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工银租赁”)将国内首座LeTourneau WORKHORSE自升式钻井平台“N407”交付承租人——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服)。这座被命名为“凯旋一号”的钻井平台是继2013年3月“南海七号”、今年5月“海湾钻探者一号”后,工银租赁交付的第三座海工钻井平台。一系列海工钻井平台的交付标志着其开创的海工装备租赁业务领域已呈现出速度与数量双提升的趋势,也是工银租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支持我国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实际行动。
海洋经济有可为
海洋强国战略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发展。由国务院2012年9月颁布实施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海洋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规划》提出,要尽快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扩大直接融资比重。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发挥信贷资源优化配置对海洋产业投资结构的引导和调整作用。海工装备租赁可以使油气运营企业以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得所需的设备,进而推动海洋油气开发行业的发展,“租赁方式可以将金融企业的资金优势和运营企业的技术优势完美地结合起来。”工银租赁总裁丛林说。
早在公司成立之日,工银租赁在开拓传统船舶租赁市场的同时,对海洋工程装备租赁这片“蓝海”就一直保持关注,并在近一年多以来频频发力,成为行业海工装备租赁翘楚。丛林说:“工银租赁将加大在海洋工程装备租赁业务方面的投入,积极支持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
两年走出三大步
2013年3月19日,由工银租赁交付给中海油服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南海七号”正式开钻,标志着我国金融租赁正式进军海工装备租赁领域。而从“南海七号”到“海湾钻探者一号”,再到“凯旋一号”,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工银租赁海工装备租赁业务实现了由采购国外二手装备,到采购国外设计、中国制造全新装备,再到现在购买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全新装备等多个租赁业务领域的探索,实现了金融租赁、油气生产企业、海工装备制造维修企业的多赢。
“南海七号”原为ENSCO钻井公司的一艘半潜式钻井平台ENSCO5003。该平台在工银租赁购入后,经过深圳友联船厂更新改造,采用光船租赁形式,交付中海油服运营,周期为5年。今年5月交付的“海湾钻探者一号”平台基础设计由美国公司提供,中集来福士完成详细设计和施工设计及平台总包建造,工银租赁提供融资租赁,中海油服运营,是继“南海七号”之后,工银租赁向中海油服交付的第二座钻井平台,也是金融租赁公司首次拥有国内建造的全新海工平台。两个月后,工银租赁再次交付的“凯旋一号”则由中远船务完成生产设计和详细设计,并在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建造关键技术上实现了新突破,是当前国内设计建造、可操作性更强,可同时居住人数最多、舒适度最高的自升式钻井平台。
工银租赁执行董事、副总裁纪福星表示,钻井平台是属于高投入,资金、技术、劳工密集的产业,通过海工装备租赁的方式,不但能使装备制造企业迅速回笼资金,也可帮助承租人降低资金压力,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装备。他说,“凯旋一号”是工银租赁与中海油服在海工平台项目上的第三次合作。这种合作模式,可以使中远船务、中海油服以及工银租赁形成强强联合局面,实现三方共赢的效果。
工银租赁通过三座钻进平台的交付,支持了国内船舶装备制造企业修理、建造高端海工装备,带动了我国高端海工装备制造水平的提升,助推了海洋经济的发展。
倾力支持走出去
中国船舶行业工业协会近期发布的《2013年中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显示,2013年我国海工市场承接各类海洋工程订单超过180亿美元,约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9.5%,居世界第二。新接各类海洋工程平台61座和一艘钻井船,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49座,占世界总量一半以上。
“走出去”参与到全球的竞争将是我国海工设备制造业的一条必经之路,而中国制造和金融租赁的结合将有利于“走出去”。纪福星介绍说,2013年,工银租赁联合中国进出口银行启动了法国波邦集团15亿美元51艘海工辅助船租赁项目。该项目不仅是2013年全球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单笔交易金额最大的项目,同时也是工银租赁自成立以来单笔交易金额最大、交易资产数量最多的项目。此举带动了我国高端海工资产的出口,深化了我国金融机构与国际海工业的合作。这一项目也被国际海事贸易和海事金融等机构评为2013年度最佳交易奖。工银租赁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李克强总理提出的金融租赁“要围绕实体经济需要,创新金融服务,支持中国装备"走出去"”的要求。
目前,工银租赁海工和船舶租赁资产已近300亿元人民币,涵盖海工平台、海工辅助船、海工工程船、豪华邮轮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资产,其中海工类资产已占船舶类资产总额约40%,发展势头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