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企业的“设备管家”,在中资融资租赁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的服务清单里,常年活跃着租期达3至5年的中小微企业设备租赁项目,车辆租赁便是其中一类典型的普惠租赁业务场景。
例如,国银金租就将车辆直租视为贴近百姓生活、服务民生出行和消费升级的重要载体,在其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中披露,公司深入拓展商旅租车、网约车、试乘试驾车等车辆租赁细分领域市场,已累计提供租赁车辆超过11万台。
除了车辆租赁外,农业机械、医疗器械、小型制造设备等租赁服务都是融资租赁行业持续深化普惠金融战略布局的重要抓手,这一点在头部金融租赁公司的业务数据中得到了清晰的印证。
从江苏金租的农机租赁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末,江苏金租合作厂家已近百家,售出农机超4万台,服务农户超过3万家,累计投放金额达到151亿元。此外,民生金租的“零售+普惠类”融资租赁余额也持续3年实现增长,比例由43%提升至2024年末的57%。
从车辆到农机再到设备,这类“小而散”“中短周期”的普惠型租赁项目,在宏观经济波动、行业政策调整时该如何稳企纾困?面对县域、乡村等下沉市场的服务空白,如何平衡运营成本与普惠覆盖面?种种问题,考验着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
诚然,构建集销售、融资、风控于一体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具有一定的难度,包括政府部门、监管部门、行业组织、租赁公司等都在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等举措朝这一方向努力。然而,这一方向的达成,需要金融租赁公司和融资租赁公司精准捕捉中小微企业的真实需求,跳出单纯资金提供方的传统思维,积极向产业链上游拓展,成为销售等其他环节的核心参与者与模式引领者。与此同时,还要持续完善信用体系、跨区域服务网络以及适配普惠业务的差异化风控机制。
可以说,宏观经济向好、中小微企业经营稳定,融资租赁的普惠业务往往容易进行全周期管理,能够为租赁公司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推出更具普惠性的产品创造有利条件。而当经济进入调整期,企业还款能力波动、设备处置难度加大,如何通过产品创新与风控优化,实现普惠租赁业务的风险可控、服务可持续,成为融资租赁行业在普惠金融领域站稳脚跟、越走越好的关键。
近两年,不少租赁从业者提到,做实普惠金融,要打通实体经济“微循环”,在资产配置上做好前瞻性规划,发挥租赁特色和低成本融资优势,在客户筛选上要兼顾普惠性、成长性、收益性与持续性。
此外,想要以前瞻性的视野在普惠租赁领域实现“逆周期布局”也非易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要评估小微企业的经营稳定性、实际控制人的信用状况、设备的技术迭代周期;要跟踪行业政策导向、区域经济活力、利率波动对企业还款能力的影响;要把握设备二手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不同类型设备的残值波动情况等。
尤其是在中小微企业设备更新需求多元、对租赁服务灵活性要求更高的当下,传统租赁模式难以完全适配,倒逼行业探索更加精准的服务路径。
当前,已有金融租赁公司在机制创新、区域聚焦上作出了尝试。例如,昆仑金租建立了支持重庆制造业的工作机制,创新建立了“敏捷”审批机制,不断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从参与普惠租赁的各方声音来看,灵活、高效、低门槛是基础,提升合作企业的资产流动性与管理效率是核心,强化“租赁+产业”场景融合是关键,构建多方协同的风险管控机制是保障。
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强上下联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及时发现、上报、处理普惠金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风险苗头,齐心协力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本质上,普惠租赁是贴合小微企业轻资产、短周期、灵活化需求的金融服务,是连接设备资源与实体经济的桥梁,是助力小微企业降本增效的工具。因此,要让融资租赁真正为小微企业所用,成为其发展的“助推器”,还需要租赁公司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聚焦需求端,主动对接地方特色产业,开发租购灵活、租期适配的定制化产品;二是夯实供给端,建立动态化风险管控机制,结合企业经营数据与行业场景优化风控模型;三是发力生态端,联动设备厂商、商业银行、地方政府搭建协同服务平台,整合设备运维、技术培训等配套资源。
融资租赁行业在深耕普惠租赁的同时,也在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报告(2025)》数据,2024年,金融租赁公司累计组织公益活动149场,参与志愿活动1649人次;开展帮扶、捐赠活动94场,帮扶总金额395.62万元,捐赠总金额707.6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