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东北地区比较优势,拓展与东北亚金融合作,推动贸易投资互动,合力应对金融危机,是当前金融界亟待破解的一大课题。由中国金融学会、金融时报社、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联合主办的“2009东北金融高层论坛”近日在沈阳举行。来自国内和俄罗斯、日本、韩国及台湾地区的专家学者就“东北振兴与东北亚金融合作”展开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研讨,现将与会嘉宾的主要观点予以集锦回放。
有效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 李东荣
金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纽带。实现区域经济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合作,必须加强区域金融的更紧密合作,让金融在区域资源流动和产业合作分工中更好地发挥配置导向和市场调节作用。为此建议:
加快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适应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加强金融基础建设,大力推广现代化支付系统,为区域金融发展提供支持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收购、兼并重组。从根本上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机制,确保地区金融健康发展。
坚持金融业对外开放,支持涉外经济发展。按照国家制定的金融对外开放法规,吸引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入股境内金融机构,继续鼓励金融机构在东北亚地区发展边贸结算业务。为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要不断改善内部管理与对外经营,为双边经济往来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加强金融区域合作,维护金融稳定秩序。加快建立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指标体系,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加快建立人民银行和地方政府协调机制,共同研究加强区域合作,防范金融风险的政策措施。加强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外贸政策的协调配合,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改善区域金融环境,提升科学发展力。区域环境状况决定着该地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从地方来看,政府部门应把投资环境的建设放在头等重要位置,鼓励、引导和协调各方面共同参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培育征信市场,建立与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框架。积极维护好金融债权,为本地区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
强化经济与金融互动发展
辽宁省副省长 陈超英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合作又是发挥金融强大推动力的重要基石。东北三省有着相近的自然禀赋、人文环境、经济结构和特点,经济与金融联系日益紧密,这既是合作的基础,也为开展全方位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辽宁省既沿海又沿边,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金融机构种类齐全,金融基础设施完善,金融业相对发达,具备发展区域金融合作的重要基础。此外,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开展更为广泛、深入的区域金融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未来辽宁的开放将步入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
辽宁经济发展的布局还有两个战略增长点,沈阳经济区一体化战略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沈阳经济区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在人才流动、市场一体化等方面有了突破,以大连为核心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必然互为依托,协力跨进。
东北三省与东北亚各国的双边贸易投资必然推动区域金融的发展与深化,区域金融的发展也为贸易投资提供了更加有效的环境。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往来不断扩大和加深,东北亚必将成为金融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
加快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
沈阳市常务副市长 顾春明
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是实现区域金融合作的载体,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平台。建议以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为核心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具体有五个方面的设想: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将沈阳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大对沈阳等东北地区城市金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赋予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的试点政策,推动金融产品和业务的创新。
二是有效整合区域金融资源,形成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金融合作体系。通过市场机制,整合沈阳、哈尔滨、长春等东北地区金融要素资源,构建合理金融产业体系,形成发展合力,促进东北区域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建设。
三是加快建设东北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推进东北产权交易平台互联互通、区域整合和功能扩展,依托东北产权交易机构,加快建设涵盖股权、债权、物权、知识产权、权益性资产等各产权领域的东北地区综合性产权交易市场。研究探索组建东北产权交易股份有限公司。
四是大力发展产业金融体系。支持东北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设立融资租赁公司,开展融资租赁业务;支持东北地区优势企业设立金融机构,实现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转化。推进产业投资基金的建立和发展,为装备制造业、高科技、创业型产业项目提供直接股权融资。扶持有实力的企业参股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为产业实体的多元化发展开拓渠道。
五是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性期货交易市场。依托沈阳钢材贸易物流优势,积极建设全国钢材期货交割库。积极支持沈阳经济区内的周边钢厂申请期货交易品种,将沈阳建设成为区域钢材期货交割中心。借助东北地区的石油资源优势,争取在沈阳设立石油期货交易市场,建立东北亚国际能源金融中心,逐步实现石油期货交易与国际期货市场的对接。
加快区域金融发展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中央政研室经济局局长 李连仲
面对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及时出台了拉动4万亿内需的政策,经济出现了企稳回升的势头,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有待于进一步巩固。2009年以来,我国各种经济指标都出现了好转,GDP增长由一季度的6.1%达到二季度的7.9%,消费生产零售总额持续增长,财政收入扭亏为盈,贷款规模持续扩大,但与此同时,经济回升发展的势头也有不稳固的因素,值得关注的是外贸仍在下降,财政收入虽然由负转正,但其中的企业所得税和关税收入仍是负增长,在这个大背景下,加快东北金融的发展无疑会强力推进东北经济增长。
加快区域金融发展,不仅有利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同时也有利于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人民币要国际化,是一种客观需要,而人民币要国际化,首先要区域化,这就需要推进区域金融的发展,通过推动区域金融的发展来扩大人民币的周边化。
加快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推进外汇储备的合理利用。东北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有利于通过边贸提升我国外贸的竞争力,扭转外贸下降的局面。
加快区域金融发展,能够为农民和小企业贷款开通渠道,构架桥梁,解决农民和小企业贷款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稳步推进区域金融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沈阳区域金融中心的建设,抓住机遇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振兴。
金融支持东北振兴要有大视野
金融时报社社长 汪洋
如何扩大区域金融合作,从而推动经济合作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面临的新课题。
随着贸易自由化、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区域间金融合作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东北亚地区贸易、投资、技术合作要想进一步深入,必须通过金融合作来实现。世界其它区域合作的成功经验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欧共体从一个松散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现在货币一体化的欧盟,就是一个通过金融的高层次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东北亚地区金融合作的领域广阔,如建立合作银行、设立发展基金、创建汇兑机构乃至推进区域内的货币合作,都可以作为拓展金融合作的具体内容。考虑到东北亚各国体制差异较大,可从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筹措资金支持跨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入手,从政策层面加大支持力度,并以此为基础,寻求更高层次的金融合作。
《金融时报》将继续发挥金融宣传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大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报道力度,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营造更加强势的舆论氛围。在未来的发展阶段,金融时报社将继续坚持立足金融、面向经济,通过金融反映经济的方针,更好地为各界搭起沟通的桥梁。
构建东北振兴的金融支持体系
中国金融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李民
自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振兴东北战略以来,在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指导和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支持下,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举措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上半年东三省GDP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大好形势下,今年7月1日国务院讨论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这使东三省的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发达的金融体系能够极大提高经济效率。通过金融支持加强东北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能够改善投资环境并且带动相关资源的流入,从而为东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缓解东北振兴中的资金供需矛盾。同时,金融支持是东北地区现代产业成长的必需要素,能够在东北发展的新阶段更好的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充分发挥金融合作在东北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首先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多元化的银行体系以及培育地区性的资本市场等手段不断提高金融体系的规范性,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以建立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为契机,全面加强金融合作,促进金融协调发展。
推进区域金融合作的机制建设
吉林省政府金融办主任 佟刚
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聚集首先取决于资金的聚集。通过促进资金的聚集,有效带动资源要素向东北老工业基地集聚,通过金融合作促进经济合作。推进区域金融合作应首先从健全机制入手:
一是建立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做大做强金融产业。重点引进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着力构建区域银证保组织体系,以资本为纽带,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组织,探索建立区域性商业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建立区域金融合作机制,积极开展银团贷款和异地贷款。
二是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融资机制,着力增强市场融资功能。探索直接融资方式,加快公用基础设施及有关项目的建设步伐。扶持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板上市融资。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域资本市场,探索开展非上市公司股权流转、企业债券交易、私募股权融资等。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以契约形式发起建立,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机制。
三是注重发挥财政资金启动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资金向区内集聚。探索建立区域开发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优先发展。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为重大项目建设及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提供担保与反担保。采取财政贴息或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信贷资金向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倾斜。
有效发挥金融部门作用 积极支持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副行长 闫力
近年来,金融部门通过实施信贷政策、规模倾斜以及改进服务方式、支持金融创新等,在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支持体系。但是,辽宁沿海经济带要实现大开放、大发展,还必须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层次和水平。为此,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是构建区域性商业银行体系。实现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势必要求培育竞争力强、规模较大的区域性商业银行,重构地区性间接融资渠道,实现以区域银行信贷力量为主导的间接融资系统,对区域性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的目标。同时,金融机构应制定沿海经济带网点发展规划,适当增加服务网点。
二是积极发展“创业金融”。应以大连产权交易中心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交易平台;成立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投资基金,设立辽宁省乃至东北地区的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为沿海经济带以至东北地区的创业企业提供直接金融服务。
三是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业务发展,扩大金融开放,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开办人民币业务和全面外汇业务;有效发挥大连市期货市场辐射作用,研究推出外汇掉期、期权等新业务,推动开办离岸金融业务。
四是加强政府部门、企业、金融部门的合作,通过建立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定期组织召开项目贷款推介等,积极深化银企合作,推动项目与资金的有效对接。
五是加快新型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制定更加灵活的引进人才政策,推进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引进和培养掌握市场规律、熟悉国际规则、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级金融人才。
东北振兴需要区域金融中心做支撑
沈阳市沈河区区长、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管委会主任 庞洪波
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是推动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是拉动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导因素。经过省、市、区三级政府部门五年来的艰辛努力,以沈阳金融商贸开发区为核心区的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已初具规模。
沈阳位于国内三大经济中心之一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是东北地区人流、物流、经贸往来连接世界的重要门户和通道。作为沈阳市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区,开发区在东北乃至东北亚区域发展布局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从沈阳经济区看,以沈阳为中心,半径100公里范围内,囊括了2000多万人,区域面积和人口总数均占全省的50%,并且资源丰富,工业门类齐全。从辽宁省看,2008年GDP达到1.35万亿元,占东北地区的50%。从东北地区看,2008年GDP达到2.8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10。可以说,以开发区为核心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前景广阔。
在载体建设方面,开发区已经完成60余幢总计500多万平方米商务楼宇的开发建设。正在规划和建设的商务楼宇还有120余幢,投资规模890亿元,总建筑面积1300多万平方米,商务楼宇聚集度居东北地区前列。
在产业集聚方面,开发区已聚集各类金融机构68家,其中包含了在沈的全部中资银行,香港东亚银行等在沈的全部10家外资银行,英国恒安人寿保险公司等29家国内外保险公司,以及香港华富嘉洛证券、银河期货等9家证券、期货公司。2008年,开发区内金融机构的存、贷款余额已分别占沈阳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51%和55%,开发区的金融辐射能力迅速增强,金融洼地效应加速显现。
在配套服务方面,开发区已聚集了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美国毕马威等中介服务机构200余家,中石油东北公司等区域性公司总部44家,形成了以金融为主导,公司总部和中介机构为补充的商务平台。
据权威专家论证,从金融中心形成所需要的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和金融业发展状况三大核心要素来看,沈阳在东北地区最有条件建成金融中心,以金融商贸开发区为核心建设东北区域金融中心,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思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 魏加宁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问题值得高度关注。所谓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就是地方政府出面以划拨土地、股权等方式,组建的地方国有企业或者是企业集团,目前主要从事市政建设和地方公用事业等领域。在其融资过程中,往往由地方财政部门或地方人大出具“安慰函”,或者以土地作担保。
应当承认,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对于发展地方经济,加快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刺激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的政府融资平台负债率过高,而且有些地方政府自身的财政状况也不佳,因而存在一定的风险,此外一些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还存在着资金挪用现象,并且过度依赖土地的担保,一旦房地产价格下跌,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就很容易暴露出来。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新生事物,有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一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到底应当做什么,也就是要明确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定位,明确各级政府的分工、政府与企业的分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分工;二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和政府的关系如何界定,主要是要明确当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出现问题时,地方政府会不会救,中央政府会不会救;三是如何控制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如何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四是如何控制商业银行的风险,如何确定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贷款集中度边界。
总之,要更好地发挥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需要从各个方面来完善和规范平台的操作,通过加强信息披露来规范平台的投融资行为,通过对商业银行的严格监管来规范其贷款行为,同时通过发行地方债、企业债等直接融资方式来替代间接融资,以减轻商业银行的风险。
东亚区域金融风险及防范措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高海红
金融脆弱性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风险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数据显示,金融危机中金融脆弱性越大的国家受到的影响越严重,因此相关部门应高度关注金融脆弱性以及由此引发的金融风险。
从全球范围来看,东亚作为一个具有很大共性的区域经济体,其金融存在较大的脆弱性。主要表现:一是东亚私人资本区外流动使东亚国家基本暴露于全球市场,金融危机带来的去杠杆化过程以及国际资本投资偏好的不断调整会严重影响区域内的金融稳定;二是东亚国家官方外汇储备管理陷入美元陷阱,全球储备货币多元化虽是大势所趋,但这个过程将是漫长而动荡的;三是东亚国家在汇率选择上对美元过度依赖,其货币篮子里美元权重过大削弱了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四是东亚国家缺乏具有一定流动性的资本市场;五是区域货币合作仍处于初期阶段,缺乏制度化的区域货币基金,成立于2000年的清迈协议虽已初具规模,但其发展并不完全,作用也并未得到应有的发挥。
要克服金融脆弱性,防范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就要大力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发展国内和区域资本市场,加强区域货币合作,通过鼓励本币在区域内和周边的交易、鼓励金融机构在海外发行债券、开发以本币计价的金融产品等方式,促进本地资本市场在储蓄转换为投资中发挥作用。
发挥国有银行金融主渠道作用
中国工商银行吉林省分行副行长 马玉贤
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吉林省工行作为全省最大的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国有银行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去年下半年以来,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
一是加大信贷投放,支持经济保增长。积极贯彻中央“扩内需、保增长”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共新增各类贷款170亿元,增幅为30.7%,同时为遭受危机冲击较大的企业融资,保证其资金链的畅通。
二是扩大金融合作,增强协同效应。积极利用银团贷款方式,组织系统内跨区域银团,与证券、基金、期货、信托、保险、担保等机构合作开展多种理财业务。
三是加强金融创新,提升服务水平。主要体现为:以中期票据置换银行贷款、以融资租赁解决大型项目的资金短缺、为赴韩劳务人员规避汇率风险开办“韩元存汇兑”业务、推行“直通车”信贷审批流程、成立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及开设财富管理中心等。
四是防控信贷风险,加快不良贷款处置。一方面,严格控制新增贷款的行业、信用和担保风险,对存量风险贷款实行监测并重组转化。另一方面,积极利用自身财务能力,通过还款免息等方式清收处置不良贷款30.7亿元,不仅落实了监管部门的“双降”要求,而且为企业核免银行债务14.5亿元。
五是加大揽存力度,确保资金供给。为克服股改剥离留下的100多亿元资金缺口,通过改进服务,强化考核,增大投入和激励,进一步加大揽存力度,上半年各项存款增加166亿元,同比多增33.6亿元,增量贷存比达到56.41%,不仅满足了信贷投放,而且基本还清了系统内借款。
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方式
吉林银行副行长 陈兴宾
吉林银行立足于服务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特殊时期,吉林银行坚持以创新求发展,致力于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为全省经济全面企稳回升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创新管理方式。吉林银行创立之初就成立小企业贷款中心,搭建了“二级管理三级营销”的管理模式。今年5月小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获准成立。该中心实行产品研发、品牌宣传、客户营销、业务指导、员工培训以及授信评审一体化,同时联合中小企业局、土地、房产等部门合署办公,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
创新产品服务。针对小企业抵押物不足、融资难的现实情况,在传统信贷产品基础上,吉林银行先后研发了12个贷款品种,以满足不同行业及人群的资金需求。
创新审批模式。针对小企业贷款期限短、金额小、频率高、要得急的特点,对小企业贷款申报、审批、发放及风险控制按照“流水线”作业方式进行批量操作。通过实行"1+2"的审批模式、专业化分工以及采用产业链调查法交叉验证借贷企业,有效地提高了审批效率。
创新担保方式。协调有关方面积极搭建银政、银企、银保平台,加强与地方中小企业发展局、担保公司的合作与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先后推出“循环保”、“多方联保”等担保方式,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难问题。
创新还款模式。为减轻小企业融资还贷压力、降低财务成本,吉林银行打破“先还后贷”的传统信贷管理方式,按照银监会有关要求,对有合理资金需求且经营运转正常、市场前景良好但暂时出现流动资金紧张的优质小企业给予贷款延期政策。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现了企业边际收益最大化。
合作铸就信心 信心战胜危机
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行长助理 程慧娟
温家宝总理曾深刻指出:战胜危机最好的办法是信心,在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更珍贵。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全面加强与政企各界合作,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一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信贷支持经济建设力度,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但在危机影响下出现暂时困难的大型骨干企业。发挥外汇外贸银行传统优势,创新推出集结算、融资、避险为一体的“达”系列产品,积极支持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影响的外贸企业渡过难关。上半年,国际结算量达20.22亿美元,本外币贸易融资金额达18.2亿元。
二是加强与政府的合作。中国银行与黑龙江省政府举行了战略合作会谈并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将为装备制造、能源、交通、石油、石化等行业和领域提供金融支持。先后与绥芬河、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等市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提供资金支持政府确定的基础工程建设项目。
三是加强与同业的合作。今年上半年先后参与了6家银团贷款,金额达25亿元,同业存放业务资金累计达168亿元,同比增加154亿元,与俄罗斯同业定期举办高层管理人员会晤,与俄境内47家银行的287个分支机构建立了代理行关系、28家银行总行及分支机构建立了美元账户行关系,并设立了多个边贸清算账户,为扩大中俄经贸往来提供了便利。
中国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在加强与各方合作,提供金融支持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自身经营也有了较大进步。上半年资产总规模达到1,064亿元,负债总规模达到1,046亿元,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存贷款等主要业务市场份额均有所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