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农业发展得好,中国式现代化才不会出现短板,只有粮食安全了才有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农民富裕才能实现中国共同富裕。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中国农业必须优先发展,才赶得上中国整体现代化的步伐。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绝不仅仅是农业农口部门的事,需要方方面面的系统思考和全社会各级各层的协同配合支持。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财政、金融及融资租赁的协同投入
农业,特别是粮食,是宏观社会效益大而微观经济效益差的产业。因此,在农业,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领域和农业生产领域,政府的作用必须大大强于市场的作用。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保护,也是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规律。
由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运作的市场化程度不足,导致对商业资金、社会资金的吸引力不够;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周期长、成本高等特点,与社会资金的匹配度不高;我国当前农业整体产业效益不高,项目预期收益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投融资。
因此,农业大型骨干基础设施项目,主要靠中央和省市政府集中财力,投入启动聚焦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弱项,突出抓好灌区等水利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农田水利设施补短板,以及现代设施农业和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在资金筹集上,推行政府投资与金融信贷投贷联动、租投结合;在运营方式上,对设施农业、冷链物流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合作,更多运用市场化金融产品与融资租赁支持建设和运营;在还款来源上,以项目建成后形成的生产经营收入为主,通过项目打捆打包建设经营,统筹构建多元化还款渠道(参见农业农村部、水利部等8部门2022年10月17日联合印发《关于扩大当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工作方案》精神)。
简而言之,对于不能直接与农业生产经营成效挂钩的基础建设,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可以配套一些政府金融类负债;对于市场化程度高的项目,主要靠生产经营组织投入,市场化金融产品及融资租赁支持比例可以更大。因此,只要纳入政府预算,有财政还款来源;只要生产经营有收入,有效益,有可靠的经营性还款来源,均可依靠金融及融资租赁负债手段来加快投资、建设和发展(绝不能因为涉及政府负债,而不顾政府负债结构的优化调整而裹足不前)。
当然,政府通过合理负债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最好是发行低成本、期限长的政府债为佳。市场化经营项目的金融及融资租赁负债,应该是项目及公司的经营性净现金流加纳入计划的政府财政补贴一起作为还款来源,如此项目的负债能力可以更大,发展更快。
二、以规模化的现代农业,降低农产品成本及市场价格
农业现代化的指标很多,就现代化的结果来看,就是农产品产量高、质量好、价格低。
美国是现代化农业强国,农产品产量大大超过本国需要,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其中小麦、玉米、棉花、大豆出口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是世界第一大粮食出口国。
发达国家家庭的食品消费在总消费中的占比都在20%以下,而发展中国家则都在20%以上。比如美国为6.5%,而中国为25.5%。美国农产品价格低是重要因素。美国大豆漂洋过海到中国将近1万公里,加上运费价格竟然还比中国本土生产的大豆便宜。其重要原因是美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已经在机械化的基础上,转型向智慧农业、精准农业、数字农业的方向发展,人工及总成本因规模化经营得到大幅下降。
据锄禾网载文(中美之间差距最大的产业是农业)介绍,美国一个几千公顷土地的农场,只需几个农业工人,就可完成农作物从春种到秋收以及储藏,整个农产品生产周期的全部操作过程。美国大约有220万个私人农场,平均每个农场经营着大约2.4万亩土地,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美中农业人均产值分别为82016美元、5253美元,相差16倍。美国用中国1.9%的农业劳动力,完成了中国1.17倍耕地面积的农业生产,由此可以推算中国的农业生产率只有美国的6.4%。中国的玉米、稻谷、小麦、大豆和棉花的人工成本分别是美国的14.78倍、4.11倍、16.33倍、8.5倍、28.23倍。显然中国农产品价格大大高于美国,竞争力不强。
近几年,中国农业机械化得到很好的发展,特别是在南方,耕地、收获、运输等环节的专业组织四处轮回的带机机械化作业,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用工短缺问题,有利于农业向第二三产业稳定输出宝贵的劳动力(特别是中国人口红利快速衰减的当下)。融资租赁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公司及个人租赁农机,快速扩大服务规模,降低作业成本,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特别是新疆以采棉农机替代人工摘棉花,北方牛奶挤奶机代替人工挤奶,成效突出),需要更多融资租赁公司学习、推广运用,提升农机租赁的服务覆盖面。
为解决中国尤其是南方地区,人均耕地少,农民外出务工而抛荒弃耕,农业生产效率和收入低,规模不经济等问题,积极“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城市及二三产业投资反哺农业农村,“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二十大报告)。也就是说,鼓励耕地向种田能手、向农村商品经济带头人、向外来的市场化组织集中,逐步走向规模化经营,符合党的政策和生产力发展方向。在户籍农户家庭继续拥有承包地权益的基础上,通过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促使形成土地承包农户兼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
或者说在坚持农村基本制度不动摇的基础上,进一步释放土地“三权分置”制度效应,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形成的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社会化土地托管、半托管形成的服务规模经营(参见清华大学张宏宇笔谈学习二十大报告)。加大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特别是区域性、专业性农民合作联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生产经营格局,让越来越少的人种越来越多的地,大幅度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农产品成本和市场价格。
需要高度留意,耕地流转也不能放任自流。要认真吸取过去一些地方,只要外来有人要承包土地,就由村民小组组织农户统一转包,再改造田坎地界成成片土地,集中生产商品农产品,承包时头脑发热,各方都期待生产发展、收入提升的美妙前景,但天有不测风云,市场瞬息万变,要么天灾人祸,要么产品滞销或价格大降,结果出现前来承包的老板没赚到钱而跑路,当地农民又难以收回耕地恢复自己种植的尴尬(结果往往耕地又被抛荒闲置)。
我们建议,在充分尊重新的承包、出包双方意愿的前提下,分承包土地的面积大小,由乡镇政府和县、市州农业农村部门审核承包人的可持续经营能力、主产农产品市场状况与价格走势、商品农产品销路的落实和可靠情况等,力争以工作和销路的确定性对抗农业生产和市场的不稳定性。
同时改变农业补贴的发放办法,由简单粗放的按农村人口或原承包地面积发放改为按实际种植面积或产出量补贴,将补贴真正落到实际生产经营者手中,以保护其种植生产的积极性。
此外,对规模化商品化农产品集中批量生产,更需要良种良法、防御治病、集中耕地、播种、中耕等田间管理、收获、运输、干燥、储存等生产经营工作,由政府组织提供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和营销体系的配套服务。坚持以政府行为为导向,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原则,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农民,强化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即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市场化一样都不能欠缺,须同步协调推进。农业社会化科技、营销体系的建设发展,需要银行金融提供流动资金、需要融资租赁解决设备装备,这是农村金融大展宏图最为集中的领域。
成功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既能提高新型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提升原土地承包者和当地农民就地就业转为农业工人的收入,还能以规模经营降低农产品成本,协同推进农业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化、科技化、商品化等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