新动力。

1. 政策因素

在政策层面,受益于“健康中国”战略全面推进。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旨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纲领战略目标,到2020年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形成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要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鼓励发展健康产业,优化多元办医格局。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再次提出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养老、医疗等领域。这些都为医疗大健康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2. 人口因素

人口老龄化是推动医疗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数据上看,目前我国平均寿命已经达76.7岁,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持续增加,在2018年达到了11.9%,按照联合国老龄社会7%的标准,我国早已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同时,相应的人均医疗费用在45岁之后快速的增长,65岁以上人口年均医疗费用超过千元,人口老龄化提升带动了医疗大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提升。

3. 经济因素

我国经济的增长是医疗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不仅保障了基础医疗消费,同时也促进了高端医疗、医美、宠物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2018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8228元,同比增长8.7%,较2013年的18300元增长超过5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在2018年更是达到了39251元,较十年前2009年的17175元翻番(图5)。未来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加快,城镇人口占比扩大,势必推动整个居民医疗大健康消费需求保持增长。

4. 社会因素

城市自然环境的污染,更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紧张的工作压力导致现代人们的健康状况下降,亚健康人群数量逐步提高。WHO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有75%的人群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中国城市健康白皮书数据也显示,我国城市白领中有76%的人员存在亚健康的情况。

随着居住环境、工作压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社会环境变化,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需求更加强烈,推动了健康管理等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

5. 意识因素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更加关注,健康意识在不断提升和增强,对于医疗大健康领域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转变。

2017年我国健康体检人次超过5亿人,同比增长了11%,但体检覆盖率仅为35.8%,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未来随着预防为主的健康观念的不断深入,大家对健康体检的需求还将增加。

另外医疗消费需求的观念也在发生转变,比如医疗美容等新的医疗消费增长点快速发展。我国医美行业近年来飞速发展,2018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12亿,同比增长25%,较2015年870亿的市场规模,增长超过1倍。

健康意识增强和转变,医疗消费需求被不断激发,医疗美容、医疗体检、健康养生等愈发受关注,驱动医疗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6. 技术因素

医疗先进技术的应用极大促进了医疗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激发了市场需求。全球前十大医疗巨头的平均研发费用率超过营收的20%(图6)。大额的投入带动了整体医疗技术的发展,基因测序技术、癌症早筛纳米技术、人工器官等科技手段和产品不断涌现。

比如大家熟知的基因诊断技术,能够较早的发现疾病,从而实现及早预防,甚至可通过基因改造提升对疾病的免疫能力。纳米技术等应用到医疗大健康领域,也提升诊察、治疗效果。人工视力等技术扩宽了治疗的范围,提升了医治的效果,从而可以帮助更多的患者。

(二) 医疗大健康产业发展趋势

从产业内容来看,医疗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内容丰富,涵盖研发、生产、销售、及增值服务等诸多环节,包括健康农业、健康制造、健康服务等三大产业领域(图7),其中健康制造和健康服务内涵更为丰富。

1.健康制造

a) 医药制造行业

医药制造业是医疗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核心之一,是为数不多的逆周期制造子行业之一,医疗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增速整体高于GDP增速。在GDP增速持续下行的情况下,前者在2015年触底反弹,且连续两年逆势上行。

当前我国医药制造产业已初具规模。2016年医药产业(含器械、耗材)市场规模为28062亿元,占大健康产业的50.05%,但产业层次上仍局限于低端产业,仍以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为主(图9)。生物药品制造和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等技术含量较高、附加值高、领域前沿的企业不多,没有普遍性,缺乏大型创新性企业。

b) 医疗器械行业

从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来看,体外诊断、心脏介入器械、影像诊断设备、骨科耗材占据全球医疗器械细分市场前四强。

Evaluate MedTech 报告显示,2017年体外诊断市场规模为526亿美元,预计CAGR将达到6.1%;心脏介入器械市场规模为469亿美元,预计CAGR为6.4%(表1)。

从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看,医疗器械行业是健康产业中增长最为迅速的领域,同时也是资本市场最为看好的投资热点之一。2017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达到了4176亿(图10)。根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测算,预计到2019 年行业规模将再翻一番,总规模达到6000 亿左右。

c) 保健品产业

国人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加之老龄化人口比例不断增长,保健品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保健品的需求量将呈现持续上升态势。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保健品行业前景及投资机会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保健品行业的规模仅有1131亿元,2017年保健品行业规模达到了2938亿元(图11)。

2.健康服务

a) 医疗服务行业

医疗产业不仅是大健康领域的重要分支,更是社会民生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医疗产业发展也呈现不均衡的特征。目前仍以医疗卫生服务为主,疗养服务、健康管理等服务尚未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我国自2006年医改启动以来,医疗服务行业保持快速增长,整体增速高于宏观经济增长。近年来,随着GDP增速放缓,医疗服务行业增速有所下滑,但仍然保持着较快增长,2017年医院收入规模达到28,659.8亿元,同比增长11.15%。

b)健康服务管理行业
健康服务行业以“预防—治疗—休养”为主线,在我国尚处于形成的初期,2016年市场规模仅为1520亿元,但其巨大的增长空间以及抗经济周期的特点,已经吸引了大量资本关注和跨界企业参与。

健康预防方面,基础需求来自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健康体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且随着二胎开放,母婴健康管理市场将进一步扩大,国际上将医药保健业视为“永远的朝阳产业”。

健康治疗方面,社会资本办医、医改等医疗政策利好支持,民营医院、专科医院等开始领衔突围。此外社区医疗、医疗保险、医疗旅游等新医疗模式蓄势待发。

在休养方面,一是休闲需求,年轻人亚健康形势严峻,消费观念改变,推升度假旅游、体育等产业发展;二是养老需求,老龄社会的“银发浪潮”到来,带动养老,及其周边产业发展。

c)健康养老产业

我国健康养老产业迎来发展机遇期。人口老龄化催生养老产业不断发展,同时政府通过推进政策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市场主体等措施,有力推进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

养老服务机构不断增加,包括托老所、老年康复中心、养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不断设立,服务内容也不断升级,由一般性的配餐送餐、居室保洁、医疗陪护逐步向康复治疗、心理慰藉、文体娱乐等方面延展,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2016年,健康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已达18525亿元,在大健康的五大基本产业群体中,仅次于医药行业。

二、 只欠东风吹:大健康产业融资渠道分析

医疗大健康产业在行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资金的需求也在快速扩张。通常企业的融资渠道可划分为权益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两大类。

股权融资渠道包括公开市场上发行股票以及私募股权投资两类。当前大量医疗机构作为公立机构难以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股票或者获得股权融资,而民营医疗机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能在资本市场中发行股票的企业凤毛菱角。

因而,债权融资成为了医疗大健康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债权融资则包括银行贷款、信托贷款、债券融资、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小贷以及互金等。而从融资成本和产业匹配度来看,融资租赁和保理必将是产业融资重要来源。

(一) 融资成本方面

价格通常是企业选择债权融资渠道和资金方的重要因素。银行以较低的成本,一直以来都是医疗大健康相关企业融资的首选,然而受制于银行信贷规模和行业集中度的限制,整个产业还需要其他非银机构提供大量的资金。

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社会平均融资成本的数据来看,融资租赁和保理的资金成本约在10%-12%之间(表2),在非银金融机构中具有显著的资金成本优势优势。

(二) 产业匹配度方面

从产品匹配度来看,融资租赁不同于银行信贷融资,它是以设备为标的进行融资,因而与产业联系更为紧密。而医疗大健康产业的产业链长、差异性强、复杂度高等特点,融资租赁能通过对行业的深耕细作,在客户覆盖范围、产品特点、专业性三方面形成比较优势。

在客户覆盖范围上,融资租赁公司可以通过价格管控的手段,通过调高收益来对冲风险,所覆盖的客户层级相比银行更为多样。

在产品特点上,融资租赁在融资额度、融资期限、还款方式、担保方式等多个方面较银行都更为灵活。

在专业性上,银行既专业又不专业,其有专业的资金投资方式,但对行业缺少专业研究;而融资租赁行业在面对风险时,必然会对各产业有深入的了解,能够为企业的运营改进有针对性的提供专业性产业服务,帮助和扶持企业发展。

三、 瞄准大健康:融资租赁公司如何深度参与大健康产业

(一) 融资租赁服务大健康产业现状

医疗大健康领域外延含义广泛,任一细分领域均可以与租赁结合。从产业现状来看,融资租赁已逐步成为医疗大健康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租赁公司的合作对象包括公私立医院、药厂、医疗服务商等。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2016-2017)》显示,2016年内外资融资租赁商医疗租赁业务规模达783.2亿元,成为融资租赁业务新的增长点。融资租赁在医疗领域的规模不断增长,渗透率持续提升。

医疗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关服务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特征。医疗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包括资金需求、调节报表、盘活资产、设备购置服务、产业运营、产业整合、跨产业合作等多种需求,不仅有融资需求,也有产业服务、资源整合、产业对接的需求。

围绕医疗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融资租赁需要创新服务模式,为产业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二) 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服务大健康行业发展的新模式
围绕各类需求,融资租赁可以通过“融资租赁+”,实现模式创新。在通过融资租赁解决客户资金需求的情况下,通过叠加其他产业服务,来满足客户产业运营方面的综合需求。

1. 融资租赁+贸易服务:对接设备购置

设备采购是客户开展业务的基础,融资租赁利用自身深入产业发展的优势,帮助客户解决在设备采购过程中的难点。

一是通过叠加提供代理采购服务,可以帮助小微类客户寻找优质厂商,同时租赁也可以通过贸易服务来积累客户资源,与上游供应商议价。

二是通过“融资租赁+”贸易服务,在缺乏适租资产的情况下,通过贸易分期的形式,满足客户资金的需求,拓展现有租赁业务所覆盖的客户群体。

2. 融资租赁+保理业务:医疗供应链金融

保理业务主要围绕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以应收账款为标的,由保理商向客户提供资金融通、账户管理等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由于主要产生于企业的购销行为中,因而保理业务的账期通常较短。

通过将融资租赁和保理业务相互配合,将融资租赁产品的“长期性”和保理产品的“短期性”相结合,可以为医疗大健康产业内企业提供不同账期资金,帮助企业调节报表,并为企业提供风险管理工具,不断丰富融资租赁公司的产品类型,完善医疗供应链金融服务。

3. 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实现股债联动

融资租赁以设备等为租赁物,是企业债权融资的重要形式,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有自身的逻辑和限制,因而通过“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将债权业务和股权业务相互结合,形成股债联动,则能够将两者的优势互补。

股债联动将股权的高收益和债权的稳定性相结合,对于融资租赁公司而言可以提高收益,并降低风险;使得客户覆盖范围得到拓展,能够覆盖更多类型的医疗大健康企业。

同时,股权投资加强了双方深度了解,有利于投融资双方互动发展、协同发展,从而增强客户粘性。此外,我们通过股债联动,使得客户的信息更加透明,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从而降低风险。

4. 融资租赁+产业服务:提供产业运营

“融资租赁+”产业服务能够构建医疗综合产业运营服务能力。融资租赁公司专注产业,通常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上下游资源及相关的产业资源。基于此,在通过融资租赁满足客户资金需求的同时,为客户提供类似咨询服务、技改服务、信息化建设服务、专家顾问资源、产业政策咨询等各类产业服务。

比如在医疗研发领域,可以提供初创企业孵化、专业技术和信息支持、对接专家资源等产业服务;在医疗生产领域,可以提供上游原材料采购、设备更新配套服务、技术更新配套服务、企业运营配套服务等服务;在医疗销售领域,可以提供下游资源对接、市场推广服务、医疗产品贸易等服务;在医疗增值服务领域,可以提供全方位资金支持、物流仓储服务、信息咨询服务、提供第三方服务、软件设计开发、资本市场运作等服务。

“融资租赁+”产业服务依托产业资源的积累和沉淀,通过提供延伸的产业服务,满足客户附加需求,形成产业磁力,进而积聚更多的客户和资源。

5. 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协助资产盘活
医疗大健康类的租赁资产属于优质基础资产,现金流稳定。通过“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可以实现多方共赢。

对融资租赁公司而言,能够突破“股本”的限制,拓展融资渠道,也可以实现调整资产结构、盘活资产的目的。

对医疗企业而言,对接更多社会资本,更多类型投资人,同时资金来源更为稳定。

对资产证券化的投资者而言,以较少资本、较低成本可持有医疗大健康资产,丰富资产种类,分散投资。

6. 融资租赁+保险资管:助力跨行业合作

“融资租赁+”保险资管将有利促进医疗跨行业合作。租赁和保险两个行业契合度高。一是行业发展周期同步。到2020年保险业总资产预计将达25亿,与此同时融资租赁业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二是行业类型和产品类似。医疗大健康资产为标的的融资租赁资产与医疗保险资金特征类似,都有行业规模大、现金流稳定、周期较长等特点。

此外,两者的合作模式多样。目前,保险资管已通过发行资产支持计划与融资租赁业务合作,为险资投资医疗大健康租赁资产提供渠道。未来二者能够在产品设计形式、投资范围、操作模式等多方面拓展合作空间,进行业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