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作为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在满足目前“三农”领域的融资需求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和发展空间。与传统贷款业务相比,融资租赁与特定租赁物结合,更看重承租人的未来收益和可持续性,具有门槛低、程序便捷、产品量身定做等特点,缓解了‘三农’发展融资难的问题。
  痛点中寻找机会

  如今,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的推进,农业生产者对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大。当前,农业生产者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是资产少、经营规模小、缺少抵押物,往往信用积累不足。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于投资大、资金回收周期长,也存在融资障碍。
  而融资租赁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解决了上述问题。租赁公司可采取将设备买下来,然后租给客户使用,客户只需按期还租金即可,这就是农机融资租赁简单的业务模式,其受到了使用者的欢迎。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种植大户罗明娃在2014年与宜信租赁进行了合作,融资10万元,购买了一台价值17万元的拖拉机,并于当年还清了租金。他对这种新的金融模式非常认可,还想继续购买一台进口的玉米收割机。
  相比于传统金融机构,这种新型的金融模式正在席卷农村。当前,农村小微金融主要包括提供给农村小微企业和农户的经营性金融服务,以及农民的个人金融服务。
  以一个农业的生产周期为例,由于生产投入与收成回款存在较长的时间差,在生产的不同阶段对金融服务有很强的周期性需求。然而,农村获得的金融服务,与他们在经济中的贡献率不成比例。
  长期以来,传统金融机构向农村放贷占比偏低,无论是从风险控制还是成本收益来看,都认为不划算。例如,风险较高,缺少农户信用信息和高价值的抵押物;收益又很低,不同作物和养植物的生产周期和收益差异大,需要按需定制借贷方案,交易成本高。
  这似乎给金融科技企业提供了机会。新型的金融科技服务是对传统金融服务的有效补充。目前农村金融模式主要有四种,依靠第三方金融机构便是其中一种。
  事实上,第三方平台既没有产业链资源可以依托,又没有电商渠道获取信息用户的信息,要获取优质的借贷资源就要辛苦得多。为了获取用户、按需提供借贷方案,第三方平台几乎都在线下建立了网点,依靠当地信贷员开展业务。
  加快培育涉农市场

 目前,在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国家,融资租赁渗透率已达到15%~30%,而我国虽然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已走过30多年的历程,但渗透率仅为3%左右,我国涉农融资租赁业务很少。
  而这与我国涉农融资租赁市场不健全有着密切的关联。国开联发布的《中国融资租赁行业深度研究报告(2017年版)》认为:目前我国农业生产者普遍存在“重买轻租”的观念,他们不具备金融领域知识,不了解现代金融服务具体内容和服务特点,对融资租赁更是知之甚少。这需要大力宣传融资租赁业务的相关知识,让农业生产者了解融资租赁服务三农的优势。融资租赁公司还应加强与各方的合作,探索共赢的合作模式。
  此外,农机制造商和经销商可以与融资租赁公司合作开展相关业务。这样有助于他们与农业客户建立紧密联系,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售后服务,及时改进农机产品、创造新产品。
  2015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强调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其中提到,要开展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完善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强化农村普惠金融。
  从国际经验来看,“三农”租赁一般选择动产租赁先行,而动产租赁中农机租赁又是首选。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以农业机械化为重要标志的农业现代化蕴藏着重大机遇,而农机租赁正是经济发展动力的新渠道,通过农机租赁,既能大幅减轻农民自有资金的投入压力,又能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土地规模化经营,是金融助力‘三农’、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手段。