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倒逼转型从“70%新车”到“70%二手商用车”的金融业务转型
据谢胜立介绍,2021年新皓租赁的业务还是70%新车金融,到2022年这个比例完全颠倒。他以亲身经历揭示了行业剧变。他认为,这种转型源于三大现实压力:
新车金融利润几乎归零:头部金融机构综合费率已降至5%以下,部分区域出现“零首付+贴息”恶性竞争;
存量市场爆发:全国商用车保有量超4000万辆,二手商用车交易量年增速保持在12%以上;
风险结构变化:二手商用车业务不良率较新车稍高,但利差空间可达8%~12%。
金融机构现在最纠结的是“不做二手商用车业务等死,乱做找死。”谢胜立坦言,目前存活下来的20余家专业机构,都摸索出了独特生存法则——某中型租赁公司通过车电分离+残值担保模式,将新能源二手商用车融资坏账控制在1.2%以下。
风险拆解四大杀手正在吞噬利润
通过对近万起纠纷案例的分析,谢胜立梳理出当前最突出的风险类型:
一是操作类风险(占比35%)典型表现:零首付套现、阴阳合同、虚高评估;
二是经营类风险(占比28%)数据警示:运费收入同比下降18%,车辆闲置率升至23%;
三是应对策略:某金融公司建立运费指数挂钩动态还款机制;
四是交易纠纷(占比22%)高发地带:挂靠费纠纷(平均2.8万元/车)、权属争议。
他进一步分析,最危险的是挂靠公司乱收费现象。谢胜立介绍,部分挂靠公司收取3万元过户费,导致金融机构处置成本飙升,处理10辆问题车就能吃掉一家小贷公司全年利润。
此外,还需要进一步防止新型骗局,如伪造新能源车电池健康报告,残值欺诈。
要应对相关的风险,他认为需要创新方案,如线上抵押系统使二押风险下降67%;引入商用车大数据平台的车价、车况验证等功能。
破局之道生态协同构建金融+新模式
面对复杂局面,谢胜立提出三维赋能解决方案:
渠道重构:传统SP转型为综合服务商,兼具获客、风控、处置能力;
产品创新:经营租赁产品增长迅猛,新能源领域占比已达42%,突破电池残值保险、运力对赌协议等新型风控工具;
技术赋能:线上抵押系统实现“T+1”抵押登记,区块链技术解决维保记录溯源难题,未来属于金融+模式。
谢胜立展示了一个成功案例:某物流平台通过以租代购+车源反哺模式,既获得稳定融资渠道,又锁定了优质二手商用车源,形成闭环生态。
未来布局
三大趋势重塑行业格局基于对市场的深度观察,谢胜立预测未来:
专业化分工加速将出现专注司法处置、残值评估等细分领域的专业机构;
区域联盟崛起二手商用车商联合体通过规模效应提升议价能力;
主机厂深度介入主流商用车企已开始构建新车二手商用车金融全链条服务体系。
“2024年将是分水岭。”谢胜立总结道,要么建立3个以上盈利点构建护城河,要么在价格战中消亡。他特别提醒从业者要尽快明确自身在价值链中的定位,通过协会等平台获取系统化赋能。
最后,谢胜立认为,当二手商用车金融从放贷逻辑转向资产管理逻辑,当单打独斗进化为生态协同,这个曾被视为高风险禁区的市场,正在孕育惊人的价值重构。正如他所言:“今天的风险管控能力,就是明天的核心竞争力。”在这场没有退路的转型中,唯有那些真正理解金融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参与者,才能穿越周期,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