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提速“融资租赁”等新金融发展战略 |
发表时间:2011-11-24 10:55:48 文章来源:互联网 文章作者:admin 浏览次数:3007 |
2011年7月14日,上海外滩源壹号"金融家俱乐部"贵宾云集。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陈元、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携上海政界、金融界高官及中国经济金融界知名学者、企业家,及中国金融40人论坛(CF40)成员,齐聚"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揭牌典礼暨"国际经济形势与上海新金融建设"研讨会。"新金融"一词由此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发展"新金融"是大势所趋 虽然无从考究"新金融"一词最早由何人提出又是何时进入中国,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此时提出、探讨"新金融"意义深远。 历经30年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完成了贸易全球化之后,中国面临更加复杂的经济转型问题。对中国来说,目前经济转型的必要性比前30年更加迫切。比如,中国必须通过国家创新体系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劳动生产率,以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资产泡沫风险。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已转为推进本国金融的全球化。 推进中国金融发展一定离不开创新,而新金融业态则代表着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潜力。 所谓新金融业态,是相对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商业性金融或政策性金融而言的,是为弥补传统金融服务局限性而日益兴起的新金融机构类型、准金融机构,或者某类金融子市场或创新金融服务工具、模式及标准等。如近几年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蓬勃发展起来的金融衍生市场、黄金交易市场,以及各类PE(私募股权投资)、VC(风险投资)、产业基金等。同时,还包括传统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新经营业态,如资金交易中心、票据中心、银行卡中心、私人银行、航运金融、小企业专营机构、贵金属部等各类营运中心。 换句话说,新金融业态或者说新金融,是与传统金融相对而言的,它是对传统金融的演进、延伸和补充,也是金融业的创新。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尽管从学术界到监管机构都有金融回归实体经济、回归传统业务的呼声,但这并没有否定金融创新的重要作用,也不能改变新金融的发展趋势。 上海市副市长屠光绍在今年陆家嘴论坛上就表示,中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进一步完善投融资结构,将有助于推动新的市场组织在上海产生,即催生新金融市场。十二五期间,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的形成机制改革,已列为中国金融改革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随着利率市场化逐步形成,以利率市场化为标的的各种金融改革、各种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必然会应运而生。 "新金融"发展大有可为 今年4月8日,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了《资本市场与中国企业家成长:现状与未来、问题与建议---2011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首次详尽调查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国企业家越来越重视资本市场,但是参与资本市场的能力和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从融资的角度来看,目前企业融资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方式,一种是以上市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方式。而目前中国企业主要依靠间接融资的方式获得资金。调查结果显示,关于"过去三年企业采取的融资方式",选择"长期银行贷款"的企业占73.5%,选择"民间借贷"的占55.3%,而选择"引入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和"上市"的仅占10.5%和2.9%。这表明,目前企业的融资渠道比较单一,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等间接融资方式是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来源,而通过上市、引入私募股权及风险投资等直接融资方式来获取资金的企业较少。同时,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以上现象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门槛还是相对比较高的,例如,要求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和一定盈利能力、运作比较规范等;二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还有所不足,限制了企业选择上市等直接融资方式进行融资。这也同时表明,金融创新、发展新金融,在目前的中国是多么地迫切。 7月14日,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陈元在出席"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揭牌典礼暨"国际经济形势与上海新金融建设"研讨会时指出,从我国新金融发展看,目前还处在初级阶段,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和体制还存在空白和缺损,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广大中西部和农村地区、中小企业、保障房建设、环境保护等瓶颈领域,长期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比如,今年保障房建设的融资需求超过1万亿元,目前缺口仍在一半以上,这为新金融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难得机遇和广阔空间。 创新是"新金融"业态的灵魂 关于新金融业态在中国的发展,业内专家各抒己见,充满希望。中泰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周雄就对记者表示,信托公司将在新金融业态里面大有作为。 周雄用两个观点加以说明。之一,信托的自身功能使它在新金融的发展中处于独特的位置。近年来信托业飞速发展,弥补了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功能不足的空白。信托业务触角极其广泛,一方面信托机构和银行机构一样可以从事贷款、资产业务,可以从事投资银行的承销业务,另一方面信托机构在资产管理和投资领域则显示了更为强大的潜力,比如在资产证券化、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养老基金、房地产投资基金、QDII,以及目前在推的股指期货方面,信托都有它独特的作用,这个作用可能是其他金融机构不具备的。 之二,在中国的金融市场,有很多创新金融都源自于信托,如每年许多极具创新特点的新产品都由信托机构推出,比如套利的信托基金、房地产信托基金,还有信托中的信托等等,它们满足了市场的不同需要。周雄表示,信托的创新能力适应了新金融发展的需要。 周雄指出,信托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有它独特的优势,随着信托制度进一步完善,将游离于社会的大量资金加以有效管理和利用,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信托在新金融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瑞勇则向记者表示:目前中国的金融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是新金融业态层出不穷。今年上半年,作为信贷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只提供了社会融资规模的53.7%,同比下降了3.2%。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非银行金融机构,或者说新金融业态发展非常迅速。第二,近期,民间资本增长、借贷比例提高均比较快,企业投资量也相当大,在这个过程中间,可以明显看到资金的流向,即资金向直接融资方向发展加速。第三,在这样的格局中,一些交叉类的跨行业的联手非常多,比如以前有明显界限的信托、理财,如今它们之间的业务都打通了。第四,目前各大银行金融机构都加快了创新的步伐,说明新金融业态对银行业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农银租赁有限公司副总裁杨金国对记者表示,中国金融租赁市场从2008年的600多亿元,发展到2009年的1500亿元,直至去年底的3900亿元,以一年翻一倍的规模速度发展。尽管如此,与美国等金融租赁市场发展成熟国家相比,我们仍有差距。比如美国金融租赁渗透率是30%,中国这两年尽管上升比较快,渗透率也只有百分之二到三。因此,金融租赁大有潜力,它在新金融业态中的地位也不容小觑。 加快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黄浦区打造"新金融"高地 当陈元和屠光绍共同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揭牌,标志着黄浦区联手国内最顶尖金融学术机构"中国金融40人论坛"共同发起筹备设立的"上海新金融研究院"正式成立。 黄浦区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黄浦区区长周伟兴奋地对记者表示,未来黄浦区将打造"新金融高地"。"新金融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趋势,这些机构的特点就是人脑+电脑,是智力和资本的高度密集。"周伟介绍道,最近三年,黄浦区每年都引进新金融机构30家,十二五期间计划每年还将至少引进50家新金融机构。 黄浦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近年来,黄浦区在服务上海"两个中心"战略中,重点聚焦外滩金融集聚带资产管理中心、资本运营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提出发展"新金融",即以PE、VC为代表的金融新业态;从传统金融机构拓展或分拆的新业务板块;航运金融、能源金融等与实体经济嫁接衍生出的新领域;以及从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转移的央企、民企等产融结合的新力量。 国务院"两个中心"《意见》出台后,黄浦区创新性领先型金融机构相继落地。国内实力最强的PE机构弘毅投资在黄浦区设立弘毅股权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农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及上海长江国泓股权投资基金中心等一批综合经营实力较强PE也相继落地,新金融发展势头向好,行业高地加速形成。 与此同时,存量金融企业滚动发展效应显著。先期入驻黄浦区的金融机构,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扩张,目前正呈现业务创新、领域拓展的发展趋势。继去年上海谱润股权投资企业(有限合伙)、上海复星谱润股权投资企业(有限合伙)等股权投资企业成功落地之后,今年上半年又设立新公司,拓展了新业务。黄浦区还抓住券商业务拆分机遇,大力引进东北证券自营、资产管理、研究咨询多家公司。同时以服务促发展,紧抓存量企业新业务拓展时机,促使凯石股权投资(国内管理资产规模最大逾200亿元的民营综合类资产管理公司)滚动发展。 目前,黄浦区配套金融的高端专业服务业加速发展。一批具有配套和支撑作用的金融专业服务业企业也在上半年集中落地。其中如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外汇交易中心投资设立的上海中汇亿达金融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均是功能性行业龙头企业,对链接行业上下游企业及提升金融服务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上海付费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获得央行首批颁发的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银视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国内首创的电视支付技术,公司于近期完成设立也正在积极申请第三方支付许可证。 黄浦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的成立,加之落地黄浦区的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上海股权投资协会、上海小额贷款公司协会等,将使黄浦区金融智库建设同步推进,金融研究和学术水平将得到更大提升。 第三方支付、便利金融异军突起 说到"新金融",不能不提今年来异军突起的第三方支付。作为传统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新经营业态,第三方支付发展迅猛。据易观智库数据显示,近几年,第三方支付每年超过100%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网络广告、 B2B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网络游戏、网购购物等其他互联网核心行业的增速。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邵志清日前表示,"上海正在经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他认为,随着电子商务的明显递增态势,银行应该更加努力发展中间业务,进行金融业务创新,而第三方支付企业则起到创新金融业态的重要作用。 知名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汇付天下成立以来发展迅速,2008年的交易金额相比2007年增长了17倍,2009年和2010年也分别较前一年增长4倍和3倍。目前,汇付天下已与40余家大型基金公司、国内所有航空公司、网易、搜狐、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联想集团、苏宁易购、京东商城、凡客诚品等达成战略合作,在国内航空旅游、理财支付领域,规模业内第一。汇付天下总裁周晔向记者表示,今年5月首批支付牌照的正式下发,意味着支付市场将迎来下一个黄金十年。牌照发放后,基金直销、保险、物流等领域的打开,将使电子支付行业的量级快速扩展至数十万亿元级以上。传统行业向支付领域开放,使得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支付业或许将兴起资本并购浪潮。 谈及支付业的业务发展,周晔表示,目前,最大的支付公司一年处理的支付量也只有几千亿元的水平,基金行业为支付公司提供了一个每年3万亿元的市场,基金行业毫无疑问在未来两年会取代航空业,成为第三方支付市场的第一大行业。 新金融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曲高和寡,相反,它应该给公众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北京拉卡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孙陶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拉卡拉是中国最早提出并倡导、实践便民金融服务的企业,拥有国内最大的便民金融服务网络。从2007年开始建设便利支付点至今,拉卡拉已在国内200多个城市,建设了5万多个便利支付点,95%以上的品牌便利店、商超、卖场均配有拉卡拉便利支付终端,月交易笔数达到1000多万笔,月交易金额超过了200亿元。 谈及未来的战略规划,孙陶然表示,多年来,拉卡拉致力于通过建设渠道,叠加多种业务以贴近用户。透过渠道,拉卡拉使更多用户享受到便民金融服务。未来,拉卡拉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拓展渠道建设,加快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的渠道铺设,力争3年的时间将线下网络发展到100万个,整合线下收单、便利支付、移动支付等多种业务,拓展合作领域,同商户达成更多合作项目。 正如邵志清所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以新兴金融业态的创新发展为着力点,第三方支付在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体系建设方面的重要地位正日益凸显。据悉,今后上海将从税收、财政、产业资金等多方面,为第三方支付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鼓励平台上从事物流、销售等多种业务的企业进行对接。 "扬弃"传统金融业新金融面临体制和人才制约 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认为,新金融是金融领域正在生长、发育的新业态、新机构以及传统业务创新等的集合。它伴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产生和发展,具有鲜明的现代化特征。它是对传统金融业的"扬弃"。 王尧基指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必须有相应水平的新金融相匹配。新金融正在许多方面促进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其中之一就是资金可以比较容易地在储蓄者和投资者之间转移。 新金融正在通过增加经济中使用资本的数量来提高经济产出。新金融还通过方便生产者和投资者之间转移风险而提高产量,特别是通过新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新金融还可通过减少交易成本,使资金大大提高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在新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正在参与金融工具的创造和交易,所有这些都有助于经济的运行、提高经济效率,并降低资金成本。当然,新金融的健康发展及效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与之相匹配的有效监管。 对于新金融的发展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关系,王尧基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为新金融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新金融也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强大的推动力。上海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包括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商品期货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黄金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和保险市场等。这为上海发展以资本市场为核心、一体化市场为载体新金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尧基指出,上海大力发展新金融主要面临着体制和人才方面的制约。首先,面对新能源、新信息网络、低碳经济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新金融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有非常强的能力去配置和调动资源。而我们的金融产品都需要政府审批,今后需要努力减少行政管制、打破金融垄断,先行在上海开展新金融方面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尽快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为主体的金融创新机制。其次,新金融是比传统金融更高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它要求提供新金融服务的人员既有现代经济理论知识背景、通晓银行传统金融产品,又熟悉新兴的金融衍生产品与资本工具,还要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上海在新金融人才方面还有不小缺口,只有加快用人机制改革、创造既切合本地实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税收环境,才能吸引和留住新金融发展所亟需的大量高级金融人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