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哈尔滨银行主发起的哈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并将于近日投入运营,该公司是东北地区首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据了解,哈银租赁公司将适应省情,开展大型农机租赁业务,并拓展新能源、节能环保、健康医疗、信息化等领域的融资租赁业务。

目前绝大多数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都已经拿到金融租赁牌照,城商行则显得较为急迫。除了北京银行、哈尔滨银行、宁波银行等有所行动外,河北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徽商银行、广西北部湾银行、重庆银行等城商行,都曾有意筹备金融租赁公司,部分已向银监会提交申请。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取得金融租赁牌照是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浪潮中实现转型的选择之一,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相对于净利增速放缓的银行业来讲,高成长性的金融租赁行业市场潜力很大,这也是众多银行争相涉足的原因。

5年资产规模增长30倍

“这么多城商行争相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还是因为这个行业的潜力巨大。”某金融租赁公司的内部人士向导报记者透露。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22家金融租赁公司总资产达10926.8亿元,营业收入192亿元。而截至2012年年末,银监会监管下的20家金融租赁公司总资产规模为7986.29亿元,这个数字对应的是“2011年17家金融租赁公司,总资产规模为5267.78亿元”。

按照上述数字推算,每年总资产规模增长近3000亿元的速度的确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加有吸引力。与2008年规模不足300亿元相比,5年间金融租赁资产规模增长了近30倍。

“相对于净利增速放缓的银行业来讲,高成长性的金融租赁行业市场潜力很大,这也是为什么众多银行争相入行的原因。”业内人士指出。

除此之外,有专家表示,相比于发达国家,融资租赁在我国还属于新生的发展中事物。从租赁渗透率上看,发达国家的融资租赁渗透率已达到15%-30%,而中国租赁渗透率目前仅在4%-5%左右。

因此,巨大的市场潜力引得银行纷纷涉足,不仅仅是城商行,农商行也有意进入金融租赁领域。去年年底有消息称,广州农商银行将正式成立珠江金融租赁公司,目前筹备工作依然在进行中。

难掩同质化痼疾

记者了解到,银行系的金融租赁公司多数为母行全资控股的子公司,比如工银租赁、中银航空租赁、农银租赁、招银租赁、兴业租赁和北银租赁,也有母行绝对控股的建信租赁、华夏租赁、浦银租赁和光大租赁。

“银行系的金融租赁公司有着天然的优势,最开始的时候,金融租赁公司大多是母公司的附属产品。”一名金融租赁业内人士告诉导报记者,“现在的金融租赁公司已不可同日而语,其利润增速早已超过母公司。”

从上市银行年报和已披露的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年报中可以发现,目前上市银行平均净利增速落至20%以下,但是其控股的金融租赁公司却有平均30%-40%的净利增幅。其中,增速最高的是工银租赁,去年净利增速为83%;农银租赁、交银租赁、民生租赁、兴业租赁和光大租赁净利增幅分别为55.89% 、35.84%、34.4%、30.88%和30.63%。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对比相关控股银行的净利增速可以发现,基本上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净利增速都达到母公司的两倍以上,工银租赁甚至达到近8倍。

另外,从净利润的排名来看,工银仍然以22.98亿元的净利润位居榜首,民生银行、交行紧随其后,也分别超过1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脱胎于银行业的金融租赁行业,有其天然的优势,也尤其不可避免的劣势,遗传了银行同质化的痼疾,争相入局后,同样将面临与银行相似的境遇。

数据显示,去年第三季度金融租赁净利润新增规模仅39.02亿元,环比少增4.21亿元;从净利润增长率来看,2013年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增速仅信达金融租赁超过100%,达到143.12%,而去年上半年20家金融租赁有4家净利润增速超过100%。工银租赁去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速达到123.77%,去年第三季度净利润增速下降到75.8%。

对于近几年我国金融租赁行业实现高速发展,前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曾担忧:业务模式仍旧较为单一,多以融资租赁和回租业务为主;产品结构设计较为简单,与银行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