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银系金租发展概况
自2007年以来,我国金融租赁行业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9年3季度,金融租赁(母)公司数量由12家增至67家,租赁资产年复合增长率56%。非银系金租也获得快速发展,机构数量增长到25家,占据约30%的市场份额。目前,非银系金租公司业务投向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能源电力、航空航运、医疗健康、汽车金融等领域。
(一)政策监管环境的变化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关于促进金融租赁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金融租赁行业自律公约》等重大政策,大力支持金融租赁业发展,并不断完善行业监管,有效防控风险。
2018年5月,商务部将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典当行业务经营和监管规则的职责划给银保监会,开启了内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统一监管的时代。
今年5月,银保监23号文审慎监管、从行业投向、租赁物选择、同业交易等方面进一步规范金租公司业务经营。8月,人民银行正式启动贷款利率“并轨”,对金租公司的资负管理能力、风险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 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
2019年上半年,金融租赁行业实现投放5505亿元,同比增长6.6%,低于前几年10%以上的高速增长。其中,非银系金租投放同比下降5.2%,制约业务发展的问题不断显现。
一是宏观经济放缓。当前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虽然中国经济发展保持长期向好趋势,但短期内经济运行仍然存在不少困难。企业盈利能力趋弱、投资意愿下滑,既直接影响有效融资需求,也引发信用违约增加的风险。叠加基建投资放缓,金租公司在传统投放领域面临的竞争压力明显上升。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受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贸易摩擦等影响,低端的、出口导向型的制造业压力增大,但转型升级非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沉淀。另一方面,随着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传统工业中落后产能逐步出清,行业重组、整合加速,呈现“强者愈强”的产业格局。实体经济运行环境已发生、并仍在发生巨大变化,对金租公司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平衡好风险与收益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重要政策变化。当前,金租公司的专业化布局多集中在航空、航运等领域,此类业务中经营租赁占比相对较高。但在IFRS16新租赁准则之下,租赁期超过12个月的经营租赁业务也将计入承租人资产负债表,经营租赁的“表外融资”优势被削弱,对细分市场产生重大、深远影响。
受宏观经济、产业转型、关键政策等综合因素影响,金租公司业务扩张放缓,个别公司甚至主动“缩表”。目前,金融租赁行业大致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以银行系为主,资产规模超千亿元,第二梯队多在400-600亿元,其余为第三梯队。从近年发展来看,跃上千亿平台的金租公司,在转型布局方面作了大量探索。对于非银系金租而言,尚有不少长期处于第二梯队,若要走出“四六”陷阱,就必须不断寻找切入点,突破业务发展瓶颈。
二、金融供给侧改革发展机遇
(一)金融供给侧改革内涵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9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议上提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深化对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认识,正确把握金融本质,脱虚向实。金融租赁公司作为中国金融体系中的一部分,需牢牢抓住金融供给侧改革机遇,坚持“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敏捷化”的发展方向,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效。
(二)非银系金租供给侧改革方向
一是“差异化”市场定位,助力产业提质升级。2019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需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的思路:一是推动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二是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围绕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三是支持新业态模式发展,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成长。非银系金租应紧密结合政府工作目标,培育“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为国家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加快转型升级步伐,赋能创新贡献力量。
二是“特色化”租赁产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非银系金租在深刻理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融资与融物相结合功能优势,努力打造直租赁、经营性租赁等特色产品,逐步摆脱在售后回租领域的同质化竞争,为不同经济群体、经济层次、不同产业、不同领域的市场主体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一是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充分发挥直租产品促进设备销售回款、加大设备生产投入的功能,支持制造业发展;二是打造以租赁物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经营模式和风控手段,勇于探索、积极创新,为新产业、新业态注入发展动能。
三是“专业化”经营理念,夯实业务发展基础。在践行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道路上,行业洗牌、优胜劣汰将不可避免,非银系金租需要主动求变:一是坚持深耕细作经营,扎根实体经济,致力专业化经营,充分摸排客户所属行业需求变化、区域特征、核心风险点,有效开展市场布局。二是坚持全面风险管理,树立“生产型风控”理念,围绕业务板块、核心产品线,针对性提升风险审查、租后管理的专业化水平,保障资产质量。三是坚持资产负债联动管理,动态优化筹融资策略,通过资产交易、资产证券化进一步盘活资产,通过引入衍生品,平抑利率、汇率乃至租金波动风险。
四是“敏捷化”管控机制,主动拥抱市场变革。伴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市场需求、技术和政策环境快速变化,企业竞争优势稍纵即逝,非银系金租需要以变革推动赋能,走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要提高市场策略、产品开发的敏捷度,适应VUCA时代下多变的社会和商业环境,不断谋求新的生存发展空间。二是要提高组织管理的敏捷度,打破条线割裂、层级森严的传统管控机制,“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实现充分授权、快速决策,通过机制赋能,提升团队活力和主观能动性。三是要发挥信息科技的支撑作用,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强化风险监测能力,提高业务运营效率,有效拓展中小企业客群,提供更便捷、实惠的租赁服务。
三、非银系金租供给侧改革实施路径
(一)产融结合,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今年的政治局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了“稳定制造业投资”的要求,督促金融机构聚焦高端制造产业发展的难点与痛点,在供给侧加强对高端制造业的金融支持服务力度,促进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由大变强。非银系金租可依托“产融结合”,走出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子。
一是推动产品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以太平石化金租为例,股东中石化集团肩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在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过程中,涉及大量设备的调剂、添置或改造需求。非银系金租可以建立“平台”思维,联合生产单位、设备供应商建立资产平台,通过“以租代购”,促进高端设备更新、闲置设备盘活,并帮助整个产业链协调运转。
二是强化股东协同,挖掘产业链资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我国长期通过航运保障能源运输需求,非银系金租可以关注能源运输领域,投资天然气(LNG)船、超大型油船(VLCC)等高端船舶。太平石化金租依托两大股东集团优势,专注能源运输领域,嫁接保险增值服务,为国家能源安全保驾护航。在此过程中,租赁业还应大力倡导“中国制造”,盘活国内造船产能,支持中国船舶工业的转型升级。
三是服务国家战略,布局重点产业。太平石化金租作为央企金租公司,肩负国家战略使命,大力支持高端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以大飞机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对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具有引领作用,非银系金租可发挥租赁优势,为国产大飞机的商业推广保驾护航。根据我国能源转型目标,提高清洁能源占比、降低供给成本将是大势所趋,非银系金租可支持风电、光伏发电技术升级,并关注氢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机会。
(二)创新驱动,围绕“出行”打造生态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汽车消费升级和共享出行正是上述理念实体化的载体之一,非银系金租在相关领域大有可为。
一是“以租代购”,促进汽车消费。自2017年开始,国内汽车市场告别高增长阶段,消费特征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汽车消费不再局限于产品,已延伸至包括汽车金融在内的综合服务。目前我国汽车金融渗透率尚不足20%,而国际成熟市场普遍达到40%以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太平石化金租也在加快探索,将借助太平集团共享运营的效率优势和中石化集团的网点优势,囊括选车、租赁、保险及后市场,打造一站式的租赁购车服务平台。
二是“融资融物”,支持共享出行。2018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为29,420亿元,同比增长41.6%。汽车市场作为共享经济实体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可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18年以来,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东风、长安、吉利汽车等国内主要车企均在共享出行领域布局。共享出行的区域特征,有利于实现定点投放和集中管理;商业化的运营模式,也有助于金融机构控制风险,有望成为非银系金租新的业务增长点。
三是“共享共赢”,打造产业生态。从产业升级的角度,许多城市已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共享出行成为新能源汽车重要的投放市场,并直接带动充电桩、电池等领域投资需求;展望未来,5G、车辆网等还将推动城市交通的智能化升级。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共享出行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可吸纳大量劳动力,也是稳定就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具体路径。
四、小结
金融租赁行业已由过去的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进行转变。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金融租赁发展将出现分化,非银系金租需立足租赁本源,以国家产业发展导向为战略目标,深入推进“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敏捷化”经营理念。在践行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选择方向上,一方面,要落实产融结合,将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战略新兴产业,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创新租赁产品,融入共享经济,促进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与租赁业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