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既彰显了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大国责任和担当,也契合新时代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大势。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在发展过程中全方位注入“绿色基因”,是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这场全方位的经济金融大变革中,作为全球第二大债权融资方式的融资租赁,凭借“融资+融物”的双重属性以及贴近实体经济的特色优势,应当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加关键性的作用。

  “双碳”目标下绿色租赁大有可为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以能源体系清洁化、产业结构绿色化、消费方式电力化、生活方式低碳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将全面提速,叠加碳减排支持工具、贴息奖补等专项金融激励政策的陆续推出,将进一步激发绿色金融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在政策因素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促进下,我国绿色金融产业将步入快车道,市场空间将持续快速扩容。同时,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绿色金融有效供给不足。虽然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已位居全球第一,但与“双碳”实施过程中巨量资金需求相比,绿色金融的有效供给依然存在较大缺口,特别是绿色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冷门绿色产业以及传统产业的绿色化改造等领域得到的金融支持不够。二是绿色金融工具较为单一。我国绿色信贷占比达到90%,绿色债券、绿色股权占比仅为7%和3%。而以光伏发电、风电等新能源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在金融需求上存在轻型化、长期化、多元化等特征,与目前的金融供给之间存在错配。

  面对绿色金融需求快速增长与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需要传统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金融业务开拓力度,特别是大力发展绿色债券、绿色股权等直接融资业务;另一方面,也要更加注重发挥融资租赁等新兴金融工具的功能,加快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体系。

  第一,租赁“以物融资”的特性与“双碳”经济重资产运营属性高度契合。租赁业务最典型的特征就是“以物融资”,每一种模式、每一单业务都必须有租赁物的真实存在,都与设备或固定资产投资高度相关。而大部分“双碳”经济产业都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如光伏电站、风电场、储能系统等新能源资产,炼煤、炼焦、炼钢等传统产业绿色化升级所需的设备均是理想租赁物,运用这些资产开展租赁业务合作,可以有效缓解企业由于缺乏抵质押物而面临的融资难题。同时,新能源产业或传统企业升级改造的投资额巨大,通过传统融资方式举债投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运营压力将会显著提升,而以经营性租赁的方式租入设备等资产,则不会增加企业的杠杆率,能够实现绿色化转型和轻量化运营的统筹兼顾。

  第二,租赁“量身定制”的特性与“双碳”产业多元化融资需求高度契合。融资租赁作为一种新兴金融工具,灵活性是其一大优势。如融资租赁产品可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针对性服务,在建设期可提供设备直接租赁服务、建成后可提供售后回租服务、运营期可提供经营性租赁或厂商租赁服务;业务期限可根据客户的实际资金使用和生产周期进行灵活设计,一般以3——5年为主,最长可达十几年,而“双碳”产业特别是新能源电站的投资回报期往往长达十年左右,两者在期限上的匹配度更高;租赁产品能够根据客户未来现金流情况量身定制还款方式,有效减轻企业的还款压力。

  第三,租赁“控物为王”的特性与“双碳”资产高流转性优势高度契合。与其他金融业态更为依赖抵押担保不同,金融租赁业务在重视第一还款来源的同时,将租赁物作为核心风险缓释措施。因此,租赁物评估定价的合理性和流转交易的顺畅性至关重要。而“双碳”资产均属于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优质资产,新能源电站更是市场争相抢购的目标,资产流转交易均较为顺畅,变现能力强,有利于项目出险后的租赁物处置转让。

  正是由于融资租赁与“双碳”产业之间的高度契合,绿色租赁越来越受到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重视。如在《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关于进一步推动天津市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金融租赁公司设立绿色租赁专营部门,积极开展绿色租赁业务,天津市绿色租赁余额占全市绿色贷款余额的比重高达三分之一左右,成为了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研究机构预测,我国绿色租赁市场规模将在2060年达到10万亿元。

  绿色租赁的模式路径与业务实践

  融资租赁与“双碳”经济之间的结合,既要基于融资租赁的产品特性,也要立足“双碳”产业的业务特点,关键在于构建供需匹配、专业高效、风险可控的绿色租赁发展模式。结合浙江浙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银租赁”)的探索实践,有以下可行路径和业务模式。

  一是实施行业专营,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双碳”产业涵盖范围广泛、涉及门类众多,融资租赁公司可聚焦一些细分市场进行深耕细作,通过行业专营来形成专业化服务能力。以浙银租赁的实践来看,在绿色租赁方面坚持以清洁能源、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为主线,聚焦户用分布式光伏、海上风电、储能系统等细分新能源市场以及绿色农牧、绿色建筑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产业,组建专业团队系统性开展行业研究、模式设计和业务推进,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行业的专业高效服务能力。如与正泰安能合作的业内首单户用分布式光伏经营性租赁项目,基于长期研究形成的行业评判能力,在光伏产业处于低谷周期时为其量身定制经营性租赁方案,先后合作业务规模超过12亿元、期限长达14年,在有效满足其长期限资金需求的同时,还帮助其实现了轻资产运营,同时还为25000多个农户每年带来2000元的财产性收入。

  二是依托厂商租赁,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一方面,通过厂商租赁模式,与清洁能源组件生产商、设备制造商以及绿色转型装备供应商等厂商开展合作,为其下游客户采购设备提供租赁服务,助力核心厂商扩大销售,实现货款快速回笼。另一方面,帮助下游客户提高设备采购能力,实现快速占领新能源市场或加快绿色化转型的目标。如浙银租赁与国内头部商用车生产企业合作,以新能源重卡汽车作为租赁物,帮助厂商开拓新能源车市场,同时也为大量运输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提供资金支持,有力践行了绿色普惠金融理念。

  三是开展联动合作,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银行信贷、融资租赁、股权投资等金融工具既有差异性,更有互补性,各类工具之间的组合搭配可以达到“1+1>2”的效果。如银行与租赁之间开展银租联动,将银行信贷资金规模大、成本低等优势与融资租赁期限长、可控物和节税等特色有机整合,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贴合需求的金融服务;租赁与投资之间的投租联动,可为“双碳”产业提供“投资+租赁”的综合服务。以业内首单生猪养殖投租联动为例,为助推生猪养殖产业向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牧场转型,浙银租赁与浙江省农业投资发展基金有限公司(简称“农业基金”)、浙江华统肉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统股份”)合作,以新建养殖场业务为标的,由华统股份和农业基金共同以资本金形式全部出资进行建设,浙银租赁为农业基金远期退出提供可选路径,并受农业基金委托对项目公司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投后管理、资金监管等居间服务。这一投租联动模式有效整合了金融资源,降低了生猪养殖企业财务费用,实现了“投、租、企”三赢局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

  四是创新服务模式,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随着“双碳”产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一些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出现,催生了一系列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需要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进行匹配,如围绕碳交易市场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加快探索ESG投资和金融体系、开发“碳足迹”挂钩金融产品等。对于租赁公司来说,除了将ESG、碳足迹等维度纳入风险审查和客户评估体系外,还应转变资金提供者的角色,发挥融资租赁兼具投融资功能的特色,探索开展分成租赁、生物性资产租赁等创新模式,为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如在监管部门支持下,浙银租赁以能繁母猪为租赁物,为浙江加华提供3年期融资租赁服务,解决了其合格租赁物和抵押物不足、融资额度和期限不符合实际需求等融资难题,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专业金融服务。

  绿色租赁未来展望

  第一,优化绿色租赁政策环境。融资租赁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工具,在享受金融政策支持上还存在诸多障碍,比如难以享受再贷款、产业专项贴息以及产业转型升级补贴等政策支持,不利于租赁公司发挥特色为实体企业提供更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具体到绿色租赁方面,需要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将融资租赁纳入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专项政策体系,如适时将金租公司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适用范围,支持租赁公司通过绿色金融债、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租赁公司享受相关产业贴息政策、在监管考核评级上给予倾斜激励等。

  第二,构建绿色租赁标准体系。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相比,绿色租赁标准化体系建设更为滞后,部分现行绿色金融标准未充分考虑租赁特性,不利于绿色租赁业务的规范化发展以及后续租赁资产的流转交易,需要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租赁标准体系,包括统一业务标准、统计标准、评价标准等,形成促进绿色租赁高质量发展的正向推动力。同时,探索构建绿色租赁资产的流转交易市场,打通租赁资产的后续处置通道。

  第三,加强绿色租赁顶层设计。我国绿色租赁产业同质化竞争较为明显,包括扎堆热门新能源产业和业务模式以回租为主,需要相关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出台绿色租赁业务指导意见和操作细则,引导租赁公司根据资源禀赋确立发展方向,聚焦细分行业实施差异化发展,防止一窝蜂投入热门行业、热门企业而产生整体性的过度融资风险,提升绿色租赁服务的覆盖面和专业性。

  第四,注重防范各类潜在风险。租赁公司应深入研判“双碳”目标下的产业发展趋势,基于绿色低碳化发展视野审视业务风险,探索将碳足迹、ESG引入风险审查体系,严防产业过热风险、绿色转型风险以及跟风介入劣质企业风险等。同时,应高度关注负债端以短期同业借款为主而绿色租赁资产期限长的错配风险,加大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等融资工具运用力度,提升资产负债的匹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