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一扇扇限制“闸门”
对融资租赁企业而言,跨境资金的顺畅进出始终是不变的需求。但在自贸区运行之前,境内外资金的“闸门”却限制着融资租赁的范围和效率。
上海康信融资租赁有限公司2012年在外高桥保税区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6亿美元。由于融资租赁业务时常涉及飞机、船舶等“大单”,资金需求量大,与境外股东资金往来是“家常便饭”。跨境资金流动的便利性,可谓“燃眉之急”。
随着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的推进,多项支持跨境资金流动的措施逐渐落地。身处融资租赁一线,“春江水暖”,康信是最先感受到的企业之一。“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的开放,会带来很明显的变化。”康信融资总监曹齐告诉记者,“境外股东的资金可以直接进来,虽然现在‘上岸’之后还要审核,但对企业自由调拨资金有明显的帮助。”
据介绍,由于跨境资金流动相对不变,原先不少融资租赁企业更倾向于聚焦国内业务。自贸区成立后,借制度创新的东风,跨境业务的需求不断释放。海外借款运作更便捷,资金成本得以降低,外币结算也降低了汇率成本。“还有一个明显的好处是,自贸区成立后,允许使用意愿结汇。哪天汇率较好的时候,可以先结成人民币,后续等提款时再办理,汇率损失能够尽可能减少。”曹齐表示。
对康信来说,商业保理企业人民币外债业务是眼下最期待的需求。事实上,央行今年2月颁布的《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通知》中,对此已有所提及。日前,交通银行上海自贸区分行宣布为香江汇发(上海)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完成了商业保理公司人民币外债的开户和商业保理资金投放。这是上海地区首笔商业保理企业人民币外债业务。自贸区的制度创新,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形成日益紧密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