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国内众多制造企业纷纷“走出去”,寻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展路径。

  早在2015年,国务院在相关政策中就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探索利用产业基金、国有资本收益等渠道支持高铁、电力装备、汽车、工程施工等装备和优势产能“走出去”,实施海外投资并购。

  “制造业能不能‘走出去’,租赁这个板块不是主导,制造设备有没有‘走出去’的能力,这才是最核心的一点。”在中铁金控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租赁”)总经理韩睿看来,当一个制造企业的产品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后,如何高效地“走出去”、拓宽国际化视野、迈向国际化市场就成为制造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目前,走向国际市场的最佳途径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

  事实上,融资租赁公司做海外业务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也难以有效把控。因此,在开展相关业务时也比较谨慎。制造业“走出去”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近年来,融资租赁公司也在积极尝试开展跨境租赁,在帮助企业设备更新换代的同时,也在助力制造装备走向海外。

  华润租赁有限公司助理总经理张建华表示,“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和地区,在文化、经济、语言等领域都大相径庭,这些不同造成了信息不对称,也就带来了经营风险。

  “有的海外公司已经破产了,国内公司才得到消息,这样把控风险就比较困难。此外,各国法律都不一样,困难多也是显而易见的。”中车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租赁”)副总经理蒋永建也表示,跨境租赁主要面临三大风险,即汇率风险、政治风险和信息风险。

  制造企业“走出去”需要产业与金融并行发展,产融结合、以融促产,以产业带动融资,以产业来协助规避风险。租赁属于“大产业、小金融”,最突出的差异化优势就在于融物,而有的租赁公司更倾向于帮助企业融资。客观来看,“融资租赁+制造”这样一种产融结合的金融服务模式尽管困难重重,包含营销耗时长、谈判难度大、租后难题多等劣势,但仍然是国内制造企业“以租带建”的极佳选择。

  一般来说,中国的租赁公司想开拓海外市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收购境外租赁公司;二是参股境外租赁公司;三是直接在境外投资设立租赁子公司。当前,不少具有央企背景的大中型融资租赁公司开展了跨境租赁项目,租赁标的物大多为企业生产的设备,涉及的品类不少于30个,但主要集中在飞机、船舶和工程机械领域。例如中铁租赁在东帝汶的工程设备跨境租赁以及格鲁吉亚动车组组装配件跨境租赁,把设备、零部件从国内采购再租给当地企业进行组装。

  实践中,租赁公司在考察项目开展跨境租赁业务时,力争跟着主业走在最前端。据韩睿透露,中铁租赁开展海外项目时,会跟着工程局一同考察洽谈。在考察的过程中,中铁租赁能够及时了解里面蕴藏的金融、租赁服务机会,看哪些方面能够介入。然后,在国内整合租赁行业资源与金融行业资源,所涉及的设备供应商也会在国内市场寻找和筹划。

  开展跨境租赁的关键在于租赁公司自身能力的提升和打造,包括在资金端如何获得低成本资金,在资产端如何把控风险等。张建华认为,租赁公司的资产运营能力和出口管理能力最终都归结于租赁企业有没有国际化的人才、综合的政策和风险把控能力。

  不过,在实践中,租赁企业也暴露出了国际化经营能力有待提高、跨境租赁人才不足、配套管理欠缺、风险防控机制不健全等薄弱问题。

  “我们在做的项目至少有15个以上,但每一个项目的落地都非常难。” 蒋永建坦言,租赁公司存在管理能力不足、风险控制手段有限、租赁物处置能力不强、操作成本较高、文化融合难、法律法规与监管要求不熟悉等短板。

  也有租赁公司尝试通过保险产品来规避风险,比如中车租赁就推出了针对跨境租赁的海外租赁保险产品,并通过专业团队对接。还有的公司通过银行提供保函担保,针对融资租赁合同开立履约保函。此外,租赁物供应商也提供回购担保。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业工作委员会会长杨钢认为,融资租赁公司发展跨境租赁,第一步是要跟随制造业企业一同“走出去”;第二步是进行独立的跨境交易;第三步是在目标国家设立自己的经营机构,最终实现稳定化管理与运营。

  “时间表如何推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融资租赁行业自身有多大的能力。”杨钢表示,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融资租赁公司有很大的机会按照前述发展路线,打造一个全球化的融资租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