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五年的时间里,国银租赁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逐步成长为中国金融租赁业的领军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公司资产规模连续五年保持行业第一,初步形成了专业化、多元化、创新型和国际化的业务布局 ]

  一个行业的成熟、一家公司的成长,不仅看重规模上的增长,更需要经营模式的创新。自2007年末起,银行系租赁公司相继涌现,近几年中国租赁行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控股子公司——国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下称“国银租赁”)凭着对专业和创新的不断追求,持续引领中国租赁行业的发展。

  说起国银租赁,不得不提到公司的掌门人——董事长王翀,他在金融领域及租赁行业拥有丰富的从业经历和管理经验,对行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理性和富有远见的研判。在他的带领下,国银租赁抓住国开行注资控股的契机,在五年的时间里,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逐步成长为中国金融租赁业的领军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公司资产规模连续五年保持行业第一,初步形成了专业化、多元化、创新型和国际化的业务布局。

  力推转型 扩大差异化竞争优势

  国银租赁是国内注册资本和资产规模最大的金融租赁公司之一。依托国开行的优势资源和“投、贷、债、租、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的强力支撑,公司资产规模实现快速增长。2012年2月29日,公司资产规模在国内同业中率先突破千亿元,实现了中国金融租赁行业的一次重大跨越。截至2012年底,国银租赁总资产达到1408.24亿元,较2008年初的不足百亿元呈现井喷式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近60%。

  近几年,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陷入困境,金融行业竞争日趋复杂激烈。对近几年才得以发展壮大的各租赁公司而言,不仅要直面承租企业风险增大的挑战,还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调整资产结构,逐渐改善租赁行业普遍存在的回报偏低的问题。

  “国银租赁通过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提升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经营性租赁业务,逐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王翀表示,“近年来,国银租赁力推业务转型,基本发展思路由原来"以规模为导向",逐渐过渡到"以规模、质量和效益并重为导向"的轨道上来。公司将继续通过大力发展经营性租赁、强化业务创新、优化资产结构和提高中间业务比重来提高效益。”

  王翀进一步解释,经营性租赁是融资租赁发展的较高级阶段,更能体现租赁的本质:对承租人而言,经营性租赁可有效解决贷款以及其他融资渠道解决不了的问题;然而对出租人来说,回报率高但风险较大,对风控和资产管理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经营性租赁可谓是“租赁行业的深水区”。“发展经营性租赁业务确实困难重重,但公司为了业务转型,必须要率先迈出这一步。”

  金融租赁公司在经过近几年业务快速发展之后,普遍面临着资本和规模双重约束的问题。国银租赁的做法是:一方面将积极推进增资工作,同时通过租赁资产转让、发展中间业务等方式,大力拓展非占用资本或资本占用较少的业务,提升表外资产比重,减少业务发展对资本金的依赖。另一方面,公司在调整业务结构方面狠下功夫,努力提升不受规模约束的经营性租赁和外币业务比重,并采取存量租赁资产转让及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提高租赁资产流动性。

  锐意创新 多元化布局见成效

  王翀表示,创新一直是国银租赁成长的原动力。近年来,公司业务从单一的以航空租赁为主,发展为航空、船舶、车辆、工程机械、基础设施、大型装备及中小企业设备租赁等多产品共存、境内外并举的业务体系,连续开创了业内多个“第一”。公司租赁资产呈现多元化分布,专业化的业务格局日渐成熟。

  国银租赁着力创新业务模式,努力推进传统融资租赁向租赁特色更为鲜明的经营性租赁转变,优化资产结构。截至2012年底,该公司租赁资产中的经营性租赁资产占比近三成,占国内20家金融租赁公司经营性租赁资产总额的63.5%,远远领先国内同业,得到监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作为国开行的租赁业务平台,国银租赁秉承“增强国力,改善民生”的使命,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该公司大力拓展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支柱产业等“两基一支”领域的租赁业务,并积极贯彻落实国开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大力拓展境外租赁业务,支持电信、电力等国产大型装备打入国际市场。该公司为包括商用车和工程机械租赁终端客户在内的2万多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其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租赁方式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惠及中低收入人群超过22万人。

  在当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租赁行业快速成长的大环境下,王翀带领下的国银租赁,将以国开行开发性金融理论为指导,服务国开行“投、贷、债、租、证”综合经营战略,坚持公司运营市场化、管理科学化、业务专业化的原则,创新发展,合规经营,规模、质量、效益均衡发展,以“资产优质、回报稳定、国内领先、世界知名”为目标,打造中国租赁业的世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