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赛前,北京机器人租赁公司负责人高展接受了北京新闻广播记者采访。她表示,未来三年机器人租赁公司有30亿规模的全场景机器人采购计划,通过大规模采购帮助机器人产品实现规模化量产和多元化应用。
在本次比赛前一小时,北京新闻广播记者采访到了两位特殊的观赛嘉宾。首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方文,参与管理百亿规模的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他从投资方的角度向记者透露,北京正加速推进领先机器人企业在北京形成产业集聚,努力推动这些奔跑在赛道上的机器人能加速成型、量产,并最终走入千家万户。从供给方面说,北京机器人租赁公司向机器人生产研发企业下发的大量订单,有效支持了他们机器人的量产。北京机器人租赁公司负责人高展骄傲的说,未来三年机器人租赁公司有30亿规模的全场景机器人采购的计划,通过这样一个大规模采购,能够帮助机器人的产品实现规模化的量产。
2025年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创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被明确写入,在这句话之前,报告中提到北京要积极布局的未来产业,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20个未来产业被点名,这也是这场特殊运动会能够顺利举办的基础。
2024年,北京设立“机器人产业发展投资基金”,目前已经完成投资决策项目近20个,合计投资金额15亿元左右,成功实现对宇树科技、万勋科技、粤十、星海图、沃兰特等企业的在京落地,已初步形成基金重点布局赛道企业在京的产业集聚。
专业预测,智能通用机器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新一代的人机交互终端。未来作为独立的终端产品,机器人产业产值将大幅增长,相较于汽车产业存在超过10倍的增量空间。
我们离机器人走入生产为人服务,还有多远?朱方文分析,大部分人形机器人公司是在2023年、2024年创立,去年可以说是人形机器人元年,今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元年。目前人形机器人硬件和通用移动的技术方案还在完善中,距离可以实现场景级(也就是产品至少实现1000个以上的批量生产)的交付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迭代。但等待的时间已经不用久,预计未来2-3年人形机器人将优先在零售服务、汽车装配线、养老服务等领域逐步实现落地。
而绝大多数受访专家则表示,机器人走入人类生活,成为家庭洗衣、做饭、养老的好帮手将在未来5-10年实现。
机器人可以批量生产了,但成本高、售价贵,面临推广难题。北京市在这方面也想出了解决办法。
2025年初,为解决机器人产品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北京市国资委指导设立“北京机器人租赁公司”,公司采购不同场景需求的机器人,通过租赁的方式交付给需要的企业来使用。这样的好处是:需求方如果自己购置机器人一次性投入的资金压力过大,但是如果向机器人租赁公司租赁,就可以像租房子一样分期付款,减轻资金投入压力,这无疑会大大加速机器人在各个场景的推广。另一方面,机器人迭代速度很快,以年甚至更短时间为单位迭代出新产品,如果需求方购置了上一代产品,此时就会进退两难。而机器人租赁公司和机器人厂商有约束性协议,可以将最新一代产品以合适方式置换给需求方,新技术新产品得以更快上马应用,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
最近通过机器人租赁公司平台对接,有一台腔镜手术机器人已经进入了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开始了试用期,预计在三季度的时候正式实现入院,这也是租赁公司在医疗场景实现的突破性进展,给更多的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而通过这个入院的案例推广,更多的医院开始跟这家腔镜手术机器人的厂商联系,希望能够试用和租赁使用他们的产品。
一个产业的发展,从来不是某几个企业的事。北京市正努力给予这个未来产业以最有力的扶持,通过融资租赁与场景支持的有机结合,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丰富多元的发展助力,构建起“科技+金融+场景”的生态闭环,有效填补产业发展的关键空白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