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某出行公司发生逾期,传闻该出行公司项目租赁物涉及重复登记及虚构?下图是牵扯其中的部分融资租赁公司。这起事件并非孤立,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整个网约车行业正从狂欢步入凛冬。

  曾经被视为现金流量好的网约车业务,如今正成为租赁公司心头最大的隐忧。这一切的根源,都源于网约车市场前所未有的饱和与司机收入的断崖式下跌。

  01、繁荣落幕,寒冬已至:网约车市场深度饱和

  打开任何一款网约车APP,你会发现周围可供呼叫的车辆越来越多,而等待接单的司机时间也越来越长。

  这不再是错觉,而是残酷的现实。

  数据不会说谎:全国共有近400家网约车平台取得经营许可,7月份共收到订单信息7.87亿单,环比增长4%。

  然而,订单量的微增背后,是车辆数量更大幅度的增长,导致单车日均订单量被持续摊薄。

  珠海市最新数据显示,当地持证网约车约2.5万辆,但单车日均订单仅约14单,每小时流水仅30元左右。

  这意味着,一名全职司机每天辛苦工作10小时,日均营收仅约300元。

  02、司机大规模退场:算不过来的经济账

  当开车不再能养活一家人,退场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扣除折旧(或租金)、保险、充电或燃油等高昂成本后,网约车司机月均实际收入普遍仅4000元左右。

  这样的收入水平在一二线城市几乎难以维持生计。

  低收益直接击穿了行业稳定性。

  近三个月,以租车方式从事网约车的驾驶员中,租约到期后的续租率低至35%。

  超六成网约车司机选择不续租,直接退车离场。

  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收入下降→司机流失→车辆闲置→租赁公司收不到租金→贷款逾期。

  03、平台抽成难题:降了但还不够

  滴滴出行、T3出行等多家网约车平台集体下调抽成比例,最高抽成均降至27%,曹操出行则降至22.5%。这被视为平台对司机困境的一种回应。

  然而,司机们普遍反映,调整后的抽成仍偏高,且计费规则复杂透明度过低,实际到手的收入改善并不明显。平台、司机和租赁公司之间的利益平衡机制远未形成。

  04、融资租赁公司的两难困境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租赁公司是否还能继续对乘用车项目授信?

  答案是:必须极度审慎,否则就是火中取栗。

  当预期收入无法实现时,整个商业模式就崩溃了。

  当前困境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司机无力支付租金。如前所述,司机收入已大幅下降,支付完基本生活费用后,已无力承担每月3000-5000元的租金。

  二是车辆残值大幅下跌。随着电动车技术迭代加速和市场上闲置车辆增多,网约车型的二手车价值快速下跌。即使租赁公司收回车辆,也难以通过处置覆盖本金损失。

  上海这家公司的逾期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据了解,多家大型租赁公司在网约车领域的坏账率均已大幅上升。

  05、寒冬之后是春天,但先要活下来

  网约车市场的调整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阶段,从野蛮生长到精细运营,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

  短期内,对网约车公司的授信必须极度审慎;中长期,则需要与优质平台共建新的风险共担和利益分配机制。

  寒冬已至,活下来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