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副总裁陶梅,在第二届“中国航空金融发展(东疆)国际论坛”上,通过对全行业的认知,阐述了当前中国飞机租赁业的现实挑战。
 
    (一)产业成长环境与国际成熟市场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陶梅谈到,由于我国飞机租赁业务起步较晚,法律、税收、监管及会计四大支柱尚不够完善,配套制度也不够健全,与国际化水平较高的飞机租赁市场和飞机租赁企业规模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以企业规模为例,截至2012年末,全球第一大飞机租赁企业GECAS机队数量为1742架,资产规模达341亿美元;而目前国内租赁公司中飞机数量最多的工银租赁拥有和管理飞机数量仅为350架,交付飞机130架,资产规模60亿美元。经过五年多积极努力的探索和富有成效的实践,国内租赁公司飞机租赁业务规模有了显著的增长,在境内航空公司中的机队占比相对早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国际飞机租赁市场中的影响力也有了提升,但面对国际成熟的飞机租赁市场与实力强大国际飞机租赁企业,中国飞机租赁行业和租赁企业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面临来自内部强身健体和外部激烈竞争的挑战依然巨大。
 
    (二)新的业务模式、新的交易结构丞待开发完善
 
    过去五年多来,东疆保税港区通过“境内关外”的实践、单机项目公司的发展、金融租赁与保税叠加等优势为国内金融租赁企业开拓有中国特色的飞机租赁业务模式,为安排灵活多样的飞机租赁交易结构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但随着国内改革进程的深入,特别是税收、法律等政策的不断调整,例如近期实施的营改增、飞机进口关税和增值税调整等政策的实施,对飞机租赁业务这类长期投资提出了新的挑战。立足国内,依托东疆,如何使中国特色的飞机租赁产品不断得到充实与完善,与新的法规政策与时俱进,在引入传统境外租赁结构的同时,结合新阶段新情况不断创新飞机租赁业务模式、交易结构,去适应复杂业务的需要,向各家国内租赁业同仁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飞机租赁业务融资需要多元化
 
    目前,国内飞机租赁业务的主要融资方式仍是银行贷款,而资产证券化、发债、信托、理财、私募基金等融资渠道虽然有所尝试,但未成为市场主流。由于飞机租赁需要消耗大量美元资金,而国内美元存量日益减少,价格持续上升,开拓新的融资方式成为国内每家飞机租赁公司竞争成败的关键。
 
    陶梅介绍,过去五年,工银租赁开拓了一条融资创新的道路,共获得了境内外50多家机构超过2600亿元的本外币授信总额,2009年与银行合作发行了理财产品,2011年成功发行了7.5亿美元境外债,2012年“工银租赁转型资产管理计划”获得中国证监会审批通过。未来,除了以上模式,境外人民币借款、境外人民币债、租赁资产证券化都将是短期内国内各家租赁公司突破的重点。
 
    (四)风险管控需进一步加强
 
    陶梅认为,飞机租赁业务专业性强、国际化程度高,在全球范围内只有少数可数的一些机构从事,特别是飞机的经营租赁,涉及大量的技术、法律、税务等问题,对飞机资产的有效管理能力、处置能力成为决定业务成败的关键。这类租赁业务与银行系租赁公司较为熟悉的融资性租赁有较大差别,对于尚存在成长初期的中国飞机租赁业未来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应提早布局和安排。如何在飞机租赁业务中引入新型风险管理理念,全面提升金融租赁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从现有主要侧重信用风险提升为信用风险和资产投资风险并重,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是银行系租赁公司发展飞机租赁业务同时应关注的重点。
 
    (五)人才队伍建设将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制约
 
    陶梅提到,飞机租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人才。飞机租赁作为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涉及金融、会计、国际贸易、保险、法律、航空等诸多领域,特别是随着交易模式不断创新,交易结构越来越复杂,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去完成。
 
    陶梅认为,“面对一个成立不到六年并快速成长的新兴行业,中国金融租赁公司面临从业人员从业时间短、专业经验缺乏、国际化、市场化能力不足等突出矛盾,对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渴求强烈,而寻求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更是难上加难。”她指出,“随着中国飞机租赁业进一步开展,人才队伍建设的好坏将成为行业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