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发布了600余家非正常经营类融资租赁公司名单并要求整改或注销。据悉,此次整改是基于整个融资租赁行业监管趋严及回归本源主业的态势。

  那么,融资租赁行业如何实现资产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积极推进转型呢?

  主动拥抱监管

  近年来,融资租赁行业监管趋严,回归本源、聚焦主业被多次提及。今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2024)》,提到了要强化业务分类监管,厘清基础业务和专项业务范围,删除非主业、非必要类业务。

  据了解,早在2018年年初,为了防止部分央企热衷金融业务“脱实向虚”,相关部门就明确要求,中央企业金融业务必须紧紧围绕实业、服务主业有序开展,严防“脱实向虚”倾向,严禁脱离主业单纯做大金融业务。

  业内人士认为,融资租赁行业近年来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充分展现了“融资+融物”相结合的投融资方式的韧性和活力,未来更应主动拥抱监管,合规展业。

  中建投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鹤表示,国资系的租赁公司可能面临着股东、审计的各种检查,还要面临很多业务的整改要求,对此,应该进行一些主动转型。

  “现在我们转为持有资产,从原有的优质客户里挑选一些方向,客户仍进行资产运营、渠道维护。但是,资产所有权变成了租赁公司,同时承担大部分的风险和收益。”杨鹤表示。

  “从服务主业到聚焦主业,这两年监管上要求回归租赁本源,服务实体经济,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和调整,按照国家相关的政策要求,形成了一些方向性的经验。”华宝都鼎(上海)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海龙提到,现在华宝租赁主要服务钢铁主业以及主业的上下游,还有新能源、船舶等,有些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和基础。

  杨鹤认为,监管部门已经对融资租赁行业的发展方向作出了界定,要老老实实地在监管划定范围内开展业务,找准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刘海龙表示,应当主动拥抱监管,在与监管部门沟通过程中,要把真实的情况反馈出来,相信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聚焦特定领域

  今年,一揽子增量政策密集发布,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支持实体经济。

  在租赁业内人士看来,这些政策也为融资租赁企业提供了更多业务机会,比如财政重点投资领域,国家鼓励的“两新”工作、“两重”建设,养老和托育等民生消费领域,城市更新领域,充换电站、算力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首台(套)装备等,都将产生较大的资金需求,这些领域与融资租赁具有较好的适配性,融资租赁可重点加强在这些领域的服务支持力度。

  近年来,融资租赁企业逐渐从传统的重资产布局向多元化、轻资产结构转变。过去依赖少数大型设备或特定行业的融资租赁模式逐渐被打破,企业开始广泛涉足新兴产业领域,如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

  “目前最现实、最切实可行的是我们在新能源领域的融资租赁业务,考虑做设备装备的业务,比如低空经济、算力、施工的搭建装备等。”广州越秀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蒲尚泉表示,租赁天生跟设备、实体紧密相关,相较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租赁业要围绕金融的差异化分工去考虑自己的定位。

  中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资产管理部阮楠认为,租赁行业已经实施或正在尝试的转型方向不少,也比较透明,多数金融租赁公司的转型方向都集中在机船车、新能源等,热门的转型方向已经供过于求。如果后起的金融租赁公司一味跟风,很难培养专业能力、形成特色竞争力,转型的关键在于结合自身实际找到适合的转型路径,应特别注意错位竞争,避免盲目跟风。

  把控风险稳健发展

  近年来,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风险控制成为租赁行业稳健发展的关键所在。众多融资租赁企业积极探索,多维度构建风控体系,全力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曹宏瑛表示,要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融资租赁行业的永恒主题。风险管理是融资租赁业务的核心,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融资租赁企业在拓展新业务方向与模式时,要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和解决方案,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刘海龙看来,融资租赁公司要做好风险防控,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并兼顾好利益创造的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阮楠建议,以数字化提升运营管理能力,实现降本增效。利用金融科技将包括业务全流程操作,反洗钱、关联交易等内控合规,财务账务处理、报表报送等后台管理全面线上化、自动化,提升运营管理效率和精细化水平。除此之外,还可以建设智能风控体系,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建设风控模型,对客户进行风险画像,评估其信用能力,提升审批的质效水平,当客户指标出现劣变时,能进行风险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