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仁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做基础设施业务的一些心得。成渝租赁是一家国有租赁公司,过去几年做的相比较还不错,主要是立足于基础设施。在当前外部环境出现一些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谈谈我的看法。
  
  一、融资租赁行业当前面临形势
  
  融资租赁公司从2012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2018年国家出台“防风险、降杠杆”政策后,增长势头放缓。受疫情影响,经济下行,企业坏账率的不断增长,2020年开始融资租赁进入盘整期,规模首次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第一,经济放缓,资产质量下降,租赁不良率提升。
  
  两个典型的行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经济环境的变迁,一是汽车消费涉及到芯片,供不上货,这体现了国际大环境因素;二是房地产原因导致土地流拍,部分使地方融资平台难以“借新还旧”。过去大量做平台类融资租赁业务,可能会受房地产、土地流拍的影响,面临逾期压力,目前已有很多平台公司出现技术性融资违约。此外,过去几年公开债的违约主要是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从2019年开始国有企业出现了很多违约,而过去的违约主要是评级在2A以下的,现在3A级主体也出现了违约,比较典型的是河南、重庆大型省属企业的违约。此外,受地产影响,相关产业链企业也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存在大量不良的风险。
  
  第二,平台业务萎缩,新的大体量业务难以寻觅。
  
  融资租赁公司过去几年主要靠平台类业务而突飞猛进,尽管43号文出台后,国家控制地方政府表外融资,但融资租赁多数是商租,几乎不受金融监管,租赁公司抓住机会做了大量的平台类业务,经营规模迅速扩大。
  
  疫情发生后,经济转档,2020年土地大量流拍,房地产及平台业务进入尾声,此外,2021年6月,国家出台政策将土地出让金纳入税务部门征收,尽管土地出让金从政府性基金转到税收不会影响到地方财政总体量,但在使用上会受到诸多限制,税收的使用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
  
  过去平台公司做融资,基本上是互保,这家平台公司出现流动性问题,别的平台公司来救助,政府也可以通过税收之外的资金来进行调节,土地出让金入税后,政府的腾挪空间就很少。随着融资租赁起家的平台业务淡出,寻找有一定体量并且相对安全的业务领域,是融资租赁行业未来几年普遍面临的难题。
  
  第三,租赁新规中集中度与关联度约束,租赁业务需“小型化”、“分散化”。
  
  新规将融资租赁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一样看待,其中有关键两条指标:集中度和关联度,如果租赁公司以基建或者类平台为主,这个指标基本上都会超,在1-2年内新规实施之前,面临降低集中度和关联度的压力。
  
  第四,同质化经营,售后回租利差受挤压,经营业绩难以高增长。
  
  大家都清楚,融资租赁多数业务是售后回租,售后回租本质上就是信贷业务,租赁公司从银行获取资金,通过租赁的交易架构投放到客户,商业模式就是资金的利差。过去我们做一些基建业务或平台业务,本质上是类信贷业务,投放规模比较大,收益比较稳定,风险比较小,而且银行保理还比较容易,很快就可以把公司做大。但利差业务与信托、基金、银行贷款无本质区别,面临着直接竞争,而竞争的核心因素在规模、质量(风险)、效益之间的权衡,比较而言,融资租赁成本较高,因此,只能选择次一级的客户,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大。
  
  利差的模式是建立在经济向上、企业经营环境稳定、金融秩序成熟的基础上,但在社会经济大变革、金融秩序调整的阶段,完全以利差为主的商业模式,却没有银行大体量分散风险的能力,我认为租赁公司是不可持续的,同时我们看到,国外融资租赁商业模式中,与银行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市场领域,利差只是其中一部分,租赁公司还要通过资产贸易、资产管理来盈利,因此,我国以基建为主的融资租赁公司,必然需要思考除利差外的商业业态,考虑业务领域延伸及商业模式升级。
  
  二、基建租赁业务升级选择
  
  近几年,大家都在谈融资租赁转型升级的问题,对于以基建或平台类业务为主的国有大中型融资租赁公司,转型升级需要把握几个点:一、行业所需,二、企业所能,三、规模够大,四、收益客观,五、风险可控。新基建基本符合这几条,许多公司积极拓展新基建。在拓展新基建,那老基建怎么办?我们的观点是传统基建还有很大的空间,基建类的业务,大部分是有资金来源的,尤其是政府资金来源,所以风险相对较小。当然,基建在“建”上存在着不确定性,基建类的业务都可能会有超期的可能,所以还款时效上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以总结为几点:
  
  体量比较大。
  
  如果做基建类的业务,一般一笔业务就有1个亿以上,一年做10笔业务就可以做到20-30亿。目前基建是经济抓手,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过程中,基建是经济增长助推器。
  
  有财政补助。
  
  大量的基础设施都有财政补助,比如高速公路,至少有20%-30%是政府出资,有中央政府出的,也有地方政府补助,建设资金来源相对有保障。
  
  收益较低,周期性强。
  
  周期性比较强的情况下,融资租赁在各个周期段都有很好的切入点。在现金流好的时候以银行融资为主,在资金紧缩的时候下,以租赁等表外融资为主。
  
  基建类的甲方大部分是国有企业。
  
  这些企业经营比较规范,融资能力相对较强,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再融资能力强,项目的回款现金流相对有保障。
  
  收益差异比较大。
  
  项目的收费能力决定了项目的现金流状况,便于设计不同的产品,BOT项目或PPP就有不同的收入来源,对应的,风险差异也较大。
  
  资产质量较好,银行认可。
  
  做基建类业务没有银行的支持是做不起来的,一笔业务3个亿,就必须不断银行保理,当然,银行也比较愿意接类似的业务。
  
  当然基建类业务做租赁也有很大的缺点:
  
  基建项目有其公益属性,存在法律瑕疵。
  
  新的监管办法对公益性基础设施做租赁物是明确限制的。
  
  流通性差。
  
  基建的设备、设施基本上没有流通性。
  
  发票缺失,价值难估。
  
  很多老的基础设施没有发票,价值确认及入账就有问题。
  
  逾期频发,终极可控。
  
  基建有一级分包、二级分包,甲方乙方,基建进度在建设过程中受外部环境影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层层分包导致回款过程中也存有不确定性,但是终极风险可控,最后损失的可能性比较小一些。
  
  资金驱动。
  
  基建类业务必须有大体量的资金,如果资金来源不通畅,股东优势不明显,无法大规模开展基建类业务。
  
  催收不易。
  
  一旦出现主体信用风险时,催收的手段有限。比如说现在做的都是国有大型企业,一旦逾期也只能被动接受,很难去采取主动的措施。
  
  基建类业务商业模式简单,不要认为做基建类业务比较低端,传统基建是很好的业务领域,行业的龙头,如远东租赁和平安租赁,基建业务占比多在60%以上。
  
  大型融资租赁公司,不仅要保持传统基建类业务,更要重视新基建。新基建最近比较火,包含七个方面:5G、特高压、轨道交通、新能源、充电桩、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新基建领域有个特点,是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最大的特征是设备占比超过50%,方便做直租,是未来基建的新方向,所以融资租赁转型升级要将新基建作为一个重要抓手。
  
  新基建市场空间比较大,不同的研究机构都做过估算,普遍估算有几万亿的规模,当然这也只是预测,但这个领域是发展前景是一致看好的。
  
除了新基建,当下最火的莫过于“双碳”。目前,没有一家国有企业不探讨双碳,没有一家国有企业的子企业不研究双碳,热得不能再热了。我做融资租赁七年以来,今年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热”,那就是双碳、新能源。如果一家企业领导不谈新能源,就好像他与时代脱轨了。我个人觉得,如果处于一个夕阳行业,你再努力行业也会把你掩埋了,如果处在一个风口,你再怎么失误,行业也会把你托起来。双碳领域与新基建一样,行业前景广阔,设备占比高,而且行业正处于快速爆发期,是融资租赁转型升级的一种重要选择,当然今天主题是新基建,双碳业务就不展开讨论。
  
  三、新基建业务拓展关注点
  
  新基建有其共性特征,融资租赁运作的商业模式也相似,但各子领域市场成熟度不同,融资租赁渗透率差异较大,因此,需要分别研究探讨。数据中心是新基建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本人去年专门研究探索了一年的数据中心,就以数据中心作为代表,来谈谈如何做融资租赁。
  
  数据中心很简单,就是大家小时候都看到的机房,只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小机房演变成了大机房,我调研过最大的数据中心,有十八栋楼,规模是非常可观的。数据中心除了进行数据的存储及计算外,也有些数据中心过去“挖矿”,中西部好多水电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都在挖矿,因为电费便宜,挖矿暴利,但是目前国家已经把挖矿禁止了。
  
  建设数据中心,第一步就是找发改委拿到能耗指标,做光伏也好,做双碳也好,有发改委路条,才可以起步;第二,要拿到土地,并建大楼,配设备,此时,需要大量的融资;第三,营销,谁来入住,就是把每一个机架租给客户;第四,做运维,保证机房的安全运营。数据中心是伴随互联网产业而快速发展,我国大概从2011年开始,每年保持30%的增长率,目前正处于黄金周期。
  
  目前数据中心一年投资规模约一千多亿,未来几年,随着5G的普及,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无人驾驶的推进,元宇宙的落实,势必会拉动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未来几年数据中心仍会保持30%-40%的增速。
  
  数据中心谁在做?我们的客户是谁?过去是三大运营商,现在三大运营商占一半左右市场份额,第三方数据中心开始发力,并占据半壁江山。数据中心有两个核心因素,一个是要有网络,三大运营商有通信资源(带宽),所以数据中心是离不开三大运营商支持,也因为他们占有一定的统治地位,数据中心有一半的利润被其瓜分走了。当然现在也有数据中心做的很大了,可以直接营销客户,有些地方,比如北、上、深大型第三方数据中心,可以摆脱对三大运营商的依赖。
  
  数据中心的租赁业务,目标客户是第三方数据中心企业,其中有一些上市公司,大概有十几家,如光环新网、秦淮数据等属于优质客户。现在用户端一些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做数据中心,包括BAT也开始做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投入规模比较大,收益稳定,而且风险比较小,是融资租赁理想的目标业务选择。
  
  那市场在哪里呢?北、上、深数据中心业务供不应求,这些区域因为有能耗限制,现在基本上不允许再新建大体量数据中心,但是数据中心客户大都在这些区域,所以短期内这三大都市圈基本上是安全的。中西部地区也有很多数据中心,目前来讲基本上是冷数据,比如说发个邮件,时效性不高,可以把数据放在西部地区,如果是银行结算或者网络游戏,必须要立即反应,就叫做热数据,就必须要放在北、上、深。融资租赁公司在拓展数据中心租赁业务,首选北、上、深都市圈的项目,风险相对较小。
  
  判断一个地区的数据中心要不要做,可以从这几个角度来考虑:
  
  一是能耗指标够不够。能耗指标不够可能会被处罚,会被关停。
  
  二是带宽够不够。带宽就相当于高速公路,流量够不够。
  
  三是用户资源,客户是不是靠谱。一般来讲数据中心只要有客户就很少有流失,数据的迁徙成本太高。比如说腾讯有一款APP,如果不放在这个数据中心,放在别的数据中心,一般就会要停网,很难去迁徙,因为数据是随时在动,尽管数据中心都有备份,但调整数据中心还是比较困难。所以用户资源很关键。
  
  除了上述因素,土地、电力、设备、资本、能耗技术等因素,都是判断数据中心价值的关键因素。
  
  当然数据中心也有风险,第一个风险点就是双碳政策,2020年很多企业都在做数据中心,所以只要一个项目出来立即就疯抢上去,估值高的根本没法谈,但是到2021年就变化很大,双碳政策出来后很严厉,现在看到好多地方为了实现碳中和的要求,对高能耗项目实行一刀切,而数据中心和钢铁制造业一样都是高能耗的行业。最近,广东拉闸限电,拉的就是高能耗行业,其中64个企业里面27个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大家要关注的是能耗的问题,这是一个风险点。
  
  数据中心我个人有几点结论:
  
  第一点市场化程度高,项目多。
  
  我们做融资租赁老是觉得自己是乙方,找到好的项目都是我求别人,但数据中心刚好是一个耦合点,市场资源丰富,便于切入,尤其是北、上、深的数据中心有很好的客户,基本上能够做到按时还本付息。
  
  第二点数据中心对融资租赁认可度很高。
  
  我对接的数据中心项目大部分都是融资租赁在做的债务融资,而不是银行。因为50%的设备可以做直租,融资租赁跟银行相比,可以商谈的东西有很多。租赁企业愿意做数据中心,数据中心倾向于融资租赁。
  
  最后,怎么做,具体看项目。
  
  第一个区位,首选北、上、广、深,或者外溢区域,原则上不超过80公里。80公里以外的数据反应速度就比较慢,对一些客户就形成限制,存在销售风险。
  
  第二个能评,2018年以后的数据中心,需要在建设前取得省发改委能评批文。
  
  第三点电力,数据中心需要取得两路市电,有电力公司出具的用电方案。
  
  第四点客户,一般来讲要求数据中心签过MOU,跟三大运营商签过有约束力的协议,这样客户是有保障的。
  
  第五点能耗,记住一个指标,PUE要小于1.5,超过的话北、上、深已经都要处罚了。
  
  第六点主体,现在来讲就是三大运营商,能做进去就看资金成本,BAT也很难做进去,那重点就发展第三方运营商,虽然只有十几家上市公司,但还有很多没上市企业。
  
  第七点设备和规模,把握一个数字,因为我们做租赁以直租为主,目前6千瓦的一个机柜造价约12万元,按这个规模去做租赁体量,如果评估北、上、深的数据中心,一个6千瓦的机柜市场交易价格基本上在20万元到40万元之间,数据中心做了之后也好卖,资产也好处置。
  
  讲个例子,是在上海做的一个数据中心项目,项目总投资3.3亿元,给数据中心做了1.5个亿的设备租赁。什么时候介入呢?土地建好,房子建好,能评拿到,双路电拿到,客户的MOU拿到,这时租赁就可以进了,融资租赁公司买设备,然后租给客户。风控措施就是要把设备的所有权、抵押、控制人担保等等拿到。
  
  新基建各个领域市场成熟度不同,行业的商业模式有差异,但整体而言是符合融资租赁转型升级的方向,建议各家租赁公司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拓展。当然双碳,新能源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希望大家先进入、早谋划,尽快建立行业制高点,早日实现产融结合。
  
  时间有限,就分享到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