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之前在商租,也是最近在金租才开始做城投业务,还在学习中,有些观点不免显得稚嫩,还请大家不吝赐教。
首先我们回顾一下政策:
化债对象:2023年末监控口径内14.3万亿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余额,目标是2028年底前全部化解完毕。截至2023年末,全国纳入监测口径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这一规模已经压降至2018年末的50%。蓝佛安部长强调,各地要在坚决遏制增量的基础上,稳妥化解存量隐性债务,于2028年底前全部化解完毕。化债截止目标日期的约束进一步刚性化,这决定了本轮债务置换在控制隐债增量的要求方面是相当严格的,不能简单将置换债务类比为扩量的新增专项债,前者对于新增项目投资的资金支持力度远小于后者,对政府财力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传导路径也与后者存在根本性差异。
化债总额与具体方案:3年6万亿地方置换债+5年4万亿新增专项债,5年节约6000亿利息,偿债主体仍为地方。具体来看,本轮几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化债方案主要包含两个组成部分。
其一是一次增加6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务限额,分三年安排实施,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人大常委会明确要求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地方存量隐性债务减少的同时,法定债务相应增加,偿债责任没有改变,这意味着本轮化债更多是为地方政府争取了化解存量隐性债务的时间,避免对财政资源造成过大程度的短期挤占,而并非中央财政出面承接的方式直接为地方政府减负,从而地方政府在未来更长时间内需更严格地提升财政支出效率,促进财政收支与经济增长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推进速度方面,财政部支持地方结合本地实际、根据轻重缓急加快置换进度,据此我们预计6万亿地方政府新增置换债务限额可能在2025年发行接近2.5万亿,2026-2027年相应有所放慢。其二是从2024年开始连续5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中安排8000亿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这一部分事实上是从每年新增专项债的总额度中分出一部分来,并不是额外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这意味着传统上大家认为绝大部分用于新增项目投资的专项债中将腾挪出较大比例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用于新增项目投资的专项债额度需相应扣减。
蓝佛安部长指出,考虑隐性债务和法定政府债务之间的利差,隐性债务置换可节约利息支出约4000亿,加上4万亿专项债用于化债,5年累计可节约地方利息支出6000亿左右。
首先,一直以来就有一种说法叫:内债不算债。
其主要的逻辑就是可以无限续贷,只要按时还利息就行。中美都有债务问题,但是中美两国都选择了同样的方法,在通胀可控的情况下,放水!因为贷款理论上可以无限续下去,只要降低借贷利息,借新还旧,低息置换高息,那未来就能较为平稳地落地。
所以继续用低成本资金置换掉之前的高成本资金是未来城投端主要的需求,也是融资租赁能继续做下去的逻辑基础之一。
虽说总共有10万亿的化债额度,但其实细算下来,远远不够赌全部窟窿的,而且未来地方要发展还是需要钱,不能做平台,城投要转成产投,产投做融资租赁总可以吧?
所以未来城投平台业务一定不可能消失,只是换一种形式存在罢了。
这一波政策确实会对资质偏弱的城投产生较大利好。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一波化债政策肯定不会给资质较好的城投,当然大家都会去申请,去抢,但是我认为还是会偏向一些比较弱的2A+2A资质类的城投。
2015年5月用于置换2014年及之前产生的政府隐性债务的置换债开始发行,各等级城投利差均大幅收窄,其中隐含评级AA和2AA+利差收窄最为明显,这一波城投行情持续至2016年4月,随后在化债政策利好出尽、城投监管政策日益趋严的背景下,城投利差开始震荡走阔。可见化债政策在颁布后的一定期限内利或好城投,尤其是弱资质城投利好更为明显。
那对于融资租赁公司,金租也好,商租也好,明年的城投平台业务一定是一锅夹生饭,做与不做会处于一种很纠结很挣扎很矛盾的点。
对于金租而言:
一方面,金租对城投平台的政策将会一如既往保持严格,另外金租还有直租比例任务,所以对城投这块肉只能眼巴巴看着,不敢张大嘴咬。另一方面,金租转型过程中又遇到目前的经济寒冬,市场上的投资需求偏弱,导致产业里的头部公司金租扎堆,价格一卷在卷,我接触的民营企业龙头基本上大金租已经给到了5以下的价格,更不用说国企了。
那为啥不能抢一些商租的客户呢?
领导不愿意,现实不允许。
领导不愿意指的是,大多数金租的主要任务稳定大于盈利。现实不允许的意思是,市面上好的标的金租已经做的差不多了,就是那种无脑批的客户,剩余的一些客户就较难分辨良莠,而大多数金租没有配套齐全的信审、商务、资产、资金这一套中后台班子的。这就会导致一个问题,稍微放开一些,逾期率很快就上去了,这进一步加重了领导的不愿意。
在国家有化债政策的支持下,本来城投跟国企就是领导层中的好标的,所以更有倾向继续做城投平台。但是政策监管未来是一定不会变的。
因为融资租赁本来就是地方政府的隐债。目前根据券商的数据:
所以即使现在金租给地方政府做到6左右的价格,对地方债务而言还是高,非常高。
化债期间,国家对金租的监管只会更严不会放松。
那这个时间是什么时候呢?3年后,即2028年,要知道以前城投平台可是金租的主要业务,没了这个主要业务,这三年间不说客户经理了,有多少公司能活下来?
商租方面:
商租,商租也很别扭。
商租由于价格的原因,一些较好的3A城投是做不进去的,但是商租在租赁物、放款速度、审批力度上等等都可以适当地“松”一些,没有金租监管的那么严。所以诸如远东、横琴金投等一些商租,平台类业务还是其重要的资产之一。
但是化债不就是化的他们吗?
一些比较弱的2A、2A+的城投拿到了化债额度以后,上面的监管部门怎么可能还允许他们继续借隐债?
矛盾就是:拿到了化债额度的城投会提前还商租的钱,商租看到了你有化债额度就还想再给你做点。如果没有化债额度的弱城投找商租做,商租一看没有兜底,就不敢放,怕逾期。
所以读到这里就会有人问我,你BB这么半天,那未来城投能不能干呢?
我的回答是,能干,但是会极其拧巴。
一方面,金租也好,商租也罢,嘴上不承认,身体很诚实,还是觉得城投资产比产业资产安全性要高一些。之前说要让地方城投自生自灭,这不是也出化债政策了吗?
另一方面,监管的不放松,对于逾期的担心以及未来利差肉眼可见的降低,又时时刻刻提醒高层领导们要转型。
可是你要转型,他要转型,大家都要转型。
现实却是,对于大多数客户来说,人家根本不care你的转型。真的不care。降息降准时代,未来可能最不缺的就是资金。
银行打架,结果非标全死光了。现实就是这个情况。
今年其实大家基本都在喊转型,但是喊了半天基本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金租就死活卷直租,风、光、储、算,逮着这四大金刚朝死了卷,小微直租的价格有时候卷到比商租中大的价格还低。
我们不断地造着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前几年的环保、光伏,现在的储能、算力、低空经济,但实际上的投放跟盈利却不尽如人意。
商租方面一直想要摆脱价格战,一直想要打出自己公司的特色来,但是打来打去还是发现目前同质化依然很严重。而且面对银行、金租的挤压,产业方面好的客户基本都被抢走。
所以碰了一鼻子灰以后,大家缺资产了以后,想到的还是城投平台。
毕竟,没办法的时候,老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