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地方金融组织监管的独家文件刷频各大平台,一时间风声鹤唳,虽然行业内对相关文件的出台并不意外,但幸存者偏差下都会心存侥幸,觉得都能独善其身,但最终在一次次小道消息的冲刷下,哀莫大于心死。

  但该来的还是会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历史的进程里,顺势而为,而非随波逐流。面向未来,我们认为,金租向左,商租向右,在这个大逻辑背景下,回归本源,回归宿命,并成为金融强国背景下,一个微不足道的注脚。

  一、金租向左

  金融租赁,作为持牌机构,将成为设备融资专业公司,是中国信贷体系的重要补充。

  认清自己位置的最好办法是把自己置身于更宏大的体系框架里面,才不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中,信贷(债权)是主要组成部分,这是源自于计划经济和社会属性下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中国特色的信贷体系又有其自身结构和特点。

  在这个体系中,银行是当之无愧的话事人,并形成政策性银行,五大行,股份行,城农商,民营+外资这样的层次格局。其中,五大行和股份行是主力,资产规模占比最高,服务范围和功能最完整。城农商立足于区域,政策性银行服务于国家大政方针,民营和外资聚焦各自所有制属性下的擅长领域。

  在主体结构之外,由专业的金融持牌机构来做补充,这个是中国特色信贷体系的基本格局。

  面向消费领域,我们有消费金融公司。面向汽车领域,我们有汽车金融公司。而金融租赁公司,在这个大背景下,就成为了专业面向设备领域的设备金融公司,并与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三足鼎立,共同成为专业金融服务牌照,服务于各自的专业领域。

  在这些专业牌照里面,汽车金融应该是最听话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监管对汽车金融公司的不断松绑,无论是加融保险杂费,还是兼营融资租赁,亦或是面向设备领域的放开等,更多是给予政策支持。

  而消费金融,则是前些年的治理重点,与之相应的是当年的p2p和互联网金融公司,小贷公司。整个逻辑规则跟现如今的金融租赁和融资租赁类似,都是先退出一大批,再转变一批,要继续做金融的,则回归持牌。其他的,要么停业退出,要么去金融化。

  融资租赁也到了目前的时间节点,面临同样的困境。可以预见的是,金融租赁,因为出身和合法性的问题,将持续稳定,监管关注的更多是业务结构调整的问题,乐见其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市场里的站位和贡献。

  相较而言,融资租赁将面临自身角色定位的调整问题,是0和1的问题,形势无意会更加严峻。

  二、商租向右

  去金融化将是所有地方金融组织的最终宿命。

  上面说了,金融租赁因为其出身,更多不涉及生存问题,只是业务结构在监管的指导下做调整。但融资租赁,则直面监管重拳,压力山大。

  其他地方金融组织,如小贷公司,典当行,在夹缝中生存,互联网金融机构,则持牌化或去金融化,这个似乎也给当前的融资租赁公司和保理公司,提供了应对未来的思路。

  大型商租,适时迎合监管,寻求持牌,继续干放贷的活。

  中小型商租,则面临两条路径选择。要么如同当下的小贷公司和典当行,立足区域,小规模展业,做点补充。要么如同当年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转型服务方,走出金融科技或产业运营的新出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体系下,很多事情都能按图索骥,草灰蛇线,都能看到背后隐藏的脉络。

  所以,对于大多数地方金融组织而言,很可能走上去金融化的道路,为真正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亦或是投身产业运营的汪洋大海。

  也许,这对诸多行业从业者来说,也不见得是多坏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从历史的发展规律中寻找答案。保理公司,作为地方金融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供应链金融如火如荼发展的背景下,往金融科技走,我们诞生了诸如联易融,中企云链,简单汇这样的金融科技公司。往产业运营走,我们成长成为了控货控物的贸易平台。

  挣脱了监管的束缚,祛除了金融的光环,反倒在产业实体的汪洋大海中,真正找寻到自己的价值。

  三、走进产业,归来仍是少年

  走到产业实体中去,沉淀经验,再王者归来。

  中国不是一个金融资本立国的体制,而是靠着世界工厂的地位,立足于世界经济之林,这也决定了,中国的资本属性与产业密不可分。金融应当走进产业,再从产业当中走出来,才能真正形成金融强国的核心竞争力。而非像如今,都做着保本保息的生意,对产业的生疏,对财务数字的沉迷,让国内金融行业的门槛被拉的很低很低。

  当金融门槛拉高了,当金融的回报平均化了,就如同房地产的两级分化一样,有保障性的商品房,也有属于少数人的别墅和大平层。这个时候的金融行业,才会真正符合我们的预期和想象,但同样,门槛也会高很多很多。

  所以,短期内,如同所有生产要素的供给侧改革逻辑一样,金融将面临较大的供给侧改革调整,但长期来看,金融强国的逻辑不会改变,只是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核心金融人才,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