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金坛区在全省率先试点农机金融租赁,促银社“联姻”,借“机”生财,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二五”以来,共培育全国农机合作示范社4家、常州市3A级以上合作社23家及黄金村、上清茅山等优质稻米知名品牌,加速了“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步伐。
牵线搭桥,解“等米下锅”之难
多年来,朱林镇唐王村一直是茅山老区经济薄弱村,2014年初,唐王村“一班人”痛下决心,筹资130万元组建唐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优质稻米栽培“一条龙”服务和秸秆草绳编织,至年底终于摘掉了贫困村帽子,但村集体经济仍然捉襟见肘。
如何壮大集体经济,使农机服务向农业产业化转变?2014年底,唐王村加快土地流转,大力发展优质稻米。但一估算,合作社土地流转、农资储备和增加农机装备等费用不下200万元,银行贷款、个人担保能力不足,集体无资产抵押。虽有“鸿鹄之志”但却“无米下锅”,唐王村一班人急得团团转。这时,江南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但尚未开展业务。区农林局副局长束卫平分析道,按照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开展农机具金融租赁试点”精神,租赁公司与合作社都有需求,完全可以合作,便主动邀请双方见面,鼓励他们率先试水。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周折,终于促成了这一段“好姻缘”。去年6月10日,唐丰农机合作社与江南租赁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江南租赁有限公司为唐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金融租赁售后回租业务,提供150万元资金支持。这笔融资成为江南租赁公司挂牌的第一笔业务,也是全省农机租赁第一份融资合同。
创新服务,助“弯道超越”之力
谈及农机金融租赁,唐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丁沧宇表示,采取售后回租对于合作社,在租赁合同生效后10个工作日内,就能拿到租赁公司扣除10%风险金后剩余的135万元,租赁利率虽比中国人民银行同期贷款基准利率提高3%,但可以分37个月以租金形式还款,极大地缓解了资金压力和偿贷压力;有资金后,可以购买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农机具,有效解决了土地流转资金短缺、农机装备不足的难题;租期结束后,重新获得承租物件所有权,等于是借鸡生蛋。
江南金融租赁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第一笔业务为公司起好了头,开好了步。采取售后回租,帮助合作社解决了实现“弯道超越”面临的资金困难。对于公司,不仅能得到8.5%的租赁收益,而且在租赁期内,拥有唐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所有农机具、库房、秧盘等资产所有权,融资风险可控,没有后顾之忧。可以说,银社携手的确是一桩合作双赢的好事。
抢抓机遇,铸“大干快上”之实
唐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获得江南租赁有限公司资金支持后,整合本村已有资源,很快以1000元/亩价格新流转本村800亩土地,新购置了4台粮食烘干机、7台联合收割机、2台井关高地隙自走式喷杆植保机、7台拖拉机、1台乘座式插秧机等机具,新建400平米粮食烘干、精米加工房,大大提高了合作社粮食生产保障能力。合作社购置的农机机具,不仅解决了自身所需,还为周边村民提供服务。去年秋收恰逢连续多日阴雨,合作社光粮食烘干就实现赢利7万元。2015年,合作社实现净收益70万元,比上年增加40%。
期盼扶持,成“蝶变效应”之美
束卫平表示,农机金融租赁有利于农机事业健康发展。他分析说,售后回租合同约定承租方不得出售、转让、分租、转租租赁物,且租赁公司有权以风险保证金冲抵违约行为,有效解决了倒卖补贴机具牟利、补贴审批寻租、合作社股权虚置变通出资等问题。同时,承租方必须管理并使用好所有租赁物资产,对租赁物的灭失和损毁负有赔偿义务,必须及时向金融租赁公司提供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等财务状况资料,又促进了合作社规范化建设。
目前,农机装备结构趋向于大功率、高性能、复合式,农机经营主体趋向于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加之“全价购机、直补到卡”和地方财政不允许累加补贴等政策的执行,许多农机大户及农机合作社在农机装备购置、土地流转、机库建设等方面资金短缺。束卫平认为,如果能对农机金融租赁实行贴息扶持,不仅能对加速农业机械化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还能激发基层银行、租赁公司拓展“三农”业务的积极性。假以时日,金坛区农机金融租赁的创新实践、成功个案一定会“破茧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