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就《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为支持和促进金融租赁行业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征求意见稿》的发布,对金融租赁公司以及整个融资租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无论是金融租赁公司还是融资租赁公司,都要提前谋划,尽快转型。”业内专家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全行业既要重视信息科技能力建设,又要进一步突出融资租赁的产融协同属性。
构建全产业链服务能力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征求意见稿》将主要发起人持股比例要求由不低于30%提高至不低于51%,这一调整在租赁业内引发广泛讨论。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谈及调整的原因时表示,大型制造企业贴近产业、熟悉行业、了解产品,提高持股比例有利于调动股东积极性,更好发挥融资租赁特色功能、促进股东产品销售、加快资金回收、深化产融结合等作用。
近年来,融资租赁行业以融助产、产融协同,在支持中小微企业设备融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逐步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转型发展路径。
“作为连接金融和产业的关键一环,以融助产,产融协同是公司经营发展内在要求。”结合自身在医药产业产融协同下的租赁服务实践经验,国药控股(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控租赁”)总经理刘芳介绍说,“从经销链条来说,我们涵盖了上游的制造商,并且负责把上游制造商的产品通过整个经销链条、再通过仓储进入到终端的医疗机构。在每一个链条上,我们都进行了相关的业务布局。”在这一过程中,国控租赁实现了5个转变——从独立走向协作、从单一走向综合、从融资走向服务和从偏重走向并重、从单点走向全链条。
专家表示,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功能定位和市场定位,转变单一的展业模式,发挥出衔接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及各环节进行创新实践,通过扎根产业、深入场景、以融助产不断拓宽自己的“护城河”。
下好数字化转型“先手棋”
基于产业深耕,在产品与服务方面,租赁机构要依据市场和监管的新要求进行迭代升级。在金融业数字化变革加速的背景下,高效、安全的信息科技架构成为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必备的基础条件。
“数字化转型需要着眼于塑造一种‘数字化’企业文化。这种文化包含了全员参与的数字化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的改变,旨在推动组织的数字化能力提升,并使企业更加适应当今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金证前海CEO章书坦言,“如果融资租赁行业的科技能力建设在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情况下,数字化转型将会捉襟见肘,包括风控、获客、降本增效、利润等。”
随着租赁的用户群体不断细分和变化,行业正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和能力“天花板”,真正做到数字化转型,形成新的产品、新的用户、新的流量、新的商机?
业内部分机构选择搭建业务、管理等各类平台,作为数字化转型的突破口,以平台化赋能实体产业发展,突出产业和金融机构的连接性。
不过,“一个平台只靠数字化手段是不能做成一个好的、有活力的平台,如果把平台做成流程化,那这个平台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国电建大家机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芳说,必须要了解行业,熟知行业,进而带动行业,“专业化团队尤为关键” 。
“严格来说,业内已开展数字化转型的租赁公司大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面临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某融资租赁公司人士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部门之间目标不一、协调配合不畅,业务和科技无法做到真正融合。租赁公司要加强数字化推动机制的顶层设计,IT价值导向要与业务战略方向相契合、相匹配。
民生金租总裁孔祥歌表示,金融租赁公司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发展理念、组织方式、业务模式、经营手段等全方位的转变,既是战略转型,又是系统工程,需要体系化推进。
寻找行业发展新蓝海
从2023年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出台《关于促进金融租赁公司规范经营和合规管理的通知》,到今年1月《征求意见稿》发布,监管部门旨在引导租赁行业回归本源、立足主责主业,“做真租赁,真做租赁”,走出服务实体经济的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孔祥歌表示,2018年以来,融资租赁行业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监管政策日臻完善,行业整体逐步进入调整期,企业亟待寻找到“第二发展曲线”的业务蓝海。
“随着我国加快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大力促进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先进制造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蓬勃兴起,很多传统制造业按下发展升级的加速键,主动优化产业结构,向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中交雄安融资租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荆洲对行业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我们要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再出发,锚定国家发展战略,寻找行业发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