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法院的终审判决火了: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北京市国资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京国资租赁公司)第一事业部的原经理李某的上诉请求,维持一审判决,即判处李某犯“国有公司人员失职罪”,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1、关于身份问题“国有公司人员失职罪”的犯罪主体

“国有公司人员失职罪”属于身份犯,即只有特定身份的人才能触犯。我国刑法第一百八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严重损失,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本案中,北京国资租赁公司成立于2014年3月,由北京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持股22.22%,其余4家股东分别是北京金融街资本运营中心、北京中小企业融资再担保有限公司、北京京国发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因此北京国资租赁公司属于国有企业。而李某为北京国资租赁公司最早的员工之一,2015年1月,他开始负责深圳古瑞瓦特电力科技有限公司的1.2亿元融资租赁(直租)项目,具体负责的范围包括该项目的租前尽职调查和租后跟踪管理等工作。由此看,李某作为项目负责人和经理,对国有资产负有保护责任,满足了该罪名的主体条件。

2、此罪与彼罪问题“国有公司人员失职罪”的定性分析

2019年5月27日,北京市西城区监察委员会对李某采取留置措施。同年12月6日,以涉嫌“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正式逮捕李某。可见一开始认定的罪名并非宣判罪名,笔者认为,对于李某犯罪具体事实的认定是随着案情的发展进一步厘清的。上述罪名的刑期虽然和国有公司人员失职罪的刑期范围相同,但是两个罪名间本质属性和具体量刑问题仍然存在差别,刑法的评价需要呈现行为人客观的、全部的犯罪事实,以便公平审判,不遗漏可能存在的其他犯罪嫌疑人。

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一般限于合同签订之前、合同签订过程中行为人的严重不负责任;而国有公司人员失职罪所评价的犯罪行为更加广泛,包括了上述合同签订过程,也包括了在合同履行和后期跟踪、催收及合同问题的处理上等。根据公开资料显示,李某的犯罪行为涉及融资租赁业务的多个方面,在案涉项目的前期尽职调查、后续答复风控部门、回应项目评审会以及放款之后的跟踪管理都存在严重失职,显然签订和履行合同不足以评价他的全部犯罪行为。

另一方面,公开资料显示,案涉项目的承租方把融资款1.2亿挪作他用,并没有显示具体用途。所以如果李某“被骗”,则必然存在承租人的行骗行为。但目前的公开资料似乎并没有提及承租方的具体行为,所以本案定罪为“国有公司人员失职罪”并无不妥。

3、前车之鉴——如何避免陷入刑事法律风险

1、加强职业道德培训

总体看,避免陷入刑事法律风险最重要的是需要业务人员对法律心存敬畏,不贪不占,尊重自己的职业和职务。对于国有企业内部而言,应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充分意识到相关问题的民事责任风险、行政责任风险、以及刑事责任风险。

2、加强刑事风险业务流程控制

具体看,本案李某的行为涉及到了案涉项目的“全环节”,从尽职调查、内部评审到催收、租后管理,李某均没有根据行业、职务的有关要求对项目进行管理,从而发生了国有资产的巨额损失。笔者在之前发表的多篇关于刑事法律风险和合规的文章中相关问题已有所论述,更明确指出在“融资租赁业务过程中,每个节点容易出现的刑事风险”,分环节讨论销售、风控、运营以及催收等环节中可能涉及的各类刑事罪名。

一方面,要加强业务流程的监督,风控环节要对业务人员前期的谈判、提出的合同要素(至少是合同核心条款)进行实质审查。部门间不能为了面子工程留有隐患,如有疑点应及时提出、进行纠错,在不确定是否存在相关风险时,应及时咨询相关部门或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意见。

另一方面,要加强项目的尽职调查,相关人员对于承租人和租赁物情况的信息披露要做到完整、全面,必要时需要引入律师事务所等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尽调,一是能进一步完善尽调义务,二是亦能隔离相关的内部风险。本案中,对案涉项目的付款方式、设备供应商(实际控制人与承租人系同一人)等尽职调查都是刑事合规的重要节点,显然李某都没有做好。

本案中,李某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业务操作中涉及的刑事法律风险,代价是因为自己的马虎放松和不负责任,导致“80”后的经理领刑三年半。同时,李某案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启示,刑事法律风险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在履行职务过程中都可能涉及到。因此,融资租赁公司及相关业务人员在开展业务时必须要知道如何尽职尽责,如何有效避免刑事法律风险。具体而言,要根据每一个业务环节,认清刑事法律风险的种类、大小、风险级别,做好对刑事法律风险的预警、防范和化解工作,必要时及时引入第三方法律服务机构进行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