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余年来的发展,尤其是这段时间是我们租赁业真正取得大发展的时候,到目前为止全国租赁公司数量在1.2万家,这个数额跟三四年前比也是翻了番的。其中金融租赁公司有70家,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有399家,外资有11600多家,业务规模合同余额不完全统计有6.7万亿。我想这个数字耳熟能详,其实天津租赁企业有2373家,租赁资产突破1万多亿人民币,金租公司有12家,而且还有一家金租公司即将落地,在过去的十年,我们的租赁业发展成果累累,非常振奋人心。
  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包括贸易主义,贸易保护、投资保护这些形势的变化,包括一些周边因素的影响,以及现在经济放缓,这样的背景下,租赁业现在也遇到一些挑战和问题。这是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最近我看了一组数据,从业务存量和增量上来看,尤其是今年,有两个情况,一个是基本上所有的租赁公司的投放都是放缓的,同比是下降的;第二个情况,有些租赁公司的存量资产规模还在负增长。
  第二,行业纠纷,2017年的时候有3万件各类纠纷,这几年发生纠纷的情况是在逐年增多的。

  第三,从前面情况来看,租赁业确实进入了调整的时期,其中像现在的回租业务占的比例仍然很大。回租业务比例虽然没有精确统计,但应该在70%、80%区间。另外,各地方的情况不一样,分两个层面,一是有些地区除了很少地区的租赁业有些增长,但是这些增长是新兴的一些地区,而存量不是太大;二是租赁企业的投放是放缓的,同比是下降的,但是也有个别的租赁公司,尤其是新兴的租赁公司增长还是比较稳健的往前迈步。这里面尤其近两年涉猎了一些比较大的租赁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我们感觉这个行业对企业来讲实现了先发、后发同样具有优势的特点,有些先发的优势不断在提质增效,后发的公司在吸取前三、四十多年的发展经验,我们在新的起点、新的经验下稳健拓展行业。
  调整期以后,也有几点分析,第一个从租赁公司视角来看应该怎么做,第二是从政府的视角来讲应该怎么做,我想这是今天和大家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我想对租赁业的同仁,对租赁产业和租赁企业来讲:

  第一,整体来看,在现在和未来,尤其未来的三到五年要练好内功。一是要扎实开展业务的研究,首先要对行业进行研究。对租赁业来讲,前期可能是要做大规模,尤其是金融性的租赁公司,准确的说是银行系的租赁公司来讲,依托本行扩大规模,实际上这方面的增长是很快的,但是我觉得怎样回归到租赁行业本身,同样需要开展行业的研究。现在的结构转型其实里面有很多机遇。一定要研究行业、研究产业,即便是农业,即便是养猪,这些产业也值得研究。对里面产业链研究以后,会发现租赁的产品、租赁的结构会有个性化的特点,而且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以前着急做业务,总想怎么把规模做大,而现在,一定要扎下心来对行业进行研究。二是对产品进行研究,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三是对资本市场资金进行研究。即便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开完了,我们从会议的精神、会议的基调来看,明年肯定是一个宽松年。但同样的,从我们从事自贸区工作中来看,从全球的角度看,从跨境资本的角度来看,全球也有很多资金比较合适的、资金有竞争力的市场机遇,我觉得要对这两个方面仔细研究,怎样更好利用国内资金,同样也更好利用国际更便宜的资金发展我们的行业。因此,研究还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扎实下来。
第二,应该扎实做好租赁业务。回归租赁的本源,回租也好、直租也好、转租也好,有些业务是阶段性的特点。我们在一个阶段可能需要这么做,而且市场有一定的需求,比如说融资租赁现在回租的比例很高,这是时代的需求,是一段时间我们产业的需求造成的,同样也是中国租赁业起步成长、需要我们练内功、长能力、积经验的阶段。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们的船舶和航空器,我觉得应该在十年前,一下子就做回租和直租的话风险挑战更大,这里面牵扯很多国际规则、国际惯例,跨境的融资安排、跨境税收结算的安排等等,这也具有时代特色、时代背景。现在,我觉得怎样回归本源,可以沿着专业化这条道路。专业化是大家倡导的一个原则。我们每一家租赁公司拥有一到两个、两到三个甚至三到五个拳头产品,拳头产品更多放到产业链、产业背景下进行筹划和考虑,如果沿着一个产业有一个拳头产品的话,你的竞争力会非常强。为什么?你的风控、你的残值处理,你标的物的处理,会有很强的能力,这个产业都是你的朋友,这个产业上下游都是你的哥们,对业务管理能力、风控能力就无疑可以强很多。
第三,质量与效益的提升。基础资产的质量,还有效益的提升,与前面两点也是相关的,公司租赁资产的管理,对租赁物的管理和监控怎样做到更有效、更有专业化。有些公司的业务出现了风险以后,公司的管理层才知道,这种情况不少。怎样建立一个有效的内控机制,怎样有效调动积极性,合理配置资源,利用现代的信息手段,实时掌控资产的状态,在业内,这方面成功的案例也不少,有现成很成功的做法,把风险控制住。我们看到过十年有一个快速的增长,但从前年有一些租赁公司有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了,有些方面还是重视不够。怎样让我们团队、员工有归属感,长期绑在一起发展,这都是我们租赁行业、租赁企业约束和激励机制建设的一个问题,也是各位老总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第四,怎样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专业队伍的培养。对于租赁公司,无论是大还是小,在关键环节不能缺位,关键业务团队培养上不能缺位。不管是过程控制、风险控制、行业研究的控制、还有前台控制等方面,这个队伍在业务上各方面公司的自身成长都需要加强。因为每家公司围绕特定的领域有一批独特的、有竞争力的、能长期合作共事的团队。
  第二方面,从政府角度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继续做好支持和服务。今天的主题是“有序监管、规范发展”
  第一,规范和鼓励并举。监管草案大家都看到了,在监管时代,应该是有规范的,我们怎样回归到租赁业,作为一个产业金融的主力军,作为制造业金融的一个主力军和绝对的主力军,作用怎样把它发挥出来。现在租赁公司从这十年来的情况来看,有的朋友把它分成几类,一类是厂商类,一直有自身的设备,常年的、持之以恒的坚持做直租业务。二是从平台,从专业方面,从金租和商租方面,这类公司怎样更多回归租赁业务和直租业务,这也是下一步需要进行筹划的方向。当然还有些公司做的投租联动、租租联动、银租联动,还有投行联动,这也是新的融合,都是现在出现的有代表性的模式。这些我觉得在新的监管方式上,只要业务是真实的,监管主要还是希望资金不要做通道,让资金回归到实体经济,这也是我们企业要做的事情。
  第二,创新与服务并重。今年天津自贸区的融资租赁+二手车出口、保税资产的转让、在保税状态下经营租赁退租的一些安排,包括一些利用国际自由市场的智能管理结构等方面都有一些进展。这里面实际上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就是资产怎样更有效地交易流转,还有经常提到商租和金租同权的问题,就是抵扣的问题,抵扣的问题现在基本上有了实质性进展,目前就等待着银监会的办法出台。今年新加坡《国际调解公约》已经达成了一致,接下来各国履行各国的内部决策程序,下一步我们也会在国际租赁业务这一块除了仲裁之外多了国际间认可的纠纷解决机制和办法。我们 中国怎么安排,这也是政府部门应该推动和需要做的一些工作。
  第三,从政府角度,有义务进一步扶持发挥租赁业的作用,发挥制造业金融作为产业金融的作用。现在,所有的智能制造、4.0,包括整个新兴业态的发展,都需要发挥这样的作用。

  另外就天津自贸区而言,目前形势下,怎样履行好创新驱动和改革与开放的主体作用,是我们下一步进入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核心关键的主题。从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可以看出,在这些驱动要素对我们提出要求,对中国提出要求,对中国自贸区提出了要求。我们更要进一步发挥自贸区的龙头引擎作用,为我们国家高质量发展做贡献。
  第一,对于天津自贸区来讲,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比如顺利推动自贸区2.0版方案的实施,128项任务完成了122项,形成了55项全国性的创新成果。这些成果体现在第一保税维修业务,不管是飞机还是船舶,都是全国首创的。第二在平行车方面,现在平行车面临国6的挑战。在平行车项下,我们实现了一系列的创新模式,工保体系、改装和整改,我们做了新的创新。这个汽车贸易的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市场非常巨大。同样我们也面临着国内汽车怎么平行出口的问题,一样面临巨大的机遇,这里面也是租赁业巨大的机遇。第三是关于租赁保理一系列的突破,这个突破得从2008—2013年的突破有一些区别,那个时候我们通过一些推出大型的制度比较多一点,这几年微创型多一点。第四是金融IT服务方面的业务和创新措施。
  第二,我们在金融项下重点做了几件事,一个是FT帐户,利用FT做业务的主力军之一就是租赁公司。对于FT账户来讲有两方面,从上海试点看有很多经验和教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一个账户面临着好坏,一个政策面临着好坏,跟它的功能是有关系的,跟账户的操作便利性是有关系,跟企业需求是绑在一起的。这里面需要我们企业了解它、研究它,需要我们政府的工作同志来研究它,了解它,我们一起帮助它,大家一起用好这个功能。FT账户也是需要打磨的,推出一个具有北方特色金融产业、金融行业需求的FT账户个性化功能。同样我们实现了资本的跨界流动,不管是发展跨境接待、资金池划拨、以及资产的跨境流转等等,这些方面我们做得还是很有特色的,是领先的。9月份我们出台了自贸区转型升级100条,支持自贸区发展的金8条,100条里面涉及到租赁、保理一些首创性的措施,这是我们下一步推动的着力点。

  第三,启动法定机构的改革,包括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法定机构的改革,自贸区管委会也会推动法定机构的改革。目标是结合大家的需求和产业需求,进一步把产业功能创新继续往前推一步,继续做好服务,做好响应。同时自贸区法院已经挂牌,在自贸区法院之下设立了租赁专业法庭。下一步自贸区将提出更多的创新模式希望大家参与,最后希望各位老朋友、新朋友、专家、企业家继续关注、支持、参与天津自贸区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