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之殇---庞庆华的心情好不起来。

2011年年报显示,庞大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554.55亿元,但净利润仅为6.50亿元,这一业绩同比2010年下滑了47.43%。上市一年多,庞大股价一路下滑,跌去了80%以上。

  “除了不做宝马,现在庞大集团旗下高端品牌业务几乎涵盖所有国内一线品牌。”庞庆华颇感委屈,他认为市场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庞大的真正价值,庞大股价被严重低估。“2011年,我们一口气拿下了17家一汽-大众一级经销商网络的授权,另外还有新增两家进口大众品牌的授权,且新增奥迪品牌经销商授权的计划也已经报批给了厂家。”但市场似乎并不认可他的“单方面之言”,股价一直低位徘徊。

  提高利润率、刺激股价回升,成了庞大当下的重中之重。2011年之后,庞大将宝押在了融资租赁上。

  这一事物本不陌生。在美国汽车批量销售中,有35%就是卖给租赁公司的。全球每年的汽车销售额中,采用贷款和融资租赁方式销售的汽车,占到全部销售额的70%以上。但在中国,由于金融准入的限制,汽车业的融资租赁还是新兴事物,其金额还不足销售额的千分之二。

  庞大对此似乎早有准备。2010年8月,其融资租赁业务正式开展,当年应收贷款1.8亿元,收入730万元,收益率达到了4%。对于汽车经销行业,这是一个非常乐观的数字。

  “我们目标是每天金融业务规模要达到一个亿,年业务规模要突破300亿元。”在不同的场合,庞庆华信心满满。

  2011年,庞大集团将庞大乐业的注册资金从1.7亿元增加到5亿元。2011年年底,庞大融资租赁应收款猛增至42亿元,年增幅高达22倍。

  庞大几乎是在“背水一战”。大量融资业务的开展,最为直接的就是加剧了公司的现金流紧张。对于资产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的庞大而言,已经不可能拿出这么多资金。顶着各种巨大的非议,2012年上半年庞大连续发行了38亿元的短期公司债和中期票据,其后不久,公司又通过决议发行不超过25亿元的短期融资券。

  融资租赁似乎给了庞大一份丰厚的回报。2011年财报显示,其手续费和利息收入为39820万元,增长了3522%。当年利润6.5亿元,此项收入几乎占了3/5。

  前景可期,但一场“诈骗门事件”却不期而至。

  2012年初,有媒体称,庞大集团在2010年至2012年里,以签下空白合同的诱骗手段与购车人签订《融资租赁合同》,通过将购车转变为租车的手段牟利。而后这些“感觉受骗”的车主们相互在网上留言、加QQ串联,可统计出的涉案车辆超150辆,遍布全国12个省市,涉案金额超6200万元。

  对所谓的“诈骗”指控,庞大起初不以为然。庞庆华称,有一个时间最长的维权车主已经闹了将近五年了,每年都会发生,而且都已经经过法律判定,庞大胜诉、败诉的都有,“我怀疑,这是有人在背后策划、操纵的。”这样的表态似乎彻底激怒了“受到伤害”的车主。8月20日上午9点,庞大集团在总部召开2012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从网上查到会议公告的车主们直接冲到了会议室,双方由此激烈交锋。而后经当地一位公安局长现场调停,庞庆华才得以脱身。

  8月28日,庞大集团不得不专门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会上,庞庆华断然否认庞大有空白合同的存在,不过他语气有所缓和,“许多车主前来仅是闹事,由于客观原因不能按时还款的,我们可以宽限。”

  他表示,签约有风险,租赁需谨慎,若确有庞大欺诈和违法的证据,他个人将出10万元予以奖励。

  但这并不能平息车主们的怨气,他们有些叫嚣地表态,会一直将维权进行下去,并且拒绝再按期支付贷款。对于这些“文化不高、认死理、对法律风险认知不足”的车主,知情的人士称,庞庆华非常恼火。

  而在业内一些专家看来,“庞大的融资租赁实乃不得已而为之,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在股民对业绩苛刻的要求下,庞大需要靠融资租赁来撑过这个坎。”根据证监会的规定,上市第一年的公司,一旦业绩下滑幅度超过50%的红线,公司以及公司上市保荐机构瑞银证券都将会受到处罚。

  但融资租赁模式同样风险重重。一旦出现类似车主无力承担租金而违约的问题,庞大集团法务部负责人也承认,所购车辆如果通过法院折价拍卖,必然会给公司带来损失。

  “很累,但庞大会坚持下去。”庞庆华如是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