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赁公司最怕没标准儿,甚至连个大体标准也没有,项目经理对项目过会概率没有概念、部门经理也没有、风控和公司领导也没有。

  产业融资租赁项目确实不像平台项目那样比较容易把握和量化,平台嘛,看看区域、GDP、财政收入、有无公开债什么的可以量化的指标,结合自己公司的成本、尺度等,基本能判断出来项目过会概率。

  产业融资租赁项目确实更有专业性和艺术性和操作空间,行业情况、竞争格局、股东背景、经营管理水平、团队、甚至财务状况等,这些都很难量化或者完全量化,有时确实是要天时、地利、人和等等都具备了,像化学反应似的。

  即便这样,做产业项目,也不能完全没个标准儿、没个谱啊,有的租赁公司做个产业项目要尽调四五次,先是项目经理去、又是项目经理和部门经理去、再是项目经理、部门经理和风控去、后又是项目经理、部门经理、风控和公司领导去,最后可能还会加个董事长或股东单位代表去。最后的结果还往往是批不了,给承租人折腾够呛,掀个底朝天,甚至有的过会了,投放了,后来承租人提起这家租赁公司,还连连摇头,满腹怨气,发誓再有需求绝对不合作了。

  如果一个项目需要尽调这么多次,租赁小哥建议就别推了,及时止损对大家都好,要么是承租人有问题,要么是租赁公司有问题,承租人有问题可能会导致风险,租赁公司有问题可能是不专业,好项目坏项目识别不出来,反而容易逆向选择,也可能导致风险,还搞个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