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等机构8月30日发布的《融资租赁蓝皮书: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2015~2016)》称,目前我国租赁业仍处在初级阶段,与银行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缺乏核心竞争力。
蓝皮书介绍,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租赁业务都经历过从简单租赁向复杂产品升级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租赁业仍处在初级阶段,金融租赁公司的经营模式比较单一,租赁业务以融资性租赁为主,“融资”特性比较明显,而更能体现租赁特色的“融物”功能发挥不充分,与银行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缺乏核心竞争力。
蓝皮书分析,从融资租赁公司的业务发展来看,主要制约因素有:各公司异地展业,管理能力较薄弱;经营粗放,内控机制有待健全;短借长用,流动性管理薄弱;风险暴露,资产质量压力大。
融资租赁公司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虽有助于提高效率,但分散在各地的业务部门既负责营销、材料制作,又负责租赁物或抵押物的实地查证,缺少有力制约,自身管理能力不足与异地展业快速发展间的矛盾渐显。
租赁公司的风险控制尚处在边发展、边摸索、边完善的阶段。缺少租赁物评估、动态监测风控等手段,特别是在售后回租业务占主导的背景下,租赁物预期现金流不是围绕租赁物能产生多大的现金流展开。
此外,随着经济形势进一步下滑,潜在的问题开始暴露,突出表现在不良租赁资产和逾期租赁资产余额快速增长。
截至2015年底,融资租赁行业资产规模累计已经达到4.4万亿,尽管近年来我国融资租赁行业总体规模不断提升,但与银行、保险、信托、基金等其他金融行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蓝皮书介绍,当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已对融资租赁公司市场行为进行了规范,为融资租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配套的政策环境。然而,我国专门针对融资租赁行业的《融资租赁法》迟迟未出台,成为制约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据业内反映,在租赁物登记方面,由于行业监管部门不同,租赁物登记信息缺乏有效整合,存在重复登记、查询不便等诸多现象。在行业标准方面,与融资租赁业相关的行业标准不完善,导致租赁公司对融资租赁的专业属性难以充分把握,诸如设备技术风险、残值处理技术把握、承租人风险、交易操作与管理、会计、税收等内容缺乏法律依据与保护,制约了融资租赁业的健康发展。
蓝皮书称,当前制约我国融资租赁行业发展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就是企业普遍面临严重的资本约束,融资渠道单一,主要业务资金来自于银行贷款。相对于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的融资渠道显得更为单一。
据统计,85%以上的开展业务所需资金来自银行信贷,融资租赁公司与商业银行的主要合作方式包括:独立的项目融资、融资租赁应收款为基础的保理融资、对融资租赁应收款进行质押的贷款。迄今为止,尚未有金融租赁公司登陆资本市场融资,在主板市场中存在渤海租赁以及远东宏信、中国飞机租赁、环球医疗4家融资租赁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交易的租赁公司共8家。
蓝皮书介绍,现阶段国内融资租赁企业,其业务模式基本以售后回租为主直接租赁为辅,其他业务模式诸如:联合租赁、转租赁、杠杆租赁、风险租赁、委托租赁、项目租赁、结构式参与租赁、混合性租赁等,在国际上较为普遍,而国内融资租赁企业采用的不多。
而一些融资租赁企业拓展业务客户,偏重于大型企业,业务内容高度同质化,并且高度集中于少数特定行业甚至几个大型项目中,行业内企业之间依靠以价格为手段的恶性竞争,造成一系列突出的行业问题。这些问题说明国内融资租赁业亟需向专业化、集约化转型,拓展多样化行业领域和优化各类客户结构将是融资租赁公司下一步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点。
蓝皮书建议,积极推动农机融资租赁试点推广,加快农机化进程;积极探索生物资产租赁新模式;鼓励企业大力开展医疗设备融资租赁业务,缓解国内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积极利用融资租赁手段弥补国内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带来的投资融资缺口;利用融资租赁方式加快国内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普及;利用融资租赁融资手段加大环保设施投入力度,整治环境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