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融资租赁业的发展不仅仅直接受益于国务院对于滨海新区顶层设计的架构,更得益于在这一建设过程中的外溢效应和协同效应。
后起之秀
回忆起天津融资租赁业在过去十年的发展,天津经济发展研究所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文增体会颇深:“从2002年起,我就开始研究天津的融资租赁企业发展问题,那时特意到人民银行做调查,发现整个天津的融资租赁业务规模也就1000多万元。”
鉴于融资租赁在国际上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渠道,李文增认为天津发展融资租赁业非常有必要。于是,他开始不断呼吁重视发展融资租赁产业。“但是之后几年,天津融资租赁产业发展并没有很大起色,这是当时客观环境决定的。虽然地方政府意识到融资租赁产业的重要性,但是亚洲金融危机后,监管层对于金融机构的审批一直采取比较审慎的态度。”李文增说。
直到2005年,天津的融资租赁业迎来了最为重要的发展契机国家“十一五”规划于2005年10月11日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提出“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由此,天津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开发开放战略。
随后,2006年3月,国务院原则同意给予滨海新区五项扶持政策,其中,将滨海新区作为综合改革试验区、设立东疆保税港区、进行金融改革试点,为天津融资租赁业发展设计了顶层架构。“尤其是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批准天津滨海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如果没有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战略,天津融资租赁业发展迎来转折的时机可能会更晚一些。”李文增认为。
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融资租赁业务总量为80亿元,天津为3亿元,仅占比3.8%,随后的几年间,天津的融资租赁业务规模开始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至2010年这一数字增至1700亿元,业务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也上升至24.3%,由此正式占据全国融资租赁市场的1/4江山。
在业务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融资租赁企业数量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04年注册在天津的融资租赁企业只有2家;2010年底,天津各类融资租赁企业有21家,企业注册资本金242亿元。2010年,政策利好推动天津融资租赁业迎来又一小高潮。先是2010年1月银监会发布《关于金融租赁公司在境内保税地区设立项目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由此在全国率先开展单一项目融资租赁业务的“东疆模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已经建立395家单一项目公司,而在东疆保税港区,注册的单一项目租赁公司总计达319家,累计完成租赁飞机129架、离岸船舶36艘、飞机发动机9台。
2010年10月天津市颁布《关于促进我市租赁业发展的意见》,极大地推动了天津融资租赁业的发展。2012年底总部在津的各类融资租赁企业达到116家,接近全国的五分之一,注册资本金约546亿元,接近全国的三分之一,业务总量为3700亿元,占据全国的23.9%。
政策红利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天津的融资租赁业需要做一番总结。我们需要回顾成长历程,彻底剖析发展的轨迹和成长的内在逻辑,并反思我们的不足,从而实现更好地发展。”南开大学中国金融租赁研究中心主任刘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