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从公司角度,综合考虑资产规模、盈利能力、业务经营及发展战略,笔者给出的排序是:
第一梯队:国电投融和租赁、华能租赁。
第二梯度:华润租赁、华电租赁、三峡租赁。
第三梯度:大唐租赁、中广核租赁、中核租赁、国能租赁、国投租赁。
从个人发展角度,梯队越靠前收入越高但稳定性一般。近年来(含)第二梯队之后的公司由于市场化业务拓展急剧下降,业务逐渐回归集团,呈现收编趋势。
01、题记
截至2023年底,中国全国电力市场的总装机规模已达到约28亿千瓦,五大六小电力集团在中国电力市场中占据半壁江山,合计装机规模达到13.5亿千瓦,推动了能源结构的优化和清洁能源的发展。而各大集团的租赁公司,作为集团孙公司,是各大集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化资源获取和集团协同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作为一名喜欢广结良缘的新能源租赁老兵,因为在行业内摸爬滚打时间比较久,对于各个公司的发展经营、人员结构、资产结构和业务模式都有一定了解。由于五大六小电力集团均下设租赁公司,涉及到10家公司(由于中节能租赁资产规模和业务开展原因,未纳入本文分析)的深入分析,对于市场调研、财务分析、业务模式的分析是一项比较庞大的工程,所以本次主要基于个人从业经验,以及业内朋友的日常交流,结合2024年上半年各家公司的财务数据(全年数据暂未发布,同时,由于暂未在公开信息找到国能租赁数据,故选取该公司2024年9月底数据)跟大家分享一下各大租赁公司的基本情况,如有不足不实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拍砖。如有朋友对以上公司有求职意愿或者项目合作,也可以笔者联系。
02、财务数据
笔者选取了资产规模(体现公司整体实力)、实收资本(股东支持力度)、净资产、营收、净利润(三个指标体现公司运营和盈利能力)对公司进行分析。
资产规模方面:国电投融和租赁凭借近千亿资产一家独大,华能天成、华电租赁、华润租赁在400-500亿元之间,位居第二梯队,与融和租赁差距较大,且面临第三梯队(资产规模300亿左右)三峡租赁、中核租赁和大唐租赁的追赶。第四梯队,资产规模在230亿以下,包括国能租赁、中广核租赁、国投租赁以及中节能租赁。从资产规模上看,第四梯队与其他公司实力悬殊差距较大,市场化程度一般,主要服务于集团主责主业,且像火电和核电这类资产基本是存量市场,公司增量业务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在新能源资产投资端市场存在感不强。
盈利能力方面:华能租赁和华润租赁得益于市场化业务占比高,以及公司业务经营多元化,位居第一梯队,ROE在6.5%以上。中广核租赁、国电投融和租赁和华电租赁ROE在5%-6%之间,位于第二梯队。其他租赁公司ROE在1%-4%之间,盈利能力较为一般,主要原因是业务方向逐渐转变为集团内业务,且集团内主业如火电和核电等资产盈利性一般。
03、业务表现
财务数据较好体现了各家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现状,第一梯队独占鳌头,其他公司业务逐渐向集团内倾斜。
第一梯队的各家公司,凭借着在部分领域的先发优势,积极拓宽市场资源,集团外业务占比高(普遍超过60%),丰富了自身市场和资产结构。比如融和租赁在2018年以前就开始大力布局工商业光伏项目,以及后续在泛能源领域如换电重卡、节能环保、储能配网等领域的涉足,都体现了超前的战略眼光,及时抢占了市场份额,甩开其他公司很多个身位。再比如华能天成在2020年以前较早涉足民营中小水电领域,巅峰时期形成了接近200亿规模的底层水电资产。水电资产具有资源持续性和收益稳定性,作为夯实资产结构的重要资产,是重要的压舱石。当然现如今当其他家租赁公司纷纷醒悟,加入水电资产争夺后,华能租赁面临较大的置换压力。在错失工商业光伏的机会后,华能租赁前两年抓住户用光伏来自救,但随着项目入市比例和量价发生重大转变的情况下,项目资产质量不得而知。
第二梯队的各家公司,普遍特征是集团内业务和市场化业务分庭抗礼。如今随着央企聚焦主责主业的宏观要求,也面临着市场化业务逐渐萎缩的情况。第二梯队各类公司,比较典型的是三峡租赁,近年来一直在开展集团外项目出表工作,以此满足集团对于业务比例的控制。从基因上讲,笔者认为三峡租赁错失了水电资产的黄金机遇期。
第三梯队和第四梯队的各类公司,共性问题是集团内业务占比高,且盈利性一般。在其他行业业务拓展过程中,也没有能形成差异化竞争,没有率先突围,抓住高盈利高增长行业打造自身业绩增长第二曲线。
04、公司文化
本部分从工作稳定性、收入和创新力三个维度对上述公司进行分析,其中创新力指标主要体现各家公司在传统风光电站以外投资领域的研究和投放转化能力,五星满分,三星及格,具体评级见题记部分。
在公司层面,公司的稳定性和公司盈利性成反比,员工收入和公司盈利成正成反比。
近年部分头部电力租赁公司的离职率非常高,派系斗争层出不穷,战略调整频繁,组织架构变化加速。以某租赁为例,部门负责人一天内被贬为庶人、全公司公开批斗中层干部、以及公司中层在zz斗争下离职的情况屡见不鲜,年均离职率直逼两位数。收入上,资产规模和盈利位于第一梯队的公司,工作5-10年的业务人员普遍能拿到税后45w起步的全包,业绩完成好的年收入直逼百万。近年来随着全行业限薪以及新能源电站增量业务发展受限,一边普遍降薪10%-20%,一边以优化之名辞退员工。
而部分租赁公司逐渐被收编至集团管理,除了薪资向集团看齐以外,业务范围也逐渐向集团倾斜。在收入下调的情况下,换取了工作的稳定性,在现在经济下行周期下也许不失为一件好事。
05、后记
136号文固然按下了投放的暂停键,但对于已经长期处于红海争夺的新能源电站租赁领域,传统电力租赁公司业务转型迫在眉睫。虽然传统电力租赁公司可以在业务拓展和资金资源等方面能够获得股东集团的较大支持。但在弱宏观的经济环境叠加监管趋严的政策背景,融资租赁行业呈现发展放缓的态势,成为一个夕阳行业已是不争的事实。新能源电站可以说是一个存量市场,有限的土地、风光资源和接入资源都会随着行业的发展逐步消耗甚至归零。
传统电力租赁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却尤为激烈,可谓腹背受敌。一方面,面临着激烈的资产争夺,各类租赁公司纷纷出手加码电站投资,尤其是像交银租赁和招银租赁此类千亿级大金租的出手,传统电力租赁公司竞争力逐渐被稀释。金租们资金成本的优势,拿着3%-4%的融资方案四处乱杀;金租们的效率提升,普遍一个月左右可以完成放款;金租们对产业认识的加深,深度绑定产业头部玩家,抢夺了不少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面临着集团内强管控的监管要求,传统电力租赁公司业务发展和拓展受限,逐步回归集团内业务,资产盈利骤减,资产规模萎缩。
新能源电站投资投资还能持续多久?各类传统租赁公司如何完成业务转型?行业竞争格局如何变化?这是笔者提出的灵魂三问,唯一可以确信的是能在围绕能源主业周边快速完成华丽转身的公司必将率先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