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租”二字虽然通常指的是商业性质的租赁行为,但本文讨论的是融资租赁行业的“商租”,这个词不是法律上的词语,更倾向于口语表达,方便与“金租”明确区分。法律上的“金租”是由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监管的金融租赁公司的简称,而“商租”是由地方金融监管局(2018年4月之前由商务部监管)监管的融资租赁公司(狭义)的简称。

  近几年,融资租赁行业正经历着大范围的转型与洗牌,在设备融资租赁领域,同质化竞争尤为严重,大多数公司提供的产品结构相似、风控模式雷同、服务内容趋同,导致价格战愈演愈烈。

  数据显示,在车辆、机械设备、医疗设备等融资租赁领域,近80%的商租公司提供的融资方案相似度超过90%,这种同质化直接导致租金率持续下滑,盈利能力不断减弱。

  与此同时,融资租赁行业也面临资产荒、息差持续收窄的困境,依靠资金成本和关系驱动的商业模式已经触及增长天花板。在细分市场领域,商租公司普遍陷入了“赚取资金差价”的同质化竞争,利润空间被持续压缩。商租的“资金中介”模式已到转折点,设备融资租赁的生死局中,唯有破局者能赢得生机。

  想要探讨商租的出路,首先要了解商租与金租的区别:

  1.机构性质与监管主体不同:金租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颁发的“金融许可证”,商租属于地方金融组织,需经省级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批准经营。

2.业务性质不同:按照监管要求,金租的业务范围主要是融资租赁业务,商租的业务范围包括融资租赁业务和租赁业务。这也决定了金租的承租人通常是大型企业,商租业务更侧重于租赁业务,在业务灵活性上相对较大,商租的承租人更加多样化,可以是商业公司、中小企业甚至是个人消费者。

  3.风险管理指标不同:金租公司按照总资产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倍监管,商租公司按照风险资产总额不得超过净资产8倍的要求进行风险管理。

  4.融资渠道不同:金租的融资渠道更加丰富,可以向股东借款、同业拆借、发行非资本类债券,融资成本低,资金吸纳能力强,其与商业银行属于金融同业的关系。商租公司主要依靠银行借款,部分主体可以发行债券。

  5.监管要求存在差异:金租公司在资本充足率、杠杆率、财务杠杆倍数、同业拆借比例、拨备覆盖率、租赁应收款覆盖率、单一客户融资集中度/关联度、流动性风险、固定收益类投资比例等方面严格监管,商租公司的监管相对较少和宽松。

 以上主要区别决定了商租与金租应该做出不同定位,金租定位为提供资金,做类信贷业务,商租则应该定位为提供物的租赁,做经营性租赁业务。

  所以我认为,商租的转型出路主要有以下三种:

  出路一:充分利用股东产业资源,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聚焦主业,做产业融资性租赁。

  出路二:创新租赁模式,与专业第三方合作,共同做成设备经营性租赁。

  出路三:聚焦1个品类,打通设备资产管理闭环,自主持有部分资产,做设备全生命周期租赁服务,兼营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

  本文重点推荐出路二和出路三,商租公司应该做出明确判断:必须下沉产业,深耕资产运营。角色转变意味着商租公司不再仅仅是资金的提供方,而是要深入设备资产管理的前沿,为客户提供超越资金的综合解决方案。

  这一变革要求商租公司实现三大转变:

  -思维升级:从“债权人思维”到“资产管理者思维”,关注设备全生命周期价值

  -盈利模式重构:从单一利差收入转向“利差+管理费+残值处理收益”的多元化收入结构

  -能力迁移:业务团队需掌握产业洞察、设备管理、风险控制和资产处置四大新技能

  价值共享与互补合作机制成为新运营体系的核心。创新合作模式包括:分成式租赁(租金与设备使用效率挂钩);残值担保租赁(租赁期满按约定价格转让设备);设备运维一体化(捆绑设备融资与运维服务)。

  当专业化取代同质化、当资产运营取代资金中介、当生态竞争取代单打独斗,唯有那些以“专业+生态”思维重构商业模式的玩家,才能破解同质化困局,在这场生死竞赛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