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前,吉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刘现考率领的吉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运集团)从零起步,艰苦创业,截至目前集团已拥有货运车辆近3万台,在华北地区建立了100多个分公司近200个业务站点,总资产达40亿元;2011年,集团总营业额达13亿元。刘现考说,集团2012年计划总营业额实现45亿元,到“十二五”末总营业额将突破200亿元的计划目标。一个融资租赁服务业的传奇正在悄然蜕变。记者记录吉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打造中国融资租赁服务业“航母”的卓越历程。

  超常思路决定吉运出路大胆改革破解发展难题

  公司是一种组织,一种制度,一种文化。公司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在不同的国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引领了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组织仅仅是一种形式,单靠组织是不可能赢利的;组织是一种体制,体制可以给经营建立良好的平台和有利的条件。公司的成功除了经营者个人的因素外,最终取决于有效的经营思路与决策,取决于经营者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吉运煤炭运销公司成立之初,由于受经营思路和业务范围的限制,虽然运输车辆发展到了20多辆,但经济效益并没有多大改变。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一个篱笆三个桩”。为让新成立的吉运煤炭运销公司能够得到健康、快速发展,把“吉运”这块民营企业的牌子做大、擦亮,公司成立后,时任县矿山管理所所长的刘润考果断辞掉了人人羡慕的“肥差”,毅然“下海”,协助弟弟经营“吉运”。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尝试——

  1992年,吉运公司“省吃俭用”,在井陉一个叫涧沟的地方征地并盖了两间平房,有了自己的“大本营”。当然,后来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这里成了高楼耸立、绿荫遮日,整洁优美的公司总部大院。再后来这里变成了河北预备役某师设在吉运集团有限公司的汽车营营部。

  此时,经过七八年的市场探索与经济洗礼,刘现考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单靠煤炭运输的业务经营公司,不仅利润低微,而且受到了很大限制。要谋求公司的长远、快速发展,必须拓展业务领域,改变经营策略。

  这一年,吉运在井陉头泉建设了储煤场,年毛收入达到了百万元,但业务仍停留在煤炭运销上,仍没有多少利润,没能使公司走出困境,出现大的起色。之后,吉运又试图与阳泉交通集团、西柏坡热电厂进行联营,承揽西柏坡电厂的煤炭运输任务,但因种种原因最终没能成功。

  往下的路怎么走?吉运如何突破“瓶颈”,实现突破性、跨越式发展?

  出路来自一个探索性思路。

  刘现考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他睡不安吃不香,但他没有因效益不佳而惆怅和烦恼,也没被资金周转困难而犯愁和作难。让他最伤脑细胞的是,如何寻求一条通往光明前景的经营之路?

  一开始,他试图摆脱合伙经营的弊端,忍辱负重,自己独资经营,仍以运输为主业。但问题又出来了,有这么多的车辆和司机,人员管理、车辆管理、交通管理等等问题千头万绪,付出很大收益甚微。

  之后,他受到农业、工业等行业承包经营的启发,试图将车辆租赁给司机,业务由公司统一承揽,车辆和人员不再管理,公司收取一定的租赁费用,减少公司在管理中的许多问题。但新问题又出现了,日子刚好过一点,大家手头并不宽裕,并不多的租赁费用也使承租人队伍受到了限制。为破解这个难题,刘现考又琢磨出了一个探索性的经营思路,即分期付款租赁方式,这种方式为承租人提供了宽松的租赁条件,很快吸引了大批承租人。这个模式开创了中国汽车租赁业的先河。

  比尔·福特有句话,“所有伟大的企业都是从伟大的创意开始的……”分期付款这个看似不起眼儿的创意和思路,现在看来是伟大的,它改变了吉运的命运。

  分期付款的汽车租赁模式,虽然让吉运承担了一定的经营风险,但为吉运找到了一条发展的突破口,之后经逐步完善,形成了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有机结合,有效分离,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相结合的全新经营模式。

  这是吉运的一个创造,不仅让汽车租赁经营实现了新的突破,而且找到了一条新的融资形式,走出了一条科学、稳定、健康的汽车租赁经营之路。

  再后来,吉运又将这种租赁模式延伸到了大型施工设备、医疗设备、房产租赁等领域。2011年初,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确认,吉运租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全国融资租赁业务试点企业,成为河北省获此殊荣的企业之一。被业内誉为,道路运输物流的改革先锋,租赁服务领域的领航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整个经济社会的繁荣。尤其是汽车拥有量的逐年迅猛发展,给刘现考带来一次次经营思想的启迪。

  他坚定地认为,汽车拥有量的迅猛发展必将为汽车后产业带来广阔的前景,汽车后产业将是一个“朝阳产业”。

  事实很快证明了刘现考的判断。在吉运进行经营模式改革之后的一年间,由于新的租赁模式充分调动了出租人和承租人两个积极性,实现了双向互动与互赢,使得汽车租赁业务迅速扩大,营运车辆供不应求。

  1995年,吉运新增货运车辆100辆,到2002年以后,公司每年以50%的速度递增。租赁业务的快速增长,也促使资金周转速度加快,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营业收入出现了跳跃式增长,2002年全年营业额1000万元,2003年达6000万元,2004年猛增至3.3亿元。

  朝阳产业为吉运指明了前进的航向,租赁模式的改革为吉运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吉运步入了生机勃勃的发展春天……

  审时度势稳操市场机遇高瞻远瞩赢得跨越发展

  任何伟业的成就都属于那些高瞻远瞩、叱咤风云、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大家。吉运的成功同样得益于刘现考的高瞻远瞩高和实干的“大手笔”。

  “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是一代英雄曹操与刘备以龙比英雄的论说。

  经过七八年的市场历练与韬光养晦,刘现考像一条潜藏于大海之中的蛟龙,从此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腾空而出,吞云吐雾,展示着英雄大志大谋的内质和气魄。

  刘现考瞄准市场,果断出手,牢牢把握住几次大的机遇,使吉运得到了超常的、跨越式的发展。

  1998年,部队进行体制改革,将原来的部队煤站移交地方。一个曾经受恩于吉运的老客户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向刘现考透露了这个内部消息。货源是运输的根本,更是承租人持业的所在,这个消息对吉运来说无疑是“天上掉馅饼”一样的喜讯。刘现考丝毫没有犹豫,立即亲往部队进行接洽协商,并主动承担了对方300多万元的债务。几经周折,刘现考将这个煤站接管了过来,为吉运拿下了一个稳定的物流货源。

  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汽车销售市场开始走火,私家车的拥有量迅猛增长。刘现考经过十几年的市场历练,他的眼光俯瞰的是汽车后产业的全部。汽车销售市场的发展趋势他已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早在1995年他就与人合伙,开办了汽车销售市场,但老天不作美,刚刚建成的市场被一场罕见的大水冲了个精光。但他的这个梦却始终没有破灭,随着汽车销售市场与日俱增的火爆,他再也沉不住气了。

  2002年,刘现考想方设法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在井陉横口307国道旁征下了一个常人想都不敢想的百亩大坑,并以超常的速度,用数万方土石填平了大坑,在两个月时间内建起了一个拥有上万平方米的汽车销售市场。当年销售额达3亿多元。

  由私人公司转变为公众公司是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

  美国学者钱德勒认为:当一个企业的中层皆为领取薪水的经理人员所控制的时候,便可恰当地称其为现代企业。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早在1956年就成为上市公司,其董事长比尔·福特谈到:“福特汽车公司有10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了很多改变。但有一件事没有改变,那就是家族的参与,我相信这是件好事。因为家族的参与可以让我们重视长远利益,而不只关注这个季度或今年的结果。但是任何老公司都需要现代化,我们也不例外。”

  刘现考深知一个企业管理体制对企业发展之重要,在企业艰难而快速发展的同时,他无时不在探索民营企业的管理体制。

  他说,“民营企业,就是人民的企业。”这质朴的话语里蕴藏着深刻的含义:一个民营企业只有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将个人的企业变为社会的企业(公众公司),将家族的责任变为社会的责任,才会长久不衰,才算得上人民的企业,才算得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营企业。

  为此,吉运从成立之初起,都是由“拿薪水的经理人”所控制的。为全面推进企业的现代化管理。2005年,经国家工商总局核准,中国吉运集团公司宣告成立,并按现代企业的管理体制调整了内部管理机构,调配了各层面的管理人员。这个由一台“解放”起家的民营企业终于一跃成为集汽车租赁、销售、货物运输、铁路专线运营及文化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集团公司。

  任何一个企业的成功都取决于创业者的远见卓识,雄才大略。刘现考习惯于站在峰巅俯瞰群峰,站在潮头体味潮涨潮落,眼观全局把握未来。

  汽车销售市场的建立为吉运集团赢得了丰厚的利润。有了富余资金的刘现考没有由此而满足,他把眼界放到了更高的层面。他提出了将公司总部迁往首都北京的设想。

  吉运集团的总部原在井陉的涧沟,业务也大多在当地,将总部迁往北京一般人是无法理解的。但刘现考是站在一个更高层面俯瞰全局的: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可以接受最新的市场信息;可以接受最前卫的思想观念;可以接触更高层次的合作伙伴;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市场;在这里还可以放眼世界,开拓和驾驭更大的市场……

  一项大的决策有不同意见是难免的、正常的,但刘现考有着做大事成大业的气魄和胆识,认准了的事,他不会犹豫。

  2005年末,吉运集团投巨资在北京丰台买下了一栋办公大楼。2006年10月,吉运集团正式迁往北京丰台总部基地,“中国吉运集团”六个鲜红耀眼的大字向世人昭示着吉运集团的未来与前景。

  北京的高端和中心优势,加上刘现考“汽车、设备、房产租赁”三位一体、三足鼎立的准确定位,给吉运集团带来了又一次跨越式发展。

  从2007年到2011年末,吉运集团的业务规模,营业收入都成几何形上升,货运车辆由近万辆猛增至近3万辆,分公司由在井陉时的几家猛增到百余家,在全国建立了近200个业务站点,形成了遍及全国的租赁业务网络。年营业额由在井陉时的几亿元,猛增至13亿元,实现月营业额超亿元。

  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吉运制定了自己的5年规划:向年营业额200亿元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