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配置机制的创新,融资租赁可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主体之间的跨界分配。

  在学界看来,制造业可以通过开展融资租赁促进制造业企业由单一关注产品销售转向资产经营,而服务业开展融资租赁则能促使服务业公司从过去的资产投入和服务投入“一肩挑”过渡到更加注重经营而把资产投资向外包转变。

  “只要有需要,就有融资租赁的声音,融资租赁对拉动产业融资、保持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容忽视。”据中国银行业协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李晓鹏透露,整个中国融资租赁业安排租赁融资规模已达到1万亿,不仅在传统领域作出贡献,还深入到能源电力、交通运输、信息工具、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等多个领域。

  在产业取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业界也提醒应当看到当前行业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如何在相互促进中实现经济的整体发展,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在5月31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金融租赁高峰论坛上,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如此坦言道。

  作为融资租赁行业的高规格盛会,第三届中国金融租赁高峰论坛将主题定位为“助力实体经济: 租赁的角色与使命”。在此背景下,探索租赁与产业发展的结合、融资租赁与企业对接的路径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在论坛上,不少专家均指出,对于融资租赁公司的发展,关键要围绕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根本,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要加快构建租赁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大型制造企业,组建综合型或者专业型金融租赁公司,使之成为租赁业的龙头产业。

  目前,我国共有金融租赁公司、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和内资租赁公司三大类260多家。而针对金融租赁公司,蔡鄂生认为其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而培育核心竞争力任务还很艰巨。

  一个待解决的行业问题是:通过推动租赁资产交易对抗周期性发展及化解流动性风险。

  ●快速“扩容”

  “截至2012年一季度末,金融租赁总资产已突破6000亿元。”这是蔡鄂生在第三届中国金融租赁高峰论坛上披露的数据。

  在蔡鄂生看来,随着经营实力不断增强,金融租赁公司已经逐步改变了以往产品结构单一、粗放发展的经营状况,加大对产品的创新力度,金融服务质量也不断提高。

  据蔡鄂生透露,金融租赁公司一方面支持国家产业发展,在节能减排、公共交通、农业机械等环节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积极探索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模式,对中小企业租赁业务投入也达千亿规模,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在国家有关部门支持和指导下,天津也坚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原则,实行租赁公司营业税、租赁增值税、进口飞机增值税、出口船舶退税等政策,解决租赁业税收和税负问题,依法办理权益交割等。

  截至2012年3月,天津市融资租赁法人机构68家,注册资本金是413亿元,租赁合同余额超过2300亿元,初步体现融资租赁的集聚效应和比较优势。

  “发展租赁业能有效促进金融业和实体经济的结合。”在张晓强看来,租赁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制造商的销售规模,扩大承租人的资产融资,特别是通过对实物流和资金流等生产要素的结构化交易安排,实现多种业态的融合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以适应多种个性化的融资需求,有效提升金融运行的效率。

  对于实体经济而言,融资租赁使承租人在没有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情况下,实现资产轻量化运营,促进其发展。

  在论坛上,李晓鹏透露,整个中国融资租赁业安排租赁融资规模已达到1万亿,不仅在传统领域作出贡献,还深入能源电力、交通运输、信息工具、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