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爱奇艺被做空的相关事件近期在金融圈掀起波澜,各界人士对中概股公司业绩造假等也发表了诸多看法。而在事件之外,境外专业沽空机构的调查方法也再次被金融届关注。那么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究竟能从沽空机构借鉴什么?哪些方法又是难以照搬的呢?

首先,浑水、香橼等专业沽空机构的“战绩”总体上是胜多负少,被做空公司的市值暴跌是常态,被摘牌者亦不胜枚举。当然凡事也有例外,如新东方、敏华控股、恒大地产等至今屹立不倒。“战绩”及其背后的沽空动机并非本文所讨论范围,从技术角度我们首先看看其开展调查的常用手法。

沽空机构的调查方法并不神秘,甚至于某些手段看上去有点“傻大粗憨”,大致可分为:

1.广撒网获取公开样本,并以统计学原理推导结论。

无论是当年做空分众传媒时数小区电梯里的广告屏幕,还是做空瑞幸时的监控单店客流,其手段经常是聘请大量人力广泛收集终端样本,同时其内部还会确定合理置信度而明确最低样本量(例如在瑞幸事件中对置信度条件的底线设为获取5000张小票)。

2.利用“内鬼”挖掘机密信息。

“潜伏”、“策反”是沽空机构的常用手段,例如瑞幸事件中潜伏至店长群,或利用目标公司员工获取内部敏感文件等,毫无疑问这类信息最具杀伤力。

3.旁征博引,形成侧面证据。

相比以上两种直击要害的杀伤手段,沽空机构亦十分注重引用侧面证据,即间接地论证被做空公司的财报或说辞不可信。常用的手段包括引入第三方行业专家的看法,或挖掘被做空公司高管黑历史等,这十分类似于法庭论辩,即无法直接证明事实时,就重点揭露对方证人的人品瑕疵,使人怀疑证人证言的可信性。

4.形成相对自洽的论证逻辑,输出结论。

依赖上述调查所得的证据,结合自身对行业的分析,最终落脚点多是估值虚高、财务造假。

粗看上去,这些手段并无稀奇。事实也是这样,尽管一份高质量的沽空报告通常含有极强的专业知识和复杂的证明链条,但所谓大道至简,其调查方法背后的逻辑是十分清晰的。这似乎提醒我们,既然有这么多成功案例在,其他金融机构“抄作业”就是了。事实真是这样简单么?

其实对于绝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非银债权类金融机构),可以适度借鉴,但极难照搬,原因有如下两点:

1.经营模式决定尽调成本上限。

很多人认为浑水、香橼的第一生产力来自于其专业能力,其实专业能力当然可以靠内生与外延手段予以培养,但归根结底高质量的沽空报告是由其经营模式决定的。无论是依靠看多挣钱的VC、PE,还是依靠看空吃饭的沽空机构,其风险偏好和收益水平显著高于债权类投资机构,并且这是“几倍”与“几个点”的差异。正是由于其广撒网和高收益的特性,决定了可以“一单吃饱三年不饿”,进而为其调查提供足够的时间、费用和人力成本上限。反观债权类投资机构,不仅同质化竞争激烈,并且收益上限相对较低,导致了尽调成本是比较受限的。若是为了一个客户雇佣90多个兼职调查员,筹备一年时间,怕是早就没业务做了。

2.获利方式决定基因文化。

企业行为是受激励政策所影响的。沽空机构的本职工作就是挑毛病,其企业基因决定了只有挖掘出足够的负面信息才能获利,故其对目标公司风险的揭示不遗余力。而债权类投资机构本质上是做多的,虽然内部亦会设置必要的风险控制程序,但从激励方式上自然会导致倾向于促成交易,强调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成本,是决定我们尽调所能付出的上限,信息不对称是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的核心痛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机构们也使用了多种方法,例如大型银行广布分支机构,既缩短了营销距离,也有利于风险把控,长远看综合成本是降低的。再如前阵大火的汽车碰撞测试机构——中保研,其本身即是由多家保险公司出资成立,通过测试来劝阻消费者购买不安全产品,进而间接降低保险行业赔付率,这也可看作金融机构抱团取暖的案例之一。再如个人金融服务领域,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服务商输出的标准化风险识别产品,客观上就是在降低单一客户的尽调成本。公开债券评级机构出具的评级报告,也可以视为拉低投资机构尽调成本的有益实践。

说到这里似乎是泼了一盆冷水,但笔者提醒大家不要忘了“仍可借鉴”那半句话。因为成本决定着上限,而机构/个人的努力决定了具体所处的分位。仔细看看那些沽空报告,一些手段也贯穿至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例如查阅内部账套、抽查凭证、核验税务记录、利用第三方企业信息数据库等。

我们也应反思,一些值得借鉴的调查手段是否曾被我们忽略?就此事件中的日常消费类行业客户为例,蹲点调查固然难以做到覆盖几十家店且连续N月,达到99%的置信度,但我们在实践中能否抽出两三天来蹲点调查?能否从几十家店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可信样本?能否动脑区分出老店、新店的差异?虽然置信度达不到完美状态,但仅有几个样本是否已足够说明问题?再比如,我们能否以合规的形式找到“内部信息”和“专业人士”?能否从同业竞争对手那里挖出实料?能否找到足够多的侧面证据和周边信息?

我们既要认识到自身尽调成本所受的客观局限,也要认识到可以做出的边际改变。对于市场人员,需要做的是跳出惯性思维,克服惰性和“差不多”心态。

尽调是风险管控的措施之一,而风险管控本身就是一门以统计概率(逾期可能性、损失可能性)为目的,并付出合理成本(费用人力时间等)为对价的工作。从沽空案例中学习经验,并且区分出可以借鉴和无法拷贝的,并把可借鉴部分转化为真正能够用得着的妙招、绝技,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