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侨务部门统计,在我省外来投资中,闽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所占的比例高达70%以上,成为福建外来投资的主力。然而,在回乡投资的华侨华人中,中小企业(也就是人们习惯所说的"中小侨")占了很大的比重,手中拥有上亿、甚至数十亿美元财富的闽籍华人大企业家(文中称"大侨"),选择回闽投资兴业的却为数甚少。这一现象,在今天上午华侨组的讨论会上,引起了委员们的普遍关注。

  希望政府能够对侨资企业与台资企业一视同仁

典型案例:

  菲律宾环球罗宾娜集团创办人吴奕辉拥有25亿美元的个人财富,而他本人也是从晋江移民出国的第一代华商,对家乡很有感情。1992年他曾想回泉州投资兴业,创办一个大型超市,实现自己和家乡的共赢。可由于没有从泉州市批到建设用地,最终投不成资,后来选择了上海。

委员声音:

  福建为全国第二大侨乡,侨胞为数众多,在泉州的晋江、石狮和永春等县市区,以及福清、长乐下属的一些乡镇,几乎家家都有海外关系。"或许正是由于这种普遍性,使得当地的一些领导对侨胞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委员陈铭福告诉记者,有许多闽籍侨商想回来投资,但总是好事多磨,最终抱憾而归。

  美国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陈清泉则表示,侨资企业在福建融资经常遇到困难,希望政府能像对待台资企业一样,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鼓励。

相关回应:

  针对侨资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福建省侨联副主席杨峥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将加大侨联的协调力度,支持侨资企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互保机构,扩大融资担保的覆盖面;构筑由政府、银行、担保机构共同出资建立的再担保运作平台,提升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控制和分散信用担保体系的风险;鼓励、支持融资租赁业务发展,解决侨资企业产业升级与缺少资金购买技术设备的矛盾,进一步为侨资企业在大陆发展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

  国内复杂的社会关系难处理 "大侨"思想顾虑多

现状:

   "大侨"们都是一些在外大有所成,业已飞黄腾达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他们中不少人认为,自己现在是衣锦还乡,应该做的就是在家乡搞些捐赠,以回馈乡梓。如果在当地创办工厂、企业,那就是赚家乡的钱,亏了不合算,赚了还要被乡亲们骂。这种两难的处境和思想顾虑,也阻碍了"大侨"回家乡投资的步伐。

委员声音:

  祖籍长乐的委员陈清泉就同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真实遭遇:"我们回乡建学校、修路、修桥,乡里人都很欢迎,但如果是投资做企业,就是另一番境遇了。我原本想回长乐搞一个厨具出口加工企业,要征地200亩,就牵涉到拆迁问题,很多乡里人都反对,结果就只能不了了之。"

  加强与二、三代"大侨"的联系 维系祖籍地情结

现象:

  "现在很多在海外土生土长的侨胞子女,对祖地的情感已经非常淡漠了。他们中有不少人从未回过祖籍地,对故乡的印象仅来自于家中长辈的描述,连具体的印象都没有,又谈何乡土情结呢?" 陈铭福表示,如今说起祖籍福州的印尼"大侨"林运豪、林德祥、吴瑞基、谢建隆,祖籍泉州的马来西亚"大侨"陈金火、菲律宾"大侨"姚祖烈、陈觉中、张伟廉,不要说他们的家乡人不知道,就是在侨办工作许多年的老工作者,也没人说得上来。"

委员声音:

  针对这个问题,不少与会委员表示应做好第一代闽籍"大侨"的工作,让他们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孩子学中文,学习中国的历史,利用假期带孩子回乡探亲。委员陈铭福提出,可以借助当地华侨华人社会同业公会、同乡会等社团组织的关系,经常性地开展联谊工作;邀请他们回国考察、探亲,培养其对祖籍地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