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刚刚获批的55亿元增发方案,外表看上去平静的詹纯新言语中有些激动:“这预示着中联重科的二次腾飞,是中联重科发展新纪元。”詹纯新称,未来的十年是中联重科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这是1月17日的凌晨,这位中联重科董事长刚刚结束给公司中高层召开的会议。这是一次务虚会,他们选了6个关于世界著名企业经营案例进行讨论,而这家公司的大变革也在酝酿之中。

  詹纯新这两年连续导演了机械工程行业的4起大并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联合高盛、弘毅投资、曼达林基金以2.71亿欧元收购全球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CIFA公司。

  现在,距这些大并购已经过去一年多,中联重科也即将翻开新的一页,詹纯新给出了两个数据,2009年中联重科的销售收入将突破180亿元人民币,利润将突破20亿。在詹纯新的计划中,在未来的十年内中联重科将成为销售收入过1000亿的世界级企业。

  增发助力

   2009年的最后一天,中联重科筹划半年多的再融资计划获批。中联重科拟非公开发行不超过3亿股 (除权除息前),募资不超过55.72亿元,投资于大吨位起重机产业化、全球融资租赁体系、社会应急救援系统关键装备产业化等11大项目。

  在工程机械行业的上市公司里,中联重科是唯一没有进行过增发和配股的公司。“我们仅仅是在2000年上市之初,募集了6.3亿元的资金。”詹纯新称。

  从数据上看,6.3亿元资金支持给中联重科带来了持续十年的高速发展,其营业收入由上市前一年1999年的1.8亿,到2009年超过180亿,增长超过100倍;其净利润由1999年的4000多万元,到2009年超过20亿,增长超过50倍。

  再融资计划将优化企业的财务结构,其资产负债率将由76%降到50%左右。詹纯新称,此次55亿元的增发,将使得中联重科进入下一个快速发展的十年。

  此次增发投向的项目中,更多的是促进产品升级,替代进口和具备高附加值的项目。此前国内机械制造企业只能在低端产品与国际巨头竞争,高端产品都需要进口。

  詹纯新称,大吨位起重机项目投产后,中联重科将成为国内第一家能够自主生产2600吨履带式起重机的企业。这样大吨位起重机,毛利率能达到40%以上。

  同时,中联重科的增发项目多为成套设备。詹纯新告诉记者,中联重科已经着手开发城市环保垃圾处理系统。“今后垃圾处理成套系统将成为中联重科一个新的增长点”。

  中联重科定向增发计划的优势在于:其领先于国内的竞争对手。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称,后来者若申请同样项目,将面临更为苛刻的审核,比如发改委会更多考虑此举会否引发产能过剩。

  瑞银证券的分析报告称,近期批准的55亿元增发方案应能帮助中联重科进一步提升规模。增发将大大降低公司的杠杆率,并实现加速扩张。

  全球化战略

  湖南汉寿县,清水湖会议中心,中联重科近百名中高层管理人员齐聚于此。到1月20日止,这些中高层管理人员在这里集中封闭学习近两周的时间。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告诉记者,每年中联重科都要开展这样的集中学习。“每年的主题都不一样,学习中不谈经营,只是进行思想交流”。

  这次学习结束后,詹纯新要作出一个重大的决定。在二级事业部中,1960年以前出生的中层领导干部将全部交出行政职务。“这几乎是一刀切的模式。”詹纯新表示。

  这近30人退出领导岗位并不意味着无事可做。詹纯新称,集团将组建一个管理委员会,退下来的这些管理人员都将进入管理委员会。他们将参与到各个事业部具体项目中,协助、推进项目开展。

詹纯新告诉记者,经过十年多的发展,中联重科已经到了交接棒的阶段。“尤其是在多次并购之后,企业全球化战略的形成,需要有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新鲜血液加入到管理层中来”。

  詹纯新举例称,中联重科管理团队已经趋于国际化,分别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德国和新加坡5个国家,大家都需要用英语交流。如果还按照过去院办企业的模式,仅仅靠经验办事,肯定是不行的。

  根据中联重科的全球化战略,到2015年公司50%收入将来自海外。詹纯新告诉记者,全球化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贸易,将更多产品销往国外;另一方面则指全球化布局,包括制造工厂、代理商网络、人才等。

  詹纯新称,海外业务将和融资租赁紧密结合,“有中联重科产品的地方,公司都将设立融资租赁平台为产品服务。”他希望未来几年内,融资租赁产品销售占到中联重科销售收入的50%。

  事实上,此次再融资计划也透露了詹纯新的 “野心”。增发资金中,有15亿元应用于全球租赁体系及再制造中心。融资租赁是国际上工程机械主流的销售方式。可以放大风险资产管理的比例,最大杠杆为1:10。

  增资后的中联重科融资租赁公司资本金达20.7亿元人民币,按照融资租赁公司的资本放大比例10倍计算,该公司可以办理存量融资租赁业务207亿元。记者了解,中联重科在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的融资租赁牌照目前都已经申请到位。

  安信证券分析师张仲杰称,在未来3-5年,中联重科融资租赁业务将超过销售总额的50%。

  CIFA启示

  在詹纯新看来,收购CIFA的案例是将财务杠杆最大化的一次完美表现。记者接触的中联重科中方管理人士都认为,收购CIFA不仅仅给中联重科带来新技术,使之成为世界最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更多的是学习到CIFA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

  即便是在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时候,詹纯新也不认为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是一项战略性的错误。“我们不是高溢价的接盘者。”詹纯新称。在他的预期中,收购CIFA成为中联重科全球化的重要里程碑。

  当年,中联重科制定了以 “专业化、股份化、国际化”为方向的“裂变+聚变”战略。所谓裂变就是将企业形成多个专业的事业部。所谓聚变则是指国内事业部与国外同专业的企业聚合,形成跨国事业部,实现全球化。

  早在2006年中联重科就形成了7个主机事业部,但真正实现从裂变到聚变的转化,则是在收购CIFA之后,混凝土跨国事业部的成立。中联重科就此占据战略高地,与国内企业在海外办厂不同,中联重科收购CIFA更大意义在于,降低了中国机械产品进入欧美市场的门槛,轻松突破了欧美贸易壁垒的限制。

  最新的消息是,2009年12月,CIFA将工厂设立在长沙。这将大大降低CIFA的制造成本,也有利于CIFA将更多产品带入中国。记者了解,到2009年四季度,当年一季度亏损4000-5000万元人民币的CIFA已经实现扭亏。

  詹纯新称,这是双方协同效应在发挥作用,收购CIFA的经验是可以复制的,这给中联重科下一步各事业部从裂变到聚变以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