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即将结束的2017年,得益于国家经济持续发展、行业政策不断完善,融资租赁行业延续了稳健、快速发展势头,行业规模与机构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9月底,我国融资租赁企业(不含单一项目公司、分公司、子公司和收购的海外公司)数量达到8580家,同比增长34.2%;融资租赁合同余额规模约为5.7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2%。
 
十年磨一剑。经历了十年的蓬勃发展,我国融资租赁市场已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融资租赁业正在开启下一个“黄金十年”。

政策积极助推行业平稳发展

2017年,融资租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外部政策环境的助力。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的深入推进,具有融资和融物双重属性的融资租赁业,无论是行业的认知度还是服务范围的深度与广度均实现大幅度提升,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被社会广泛认可。
 
今年出台的多项政策,对融资租赁业发展产生了直接且深远的影响。
 
在会计层面,国际新租赁会计准则将于2019年正式实施。新准则与租赁公司的财务报表息息相关,也将进一步影响承租人的租购决策。对此,租赁业在今年进行了积极的探讨与准备,以适应并迎接新准则的实施。
 
在监管层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均明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要求,强调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为融资租赁业现阶段的发展再次指明了底线与方向。
 
在外汇政策层面,今年11月份,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融资租赁业务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一步扩大融资租赁类公司,即金融租赁公司、外商融资租赁公司以及中资融资租赁公司“收取外币租金收入”试点范围。
 
另外,在法律层面,目前,我国融资租赁司法体系仍待完善,针对融资租赁立法的呼声在业界也从未间断。商务部今年8月发布的《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报告(2016—2017)》显示,商务部正加快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推动融资租赁业统一立法。

响应国家战略  加快转型创新

对于融资租赁业而言,2017年是加速创新转型的一年。全行业由粗放型经营逐步转向精细化经营,由“类信贷”租赁业务向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的租赁业务方向转型发展。
 
回归租赁本源、深耕细分产业市场,成为今年融资租赁业发展的一大亮点。租赁业务的创新转型发展始终服务于国家海洋、航空、车辆、环保、医疗等重大战略需求,服务领域由工程机械、医疗等行业拓展至高端装备制造、信息通讯、通用航空、清洁能源等众多产业。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多家融资租赁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航空租赁公司的大飞机、直升机、公务机、海工平台租赁项目落地,并与国外航空公司、飞机制造商、航运企业、海洋工程企业建立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租赁市场竞争。
 
2017年,租赁公司还积极服务绿色低碳产业,围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交通运输等行业进行布局。今年9月份,首个行业绿色租赁发展共同体正式成立,将致力于服务绿色租赁行业,搭建交流合作平台,首批成员单位超过百家。
 
不仅在业务层面,在经营管理与风险管理层面,融资租赁公司也在创新探索符合行业特点以及更加科学、有效、灵活的管理模式。正如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邵祥林在“2017中国融资租赁年会”上所言,创新是融资租赁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融资租赁行业的创新涉及企业管理、风险防控、交易结构、盈利模式、资产管理等多个方面。科学的管理体制、有效的风控机制和灵活的交易结构,是融资租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坚持合规发展 夯实风险管理

在融资租赁行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一些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开始显露。从全球的融资租赁市场发展情况来看,国际上的融资租赁侧重于社会融资,而我国的项目融资占较大比重。另外,与成熟租赁市场相比,国内的融资租赁机构在风险控制、资产管理以及公司运营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2017年也是融资租赁行业防范风险、合规发展的一年。在穿透式监管下,严守监管底线是融资租赁行业业务创新、模式创新的基础,加强风险管理,提升资产质量,避免将创新业务引入灰色地带已成为行业共识。
 
2017年,针对租赁行业出现的新风险点,部分融资租赁公司开展了专项风险排查,查找自身各风险管控中的薄弱环节,并探索建立适应新发展模式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方法,积极构建全面的风险预警体系,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化解,为机构稳健发展提供保障。
 
回望2017年的中国融资租赁业,虽然企业面临着融资成本加大、行业违约案件增多、人才紧缺现象仍然存在等问题,但总体来看,行业运行稳健,发展环境也正趋稳定。未来,融资租赁行业将继续沿着十九大明确的发展道路与方向,更好地服务航空航天、海工船舶、清洁能源、旅游、医疗等产业的实体企业,为经济向高质量方向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