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革命的浪潮中,新型储能行业曾被视为解决可再生能源波动性问题的“黄金钥匙”。然而,2023年的新型储能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步入了供需“双杀”的阵痛期。

  本文将深入探讨储能行业的发展历程,分析行业当前面临的困境,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路径。

  01、过去五年,新型储能行业经历“狂飙”式增长

  储能,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一些方式把电能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再把它释放出来的过程。

  由于电能是即发即用、瞬时传输的,但是发电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不一定能和用电需求匹配上,需要储能系统做一个电能的“蓄水池”,来平滑输出电能的稳定性、提高用电效率。

  在电源侧,随着风光发电量占比的快速增长,整个电力系统的波动性越来越大,这样一是会造成电力系统不稳定,二是也不能跟下游用电需求匹配上。在需求少的时候,造成大量的发电浪费,在需求高的时候,又无法满足电力供应。

  经过相关机构测算,风光发电占比超过10%时,给风光发电配置储能系统就成为一个必要的选项;当占比超过20%时,对储能系统容量的需求将开始高速增长。

  在用电侧,峰谷价差的拉大和电力供应的紧张,也让用户对安装储能系统的需求提升。

  国家鼓励拉大峰谷电价价差的政策频出,鼓励用户采用“分布式光伏+储能”的方式合理配置用电,降低用电成本。

  此外,最近几年,高峰时段用电负荷增加,各省频繁出现“限电”现象,用电紧张的省份越来越多,这也推动了用户侧特别是工商企业安装储能系统,作为备用电源的需求。

  总而言之,储能在电源侧的发电企业应用,能够起到平滑波动、存储超发电量等作用;在电网侧应用,能够实现系统调频调峰,提高输配电稳定性与效率;在用户侧应用,可以保障用电可靠性、降低用电成本。

  储能系统的技术路线主要有抽水蓄能与新型储能两类,目前储能系统仍然以传统的抽水蓄能为主,但增速逐渐放缓,而以锂电池为主的新型储能的比重逐渐增加。

  新型储能的建设周期短、选址灵活、调节能力强,能够很好的匹配风光发电。新型储能中,锂电占据95%以上的比例,还有钠电池、液流电池、空气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正在开发中。

  在过去的五年里,新型储能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根据《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4》,2023年,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量达91.3GW,相比2022年增长100%,新增装机量已经连续4年实现翻倍增长。

  在国内,自2021年《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及2022年《“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以来,储能市场的发展同样迅猛。截至2023年底,国内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量达31.4GW,相较2022年底装机量实现翻倍,新型储能每年新增装机量已经连续5年实现翻倍增长。

  各省市层面的储能政策规划也为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至少24个省级行政区公布了“十四五”末新型储能装机目标,合计达67GW。

  02、储能行业“急刹车”后,将重走光伏之路?

  2023年,随着欧洲能源危机的暂时缓解及美联储加息,全球储能需求增速放缓;而后疫情时代经济遭受考验的大背景下,国内强制配储政策在落地过程中有所放松,国内储能项目开工速度也相应放缓。

  然而,储能厂商在过去几年大步扩张,导致了产能过剩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以来,储能厂商公布的扩产计划有近70项,总投资额达到4717.19亿元,规划储能电池及系统总计扩产产能超900GWh,但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

  于是,价格战在储能行业中愈演愈烈,龙头企业通过牺牲利润抢占市场份额,储能系统招标价格屡创新低,导致中小企业面临巨大压力。

  根据索比储能网的数据,已有84家储能上市公司披露2023年度业绩预告,其中22家企业净利润为负值,占比达到26.5%。这些业绩下滑的企业中,不乏因为原材料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等因素导致的亏损。

  此外,23年A股IPO收紧的趋势,也对于储能行业的头部企业造成了一定影响,这一政策调整,意味着储能企业在A股市场的上市进程将面临更严格的审核标准和更紧张的名额分配,尤其是对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储能集成商类企业而言,上市前景不容乐观。

  另外的一个重要隐忧,是国内对于新型储能系统的需求,究竟是由政策强制推动、还是由市场应用推动?

  已经装机的储能系统是否真正有投入使用、并发挥作用?

  在中电联公布的《2023年度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中,分别统计了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的电化学储能电站的日均运行小时数。

  发电侧强制配储的利用水平正在逐渐提升,在2022年只有1.44小时,在2023年上升到2.18小时,我们认为,未来随着风光发电占比升高,电能波动性增强,发电侧配储的利用率也将逐渐提升。

  电网侧独立储能的日均运行小时数在2022年是3.03小时,2023年是2.61小时,与电网侧采用的抽水蓄能等传统储能方式的平均利用水平一致,说明电网侧的电化学储能能够较好地替代传统储能方式。

  用户侧工商业储能的利用较为充分、且稳步提升,日均运行小时数在2022年为9.60小时,在2023年显著提升至14.25小时,说明用户侧对于储能系统的需求是切实的应用驱动。

  我们回顾国内光伏产业过去20年的发展轨迹,也许能够为目前储能行业的困局提供参考:

  2000年,国内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如《可再生能源法》等,鼓励光伏产业的发展,且开始支持“金太阳工程”等项目。

  2007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国。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光伏市场需求下降,但国内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对光伏产业提供强有力支持,使得行业逆势扩张。

  2010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占据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2011年,全球光伏市场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价格战爆发,许多光伏企业面临巨大经营压力。

  2012年,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中国光伏企业出口受阻,行业陷入困境。

  2013年开始,众多光伏龙头企业大规模破产重组,如无锡尚德、江西赛维LDK等知名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在行业陷入低谷之时,2014年,中国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旨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

  2015年,中国光伏市场开始复苏,装机容量达到15GW,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

  2016年,隆基股份、晶澳太阳能等开始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2018年,中国光伏组件产量达到87.6GW,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

  2020年,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在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排名中位居前列。

  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充满了起伏,但整体上呈现出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转变,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储能行业的发展速度和光伏行业有相似之处,在国家鼓励政策加持下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90%,但行业增长率过快可能导致问题更早暴露。

  储能行业应汲取光伏行业的经验,通过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注重技术、品质和成本;避免恶性竞争,实现错位发展,注重技术路线的多样性,解决行业痛点如长寿命、低成本和高安全。

  03、寻找行业阵痛中的突破口,走向光明未来

  尽管储能行业短期内面临诸多挑战,但从长远来看,储能的需求依然存在,并且有望随着新能源的发展而持续增长。

  全球对碳中和目标的追求,将推动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储能系统作为新能源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替代。储能不仅可以平衡新能源的波动性,还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能源的优化配置。

  那么未来,储能行业中的哪些方向、什么样的企业,更有可能穿越行业淘汰周期,走到最后呢?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类储能企业值得关注:

  第一类是具备技术创新实力的公司,技术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技术的进步将进一步提高储能效率,降低成本,扩大应用范围。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行业整合将加速,优势企业将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和市场拓展巩固市场地位。规模化生产将有助于降低成本,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储能企业。成本下降将使储能系统更具竞争力,尤其是在峰谷电价差较大的地区,储能系统通过峰谷套利将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

  第二类是有多元化市场拓展能力的公司,随着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充电站、数据中心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对储能系统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储能技术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如家庭储能、工商业储能、微电网等,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格局。

  第三类是储能关键设备与服务提供商,随着储能系统的复杂性增加,智能管理系统成为提升储能效率的关键。更加智能化的储能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能量的最优分配和调度。

  此外,储能系统的安全问题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应注重在热管理、储能变流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S)以及安全防护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创新。

  在新能源的浪潮中,储能行业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能源转型的希望。然而,2023年的行业挑战,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让储能产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从政策的春风到市场的严冬,从技术的突破到产能的过剩,储能行业仿佛在一夜之间经历了从繁荣到沉寂的转变。

  但正如光伏产业的发展历程所示,每一次的低谷都是行业自我净化、技术革新的契机。储能行业的发展,需要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坚持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对于那些具备创新实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关键设备服务能力的企业来说,这不仅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相信,储能行业将能够穿越周期的迷雾,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资料来源:

  1.《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2023.7,CESA&普华永道

  2.《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2023H1》,2023.9,中电联

  3.《朱共山:储能如何汲取光伏的经验和教训?》,2023.11,赶碳号科技

  4.《新型储能是否会重走光伏之路?》,2023.11,香橙会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