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末,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约2.2亿,预计2035年将增至3.3亿,占总人口的1/4。未来十年,我们最大的确定性就是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而人口结构关乎经济全局,我们曾借助人口红利实现长期快速发展,以后也将面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冲击和机遇。

  一、政策方向和市场空间

  中央政策力度持续加大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应对人口老龄化自此上升为我国的国家战略。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2023年10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展银发经济,将养老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一。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成为我国首个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的专门文件。发展银发经济,已经成为明确的政策方向,也是未来扩大内需的重点领域之一。

  我国老龄化的四大特征

  第一是老年人口总量大,65岁以上人口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第二是开始晚、进程快,从老龄化社会发展至深度老龄化社会经历的时长快于多数先发国家。第三是老龄化进程快于现代化进程。第四是城乡间、区域间分化,受到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人口迁徙和出生率差异等影响,使得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常住人口老龄化明显加剧。

  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养老服务一般分为照顾型和治疗型。照顾型市场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和机构服务为辅。其中的居家养老家政护理服务市场近年来增长迅猛,从2015年的3150亿元增加到2020年约5000亿元,每年新增需求约370亿元。治疗型市场主要由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其中医养结合模式相对成熟,其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5200多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16万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

 根据往年市场数据测算,截至2023年,我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已达10万亿元,预计到2035年可达30万亿元,属于趋势明确且前景广阔的蓝海市场。

  二、养老支出和服务的供给

  面对未来巨大的养老支出,国内个人养老金投资的三大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主导和推动,是目前主要的养老金来源,全国基本养老参保人数达到10.66亿人。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金支付压力快速增加。根据社科院2019年测算数据,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将在2027年达到顶峰,2035年耗尽余额。第二大支柱是企业年金。作为补充性养老金,全国企业年金积累金额目前达到3.19万亿元,参加职工3144万人。但企业年金主要由一些大型企业自愿建立,覆盖面较低,对养老事业的支撑效果不强。第三大支柱是个人养老金账户。2022年1月开始设立,由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目前开立账户数量超5000万个,但空置账户较多,实际投资收益率较低,存量资金规模很小,还需要较长时间发展。

  除养老资金层面的准备外,国内个人养老的模式主要是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家庭养老模式是一种传统且最为常见的养老方式,在我国长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大部分老年人尤其是农村地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模式是指老年人通过以养老院、老年公寓等模式获取养老服务,截至2023年底,全国养老机构4.1万个,同比增长2.5%,床位820.6万张,同比降低0.2%。社区养老介于家庭养老及机构养老之间,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目前国内养老呈现“9073”的格局,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依托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按照60岁以上2.9亿人口计算,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口为780万人,到2035年预计增加到千万人以上。

  供给不足和供给错配

  巨大的增量空间之下,是我国当前养老市场的供求失衡,占老年人口多数的农村养老市场因缺乏支付能力和金融配套而有效需求不足,而城市养老市场因缺乏专业养老机构和产品设计而有效供给不足。养老市场供需错位将在政策支持下快速调整,期间产生的投融资需求正是政策希望金融机构介入服务的市场空间。

  三、养老金融产品现状

  目前,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是养老金融产品的主要提供方。依托银行在资金成本和网点服务上的优势,以及保险公司在跨周期资产配置上的特色,银行和保险成为养老金融的先行者,但实际的金融产品仍不够丰富和成熟。

  银行方面

  商业银行的养老金融产品主要包括:养老储蓄产品,如兴业银行推出的安愉储蓄按月付息定期存款;养老理财产品,截至2022年底已有理财公司存续的养老理财产品共48只,募集规模约965亿元;代销的养老基金FOF产品,目前已有153款基金。整体上,银行以理财角度提供养老产品,缺少综合性的解决方案。

  保险公司方面

  除常见的个人养老金和企业年金以外,长护险也多次纳入政府两会工作报告,专门用于护理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另外也有保险公司推出了一些特色化产品,如友邦人寿推出的“友邦优享长伴终身护理保险”,可用于老年护理支出,覆盖年龄段到70岁。但长护险从筹资、支付、人员配套上均存在困难,短期内难以大规模推广。

  作为融资租赁公司,介入养老金融主要面临客户性质、现金流以及租赁物等方面的问题,下面以医护专业类高校、养老护理机构和养老设备生产商三个重点客户方向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

  客户性质方面

  护理特色类民办高校经营相对稳定,与融资租赁业务的契合度较高,业内操作已比较成熟。此外,独立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类护理机构和养老设备生产商是下一步重点开发对象。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有各类养老机构40万家,年均增长率18%;医养结合类机构7800多家,总床位200多万张;智能养老设备制造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产值超过400亿元。总体上,养老类机构客户的数量和产值仍在快速增长,但行业集中度较低,非营利性机构占比较高,规模和口碑突出的优质客户数量仍然较少。同时,养老机构涉及房地产和城投公司背景的比例较大,该类机构目前不适合租赁公司介入。

  现金流方面

  医护特色高校现金流与招生能力强相关,成熟高校现金流相对平稳。养老设备生产商的经营分化程度很高,需具体项目具体分析。医养结合机构主要依靠医院现金流做支撑,养老作为特色服务板块。从相对标准化的独立养老机构来看,以上海市为例,根据上海市医保政策,养老院一般在经营许可证下发后12个月获准医保资质,届时可实现入住老人的大幅增长,成立后第三年可进入稳定盈利期。而另一家新三板上市的养老机构披露数据显示,其主要服务区域为山东区县,单床位年收入约2.4万元,年度收入规模约8000万元,净利润不足300万元,投资回收期则较为漫长。所以,独立养老机构的所在区域及其配套医保政策对其现金流具有关键影响。

  租赁物方面

  护理类高校以教学实训设备为主,养老机构以家居家电类设备为主,价值和流通性一般。医养结合类护理院可依托其医院的医疗设备作为租赁物,合规性相对较高。养老设备生产商则根据其固定资产规模,可尝试开发直租和经营性租赁模式。整体上,养老板块的租赁物质量根据不同机构类型差别较大。

  对于租赁公司而言,养老金融产业具有政策力度大和发展前景广的优势,同时有产业现状不成熟的缺点,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行业,用股权债权兼具的视角看项目。前期以医护专业的职业高校为切入点,专注于支持高校培养养老护理人才;中期以成熟医院下属的养老护理院和具备区位优势的独立养老机构为重点客户,深入了解行业运营规律;后期挑选具有市场壁垒的养老设备生产商为战略客户,探索直租和经营性租赁业务。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养老金融兼具政策和市场双重蓝海,发展前景广阔。融资租赁公司需要躬身入局,创新业务模式,充分发挥融资租赁的独特优势,做好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