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租赁业务,主要是指区域性中小(金融)租赁公司开展的跨省业务。是与全国性银行(六大国有银行及十二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及央企控股的全国性(金融)租赁公司在全国范围展业而言,后者具有母公司网络协同展业、配合管控租赁资产的优势,而前者(区域性中小(金融)租赁公司)多由地方性的城商行、农商行、地方(省市)政府背景明显的金融控股机构及地方国有企业,大型民企控股,在本省具有较强的区域地缘优势----这是全国性(金融)租赁公司不可比拟的优势。出于更大规模开展业务,在全国获取优质资产,优化租赁资产的行业结构和地域结构,不少区域性中小(金融)租赁公司借着全国展业的制度(牌照)优势,跨省开展异地租赁业务。
  我们调研一批异地展业的区域性中小(金融)租赁公司发展异地业务的状况,发现存在较为普遍的问题:一是区域过于分散,一些中小租赁公司异地租赁资产分布于十几个省市区,往往一个省只有1-2个项目,资产1-2亿元,客观说公司对广阔的区域风险不甚了解,管理半径过长,租后管理力量薄弱等问题。二是行业分散,呈现A省作旅游,B省作制造,C省作民生项目等等,涉足行业过多而散,见子打子,遇啥作啥,未形成专业(集中)优势。三是更多依靠租赁中介推荐业务,客户质地良莠不齐,结果对客户的把握深度不够,尽调质量不高,比之于银行信贷,租赁与客户的业务粘度本来就低,加之物理空间远,租后检查形式重于实质的现象甚为普遍,租赁资产风险隐患大。四是资产不良率大大高于当地(本省)业务,我们了解到一些公司省外租赁业务的不良率是本省的3-5倍,不少网红、暴雷项目都有外地中小租赁公司失败的身影,成为往外走的租赁公司顾虑重重的一大块心病。

无独有偶,中小银行的异地信贷资产质量同样堪忧,异地信贷类债权资产质量问题已成为所有金融债权人共同关心(及担心)的问题,后起的区域性中小(金融)租赁公司更需小心谨慎、仔细周全对待。五是异地业务资产管控及不良资产消化缓释的手段、渠道、途径少,简而言之,租赁资产质量的管理抓手少,而这些区域性中小(金融)租赁公司在本省之内话语权重,渠道多,为客户债务重组,资产重整,消化不良资产均是机会多多,省内外对比差距甚大。

  因此区域性中小(金融)租赁公司怎样在全国成规模开展异地业务又能保证资产质量,成为不得不直面的双刃剑。我们通过广泛调研和实践操作的感悟思考,认为区域性的中小(金融)租赁公司开展异地业务须坚持如下原则,以保证资产质量安全放心,达到行稳致远。

一、异地展业的区域要相对集中。

  针对当下区域性中小(金融)租赁公司资产多在100-300亿元(在300-500亿元的公司较少),按20%-30%资产分布在异地十余个省的状况看,业务的区域集中度太低带来的问题多于收益,因此我们强烈建议收缩业务战线,实行在有资源、有管理能力的5--6个信用较好的省市区深耕投放,逐步建立深耕省区的业务品牌和影响力,以业务投放带动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金融监管及司法系统的熟悉与良性互动,为租赁资产管理提供坚实的(行政、法律力量)支撑。

二、提升客户层级与质量。

  主要是民生类基础设施项目租赁由一般的县级国企向市州级国企(可以考虑区域内的全国百强县区),并尽量争取扩大与省级国企和央企省级公司,以及AA+以上信用企业,全国统计口径的大行业前几十名的企业及上市公司合作等。严控介入发展过快,主要靠并购实现增长,过度多元化,尤其向类金融领域投资的民企,甚至参与民间借贷的企业(群)。

三、限定异地业务范围。

  只在异地开展公司已确定的专业化经营领域(小公司2-3个,大公司3-4个)和列入优质项目范围(比如省级国企及央企一级公司)的业务,即以高质量标准和专业化应对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异地展业切忌一峰而上,四面出击;务必坚持有所舍才会有所得,避免得不偿失。

四、以更严(更低)的标准安排加强大额风险、租赁物及评审现场调查的密度和力度。

   以多方多元视角综合评价客户的资信与风险,同时强化大调、物调、信用风险评审的责任挂钩,形成一线前台与二线中台多道风险防控篱笆。

五、与租赁项目当地的金融租赁公司、大型(地方政府控股)融资租赁公司合作。

 实现信息共享或多层次、多样化的联合租赁与业务协同,依靠当地可靠的同业合作伙伴,更多掌握承租人租前的非财务信息和租后的变化动态。

六、提升租后检查密度与力度。

  从业务经理的租后检查频率,评审的租后回访分析,资产运营部门的背靠背抽查比例,风控部的资产质量现场核实以及公司的项目审计、监事会、纪委的业务检查等,多维角度对异地项目的管理标准更严格,检查的密度与力度更大,以保证出现信用风险暴露得更及时,公司的风险控制更准确、有效,避免错失处置风险的良机;而且一旦出险,绝不抱侥幸幻想,务必第一时间全面加紧上门催收,债务重组,资产流转,直至诉讼保全,依法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